简介:目的探讨泛昔洛韦联合干扰素γ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6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HBV携带者(ASC)以泛昔洛韦(250mg,每日3次)口服及干扰素γ(200万单位,隔日肌肉注射1次)治疗3个月(治疗组),并以42例采用干扰素α-2b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血清HBV—DNA载体量、e抗原(HbeAg)和表面抗原(HbsAg)含量的变化。有效病例继续治疗6个月,停药后随访1年。结果治疗后HBV—DNA载体量治疗组仅16.9%无变化,对照组42.8%无变化(P〈0.01);阴转率治疗组为52.3%,对照组为28.6%(P〈0.05);继续治疗6个月后阴转率治疗组为75.3%,对照组为52.4%(P〈0.01);停药随访1年复发率治疗组为23.4%,对照组为22.7%(P〉0.05)。血清HbeAg及HbsAg含量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泛昔洛韦联合干扰素1抗病毒作用疗效优于对照组,干扰素1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用是有益的尝试。
简介:目的:研究泛昔洛韦(famciclovir,FCV)缓释微丸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6条家犬随机交叉灌服FCV缓释微丸和FCV普通片375mg后,应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并对其进行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FCV缓释微丸和普通片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80±0.84)h和(1.80±0.27)h,峰浓度(tmax)分别为(2.62±1.14)μg/mL和(4.50±0.63)μg/mL,AUC→∞分别为(25.59±7.58)mg·h·L^-1和(26.77±5.53)mg·h·L^-1,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9.85±2.47)h和(4.96±0.78)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5.09±16.64)%。结论:FCV缓释微丸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简介:目的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学监护的策略。方法对1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进行分析运用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学(PD)理论,从药物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等方面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对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通过选用有效抗菌药物,加大给药剂量、缩短给药间隔时间等方法加强抗感染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与单用拉米夫定进行比较,探讨其联合治疗效果.方法68例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两组分别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30例单用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共48周;38例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韦联合治疗,其中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泛昔洛韦500mg,每日3次,8周后改为250mg,每日3次,共24周,观察至48周.每例病例均有治疗前后系列血清标本检测肝功能、HBVDNA和HBV标志物,分析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明显副反应.联合治疗组ALT复常时间(从18周下降,24周复常)较单用拉米夫定组(6周下降,18周复常)慢,正常ALT水平两组均持续至48周.联合治疗组HBVDNA阴转率85.6%好于单用组77.8%(P<0.05),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联合组28.9%高于单用组3.3%(P<0.01),且可维持至48周.单用组有6例YMDD阳性,联合治疗组无.结论与单用组比较,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HBVDNA的阴转率、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且可维持一段时间,减少YMDD变异.
简介: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复方甘草酸单铵S治疗泛发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泛发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复方甘草酸单铵S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1次/d,同时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5mg/d,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喜炎平注射液10ml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糜烂、渗出明显的部位外用中药湿敷。无明显糜烂、渗出的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两组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P=0.022〈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复方甘草酸单胺S氯化钠治疗泛发性湿疹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标本兼治,不易复发,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莲花清瘟颗粒协同泛昔洛韦治疗早期带状疱疹的功效。方法:将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接诊的70例初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对照1组(24例),对照2组(21例),分别应用莲花清瘟颗粒协同泛昔洛韦治疗、阿昔洛韦与莲花清瘟联合治疗以及单独阿昔洛韦治疗,治疗连续15日,观察并比较三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疱疹结疤等痊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1组总有效率70.83%>对照2组总有效率61.90%,3组间数值对比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1的结疤时间、停疱时间和疼痛减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副作用发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莲花清瘟颗粒协同泛昔洛韦治疗早期带状疱疹效果明显,效果优于莲花清瘟协同阿昔洛韦组方,更优于单用阿昔洛韦。
简介:目的研究由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诱导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之间的交叉耐药,以及与庆大霉素(CN)、头孢哌酮,舒巴坦(ScD之间的交叉耐药情况。方法用左氧氟沙星(LEV)和亚胺培南(IPM)分别诱导3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1株为标准菌株,2株为野生菌株),使之耐药,通过检测LEV、IPM、CN、SCF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末耐药菌株的MIC进行对比,观察药物问的交叉耐药情况。并通过对2005-2008年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观察上述药物间的交叉耐药情况。结果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32、16、16、32μ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8、8、64μg/ml和8、16、16、32μg/ml;LEV、IPM、CN、SCF对由LEV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6、16、128、64~g/ml,野生菌株的MIC值分别为8、8、8、64μg/ml;和4、16、8、64μg/ml。结论由LEV、IPM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LEV、IPM、CN、SCF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喹诺酮类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滥用都可能导致广泛的细菌交叉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