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医院手术室在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期间,对其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在医院手术室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共计94例,医院收治诊疗的时间为2016年4月-2020年5月之间,将其随机平均的划分成为①组(PDCA循环管理护理干预组)与②组(手术室常规管理护理干预组),各47例,探讨分析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护理管理干预模式后,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综合性评分与出现不安全事件患者的具体情况。结果:①组(PDCA循环管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采用该护理管理模式后,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综合性评分为(92.38±2.87)分,较②组患者综合安全评分指数高,(P<0.05),②组患者手术室安全管理评分为(82.92±1.93)分;①组手术室患者采用PDCA安全管理护理后,出现不安全事件的患者人数为4例,所占比例为8.51%,较②组患者出现不安全事件的人数少,(P<0.05),②组出现不安全事件的患者人数为17例,所占比例为36.17%。结论:患者在接受手术室治疗工作期间由于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因素易导致出现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医院将决定采用PDCA循环安全管理护理干预的模式,其结果表明可有效改善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情况,促进患者身体健康的良好恢复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叶酸偶联量子点(FA-QD)免疫脂质磁珠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有效性及CTC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67例。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5个细胞数梯度(0、100、150、200、300个),比较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免疫磁珠法(单标法)和FA-QD免疫脂质磁珠法(双标法)对CTC的检出率。应用FA-QD免疫脂质磁珠法检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CTC数量,荧光显微镜下见阳性CTC者即为CTC阳性患者,分析CTC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标志物的关系。结果FA-QD免疫脂质磁珠法对SKOV-3细胞CTC的平均捕获率高于EpCAM免疫磁珠法(83.4%比70.3%)。在67例卵巢癌患者中,Ⅰ~Ⅱ期患者CTC阳性者比例为30.0%(3/10),Ⅲ期为91.9%(34/37),Ⅳ期为95.0%(1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CTC阳性者比例为97.1%(33/34),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的69.7%(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附睾蛋白4(HE4)>110 pmol/L患者CTC阳性者比例为58.8%(10/17),低于HE4≤110 pmol/L患者的92.0%(4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年龄、绝经情况、病理分化程度、远处转移、癌胚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199(CA199)、血清癌胚抗原(CEA)分层患者间CTC阳性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A-QD免疫脂质磁珠法可有效检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外周血CTC。卵巢上皮性癌患者CTC水平与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及HE4水平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穿支模式、流域模式、分水岭模式和混合模式。在发病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9例患者,侧支循环良好50例(56.2%),侧支循环不良39例(43.8%)。梗死分布模式:穿支模式22例(24.7%),流域模式26例(29.2%),分水岭模式17例(19.1%),混合模式24例(30.0%)。穿支模式组、流域模式组、分水岭模式组和混合模式组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分别为81.8%、65.4%、29.4%和41.7%,穿支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分水岭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发病后90 d时转归良好53例(59.6%),转归不良36例(40.4%)。转归良好组基线高半胱氨酸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17.91±4.62)μmol/L对(20.35±4.67)μmol/L;t=2.436,P=0.017],而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73.6%对30.6%;χ2=16.124,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半胱氨酸水平较高为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74,95%置信区间1.061~1.298;P=0.002),而侧支循环良好为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095,95%置信区间0.038~0.239;P<0.001)。结论穿支模式患者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分水岭模式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良好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简介:摘要近年40岁以上近视眼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人数逐年增加,如何兼顾裸眼远近视力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出现多种手术方法采用特殊设计方案进行老视补偿,其中Q值调整的改良单眼视方案在提高术后裸眼远视力的同时可有效改善近视力,从而满足40岁以上人群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本文总结和分析了现有的老视补偿手术方式,重点阐述临床常用的Q值调整改良单眼视方案,以期为眼科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37-640)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硬膜外球囊加压法建立兔急性颅高压模型并确定其极限颅高压值。方法采用硬膜外球囊加压法制备急性颅高压兔模型,先将颅内压(ICP)增至16 mmHg(1 mmHg=0.133 kPa),观察120 min,判断ICP的波动情况;之后每增加10 mmHg设为一组,每组10只;当ICP增至某一数值,实验兔的ICP出现剧烈波动(波动幅度>15%)或24 h内病死率明显增加时,视为已达到ICP极限。之后,将极限值与上一组数值相加后平均,作为下一组的ICP数值,以此类推,直至找到最接近极限的颅高压值。将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实验组根据确定的ICP极限值进行加压,而对照组不加压,其余操作均同实验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影像学、脑组织含水量、尼氏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及Caspase-3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当ICP增至46 mmHg时,实验兔的ICP会出现较大波动(n=5)或死亡(n=5);而当ICP为16、26及36 mmHg时,实验兔的ICP未见明显波动。进一步研究发现,当ICP为41 mmHg和39 mmHg时,实验兔的ICP会出现较大波动(每组n=9)或死亡(每组n=1);而当ICP为38 mmHg时,实验兔的ICP未见明显波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大脑压迫区存在明显的血肿,且脑沟、脑回模糊,脑水肿明显;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分别为(4.17±0.98)分、(0.67±0.22)分,P<0.05];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分别为(80.8±1.5)%、(78.8±1.1)%,P<0.05];尼氏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减少[分别为(83.5±11.3)、(113.8±17.9),P<0.05];Caspase-3的表达量增高[分别为2.04±0.39、0.32±0.27,P<0.05]。结论通过硬膜外球囊加压法制备的兔急性颅高压模型,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符合急性颅高压的特点,其极限颅高压值为38 mmHg。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硬膜外球囊加压法建立兔急性颅高压模型并确定其极限颅高压值。方法采用硬膜外球囊加压法制备急性颅高压兔模型,先将颅内压(ICP)增至16 mmHg(1 mmHg=0.133 kPa),观察120 min,判断ICP的波动情况;之后每增加10 mmHg设为一组,每组10只;当ICP增至某一数值,实验兔的ICP出现剧烈波动(波动幅度>15%)或24 h内病死率明显增加时,视为已达到ICP极限。之后,将极限值与上一组数值相加后平均,作为下一组的ICP数值,以此类推,直至找到最接近极限的颅高压值。将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实验组根据确定的ICP极限值进行加压,而对照组不加压,其余操作均同实验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影像学、脑组织含水量、尼氏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及Caspase-3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当ICP增至46 mmHg时,实验兔的ICP会出现较大波动(n=5)或死亡(n=5);而当ICP为16、26及36 mmHg时,实验兔的ICP未见明显波动。进一步研究发现,当ICP为41 mmHg和39 mmHg时,实验兔的ICP会出现较大波动(每组n=9)或死亡(每组n=1);而当ICP为38 mmHg时,实验兔的ICP未见明显波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大脑压迫区存在明显的血肿,且脑沟、脑回模糊,脑水肿明显;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分别为(4.17±0.98)分、(0.67±0.22)分,P<0.05];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分别为(80.8±1.5)%、(78.8±1.1)%,P<0.05];尼氏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减少[分别为(83.5±11.3)、(113.8±17.9),P<0.05];Caspase-3的表达量增高[分别为2.04±0.39、0.32±0.27,P<0.05]。结论通过硬膜外球囊加压法制备的兔急性颅高压模型,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符合急性颅高压的特点,其极限颅高压值为38 mmHg。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MR弹性成像(MRE)测得肝、脾弹力值及其联合模型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04例慢性肝病患者,行腹部MRE检查,测量肝、脾弹力值(kPa)。所有患者经肝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肝纤维化分期(F0~F4)。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肝、脾弹力值在不同纤维化级别间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肝、脾弹力值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肝、脾弹力值及两者联合模型分别诊断肝纤维化(≥F1)、显著肝纤维化(≥F2)、进展期肝纤维化(≥F3)和肝硬化(F4)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肝、脾弹力值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058、32.890,P均<0.001)。肝、脾弹力值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s=0.89、0.69,P均<0.001)。肝弹力值诊断≥F1、≥F2、≥F3的AUC分别为0.91、0.97、0.93,脾弹力值分别为0.81、0.82、0.85,肝弹力值的AUC均高于脾弹力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3、4.085、2.314,P=0.022、<0.001、0.021)。肝、脾弹力值诊断F4的AUC均为0.95。肝、脾弹力值联合模型诊断≥F1、≥F2、≥F3和F4的AUC分别为0.92、0.97、0.93和0.96,与对应肝弹力值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E测得肝弹力值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优于脾弹力值。肝脾弹力值联合诊断模型略提高早期纤维化诊断效能,但与肝弹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弹力值有望用于肝硬化的诊断。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宫内窘迫新生儿出生后振幅整合电脑结果与早期外周血pH值关系。方法:从2019.3-2021.2期间于我院进行分娩出生的宫内窘迫新生儿中选取58例,以新生儿出生30分钟内外周血pH值作为分组依据,分别为pH值>7.25、pH值在7.15-7.25,pH值≤7.15,所有新生儿均在6小时内监测aEEG结果,对比三组aEEG结果异常率以及CMF评分。结果:外周血pH值≤7.15者aEEG结果异常率较外周血pH值>7.25者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pH值≤7.15者CFM评分较其他两组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pH值在7.15-7.25者与pH值>7.25者aEEG结果异常率与CFM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宫内窘迫新生儿外周血pH值与aEEG异常率呈负相关,与CFM评分呈正相关,在新生儿出生后应积极预防外周血pH值降低,避免其神经系统受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慧型健康小屋在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血压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2019年5月7至1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签约的体检单位中随机抽取的一家企业单位内招募到的符合纳排标准的共154例正常高值血压在职人员按照Excel中的Random函数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基于智慧型健康小屋的精准健康管理方案,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纸质宣传册的健康管理,干预时间为8周。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人群的血压、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及总分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各组血压、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及总分间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8周后,试验组自我管理总分、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认知及自我管理环境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7.75±9.21)比(97.38±6.99),(53.27±5.81)比(48.59±4.93),(33.44±4.27)比(31.63±3.42),(21.04±3.14)比(17.16±2.30)](均P<0.01);试验组人群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对照组有更明显的下降[(124.01±4.60)比(126.88±3.52),(78.41±5.93)比(80.53±4.89)](均P<0.05)。结论基于智慧型健康小屋的健康管理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该人群的血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危急值护理干预对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1~2020.12内收治的50例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护理模式差异分为常规组(25例,常规临床护理)和观察组(25例,危急值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酸中毒纠正时间、血糖控制时间、尿酮转阴时间、住院时长)。结果:观察组患者酸中毒纠正时间、血糖控制时间、尿酮转阴时间、住院时长等预后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危急值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这对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均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42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入组病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由2名神经内科、2名影像科高资历医师组成血管狭窄评估小组,采用盲法阅片对狭窄动脉及侧支循环进行评定。通过经颅多普勒(TCD),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采取改良 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分别对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依据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部位,将血流代偿模式分为4型。观察入组患者的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48~82(61±8)岁。启动侧支循环途径:前交通动脉侧支、后交通动脉侧支、眼动脉侧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脉络膜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侧支循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C4段侧支循环、胼周动脉吻合侧支、硬脑膜-软脑膜侧支、新生血管。Ⅰ型双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闭塞20例(47.6%);Ⅱ型双侧颈内动脉C2段至C6段眼动脉发出前重度狭窄/闭塞5例(11.9%);Ⅲ型双侧颈内动脉C6段眼动脉发出后重度狭窄/闭塞2例(4.8%);Ⅳ型混合型15例(35.7%)。结论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侧支循环途径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探讨其侧支循环代偿模式分型,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分析病变特点及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SSc和其他CTD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差异,探讨SSc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特点,进一步分析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脏器受累的关系,阐明甲襞微循环在SSc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①收集60例SSc患者和55例其他CTD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以及胸部CT、肺功能、心脏超声等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修订的Rodnan皮肤评分(mRSS)。所有患者均行甲襞微循环检查。②采用Cutolo定性评估方法、半定量评分系统和"田牛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评估SSc组和其他CTD组患者甲襞微循环检查结果,探讨SSc甲襞微循环的特点。③分析甲襞微循环改变与SSc患者关节受累、内脏受累以及自身抗体之间的关系。④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 SSc和其他CTD患者甲襞微循环Cutolo定性评估结果比较,SSc组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例数(52例)比其他CTD组明显增多(21例),活动期和晚期所占的比例升高(占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853,P<0.01)。② SSc和其他CTD患者甲襞微循环半定量评分结果显示:SSc组患者与其他CTD组比较,毛细血管数量评分[(1.67±0.60)和(0.72±0.46),t=8.347,P<0.01]、不规则扩大的毛细血管评分[(1.22±0.88)与(0.74±0.50),t=3.178,P<0.01]、微出血评分[(0.30±0.39)与(0.10±0.21),t=3.090,P<0.01]、毛细血管排列失规则评分[(0.38±0.38)与(0.18±0.32),t=2.729,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 SSc和其他CTD患者甲襞微循环"田牛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评估结果显示,SSc患者管袢数明显减少(Z=-4.194,P<0.01),输入支管径(t=3.704,P<0.01)、输出支管径(t=3.913,P<0.01)、袢顶直径均明显增宽(t=4.586,P<0.01),畸形管袢数比例(Z=-2.677,P<0.01)、巨型管袢增多(χ2=8.040,P=0.013),袢周渗出(Z=-2.278,P=0.023)较其他CTD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脏器受累的关系:有呼吸系统受累的SSc患者,甲襞微循环活动期和晚期所占的比例(66%,33/50)高,而无呼吸系统受累的患者早期和活动期(60%,6/10)所占的比例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114,P=0.045)。有关节受累的SSc患者,甲襞微循环75%(12/16)表现为活动期和晚期,而无关节受累的患者,66%(229/44)表现为早期和活动期(Z=5.550,P=0.057)。结论与其他CTD相比,SSc患者甲襞微循环具有特征性,甲襞微循环异常改变与呼吸系统受累相关,可作为评价病情的客观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肾癌患者围手术期时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病理分期(TNM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27例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和26例腹腔镜下部分肾切除术患者数据。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周检测肾癌患者外周血CTCs,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53例肾癌患者中,术前1 d外周血CTCs阳性患者46例(86.8%),CTCs计数8.85±6.39。肾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TCs计数与临床病理分期(TNM分期)明显相关(Ⅰ期患者CTCs:5.34±4.73,Ⅱ期患者CTCs:9.75±4.20,Ⅲ期患者CTCs:14.38±3.11,Ⅳ期患者CTCs:20.50±5.26,F=19.383,P<0.05)。术前T1+T2组CTCs计数低于T3+T4组(7.09±5.15比17.44±4.80,t=-5.555,P<0.05)。术后1周外周血CTCs阳性患者41例(77.4%),CTCs计数5.17±7.55。术前术后CTCs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Ⅰ+Ⅱ组术后CTCs下降值高于Ⅲ+Ⅳ组(4.78±4.25比-0.08±5.63,t=3.235,P<0.05)。结论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数量与其TNM分期具有明显相关性;手术治疗是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TC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PDCA循环法在体检中心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在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体检中心收集100例体检者设置为参照组,行常规的护理质量管理;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在体检中心收集100例体检者设置为研究组,行PDCA循环法的护理质量管理。观察两组体检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者采用PDCA循环法的护理质量管理可以改善护理满意度,适用于体检者检中心护理质量管理的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