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对照病例研究。对仅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并排除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分别植入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观察患者术后1、3、6个月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屈光状态、波前像差仪检查瞳孔6mm的高阶像差(包括四阶像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四阶彗差),检查患者的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瞳孔6mm大小时非球面组四阶球差(Z40)(P=0.000)、四阶球差均方根(RMS4)(P=0.003)、高阶像差均方根(HMSh)(P=0.016)低于球面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四阶彗差检查Z7、Z8以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面和非球面组在6.3°~4.0°视角对比敏感度(CS)(P=0.043,P=0.032)及眩光敏感度(GS)(P=0.045,P=0.037)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视角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明显降低术后患者包括球差在内的高阶像差,但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眩光敏感度之间的差别不明显。

  • 标签: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波前像差 对比敏感度 眩光敏感度
  • 简介:摘要医生的视觉感知信息与影像诊断联系紧密,如何有效利用该信息以提高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中的决策准确性,是一个具有前沿性和实际临床价值的研究课题。针对医生临床诊断时其视觉感知行为的分析和利用,探讨医生读片时单纯的视觉注视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肿块位置(可检测性),以及如何利用视觉注视信息提取病灶,文章研究分析了视觉感知信息的乳腺钼靶肿块检测分析与自动提取。

  • 标签: 视觉感知 乳腺钼靶肿块检测 自动提取
  • 简介:摘要目的白内障手术中人工晶体类型选择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硬质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视功能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视力和视功能改善情况明显由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白内障,可以让患者的视力和视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在临床中值得到力推广。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视功能 影响
  • 简介:目的:⑴探讨近视眼手术前后视觉诱发电位的幅值及潜时变化特征;⑵探讨近视眼手术前后P-VEP、F-ERG、P-ERG联合预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重庆大学医电仪器公司产AVS-1000视觉电生理仪。对近视眼病例采用分组测量,术前均测F-ERG、P-VEP,部分病例增测P-ERG,术后均测P-VEP、F-ERG。结果:⑴眼术前P-VEP的AP100降低,LP100延长;术后AP100升高,LP100缩短

  • 标签: 近视 视觉诱发电位 视网膜电流图
  • 简介:摘要眼的非视觉功能包括生物昼夜节律的调节以及生物感磁。生物感磁是指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可通过地磁场获取方向位置信息。具有视网膜结构的生物可能是以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作为磁受体,完成生物感磁过程。生物感磁的假说分别是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以及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这2个假说都认为视网膜上的分子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受体蛋白,眼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器官。但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认为是通过自由基电子自旋方式的改变,影响了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的分子结构,引起下游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化学产物,从而感受到磁场的变化;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指出隐花色素蛋白作为光受体,与另一种磁受体蛋白经过多聚反应形成棒状小体,光信号和磁信号的耦合影响了棒状的复合体指向的变化。这些视网膜上的改变再通过某种途径传输至大脑,从而产生方向感。研究生物感磁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诊断和治疗眼脑疾病,并且带来磁敏材料领域的革新。本文就眼非视觉功能、生物感磁过程的机制假说和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非视觉功能 生物感磁 隐花色素 磁受体蛋白
  • 简介:摘要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是一种在细胞水平观测单个细胞之间转录组差异的新兴技术,其基本策略是捕获单细胞,经裂解得到微量mRNA,逆转录后扩增,cDNA用于制备测序文库。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视觉神经系统在结构上包括视网膜、外侧膝状体及视皮层等,负责视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进而形成视觉视觉信息占全部感觉信息的70%以上,故对视觉神经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该技术正逐渐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为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搭建了桥梁。本文介绍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主要技术路线和方法,并详述其在视觉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 标签: 单细胞 转录组测序 异质性 视觉系统
  • 简介:摘要临床常用的视觉电生理检测方法包括闪光ERG、图形ERG、VEP和多焦ERG等,这些检查方法对疾病鉴别、视功能判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不了解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很多临床医生在检查方法选择上或检查结果的解读方面出现了较多的误区。深入了解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从而为正确地应用视觉电生理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视网膜电描记术 诱发电位,视觉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在神经梅毒所致视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完善P-VEP检查且P100波潜伏期异常的21例神经梅毒患者,分析其P-VEP结果、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血清指标的特点。结果21例P-VEP异常的神经梅毒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多见(76%、16/21),平均年龄为(45.0 ± 11.5)岁。17例患者眼部症状阳性,4例患者眼部症状阴性。17例眼部症状阳性的患者均被诊断为视神经炎。P-VEP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P100波缺失。患眼P100波潜伏期(135.16 ± 22.21)ms较正常眼潜伏期(92.75 ± 8.26)ms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13、P = 0.007)。眼部症状阳性的神经梅毒患者较症状阴性患者的P100波潜伏期更长[(137.94 ± 23.12)ms vs.(120.33 ± 5.5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28、P = 0.217)。P100波潜伏期和脑脊液白细胞(r = 0.349、P = 0.155)及蛋白(r = 0.240、P = 0.323)间无显著相关性。追踪分析8例治疗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治疗前后P100波潜伏期变化与血清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 0.05)。有5只患眼表现为P100波缺失,其在治疗后6个月内P100波仍缺失。结论神经梅毒患者P-VEP检查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缺失提示视神经损害;P100波波形缺失可能提示视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或不可逆转;在神经梅毒患者未出现视神经受损症状前即可通过检查P-VEP发现视神经受损,为明确神经梅毒患者是否存在视神经损伤及损伤程度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神经梅毒 视神经 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是眼接受图形的刺激时,视路及大脑皮质枕区所产生的一系列电位变化。在视交叉后病变的诊断,病情估计及预后推测中有比较肯定的价值。本文对17例视交叉后损害的病人进行分析。发现视交叉后病变以视皮质损害为主,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野改变。P—VEP检查的异常率与病变部位大小及病变性质有关。同时检查半视野刺激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 标签: 视交叉后病变 P—VEP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健康教育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本院眼科需要进行视觉电生理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前后顺序将患者划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观察组则予以针对性健康教育,比例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变化。结果:观察组紧张、恐惧情绪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应用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患者中效果明显,可提高检查结果一致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予以准确数据支持,同时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强化患者认知,值得应用。

  • 标签: 针对性健康教育 视觉电生理检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在术后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在术后采取双眼视觉训练,比较这两种方法对该类患儿视功能重建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在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治疗有效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的眼位回退率,与对照组患儿的相关数据,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眼视觉训练,可以显著提高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使其术后的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和眼位回退情况均得到较好的改善,促进该类患儿的健康茁壮成长,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觉训练 视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近视伴调节不足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法,明确视觉训练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筛选70例近视伴调节不足青少年(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医学验光配镜)和观察组(医学验光配镜+视觉训练),各35例,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视力、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幅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97.14%)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医学验光配镜的基础上,予以近视伴调节不足青少年视力训练,可延缓近视发展,提升青少年视力健康。

  • 标签: 近视 调节不足 青少年近视 视觉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屈光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进一步探究在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屈光性弱视患儿进行研究分析,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6±1.8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通过进一步有效检查患儿裸眼视力以及在最佳矫正视力下进行并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比较两组患儿矫正视力前后情况。结果 屈光不正组46例(92只眼),屈光参差组54例(108只眼),两组患儿在性别以及年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组患儿弱视眼行屈光矫正3个月后患儿的BCVA较矫正前均有所提高,在屈光参差性患儿组当中,发现屈光参差组中患儿非弱视眼屈光矫正前等效球镜及屈光矫正前后BCVA分别为(1.97±1.57)D、(0.09±0.12)及(0.06±0.10),弱势眼则为(4.96±3.22)D、(0.44±0.24)及(0.27±0.18),通过进行t检验发现患儿比较差异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屈光性 弱视患儿 双眼视觉 屈光矫正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伴随调节不足的青少年在开展视觉训练之后对近视所发挥的防控效果。方法:选择80例伴随调节不足的青少年,在观察组、对照组的防控近视过程中使用视觉训练、常规配镜方式,对比组间数据。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训练后的屈光度、视力水平、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眼轴长度增长、调节后滞后量、等效球镜增长均明显改善,P<0.05;对比两组在训练前的屈光度、视力水平、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眼轴长度增长,P>0.05。结论:伴随调节不足的青少年在开展视觉训练之后对近视所发挥的防控效果较为理想,可以将青少年的视力提升。

  • 标签: 视觉训练 伴调节不足 青少年 近视防控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罹患白内障患者治疗当中,采用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患者中长期视觉质量的影响价值。方法:分组对照模式下探析治疗干预效果,

  • 标签: []多焦点 人工晶体植入术 中长期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视觉训练对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效果。方法 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近视患者72例, 随机分成视觉训练组与观察对照组各 36例。视觉训练组给予规范配镜外联合视觉训练。对照组仅给予规范配镜。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视力、屈光度、调节参数。  结果 视觉训练组干预后的视力、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对照组的视力、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视觉训练组干预后的视力、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高于观察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的近视患者,采取视觉训练与光学手段相联合方式,可改善患者视力及调节能力, 从而控制眼轴长度增长、减缓近视进展。

  • 标签: 青少年近视 调节不足 视觉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比较白内障手术后不同类型人工晶体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通过系统文献回顾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单焦点、多焦点及植入式散光矫正镜片等人工晶体的视觉效果及手术后恢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人工晶体在视觉锐度、对比敏感度和光学异常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患者的视觉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对于临床白内障手术的人工晶体选择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人工晶体 视觉质量 单焦点 多焦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本位护理方式在高龄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中的效果及SAS、SDS评分影响。方法:研究2021年7月-2022年6月进行,入组观察对象60例,均为高龄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观察组实行人本位护理,一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产妇焦虑SAS量表、抑郁SDS量表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本位护理方式在高龄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SAS、SDS评分,推荐参考使用。

  • 标签: 人本位护理 高龄妊娠期高血压产妇 SAS SD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能力本位理论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构建。方法:2021年度,通过文献查阅以及条目池的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对江西省60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咨询。结果:60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3项)和三级指标(45项)。结论: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能够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为后续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帮助。

  • 标签: 基于能力本位理论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