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发生于消化道的罕见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且不典型,极易与消化道淋巴细胞来源的侵袭性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导致不必要的治疗。现报道1例患者镜下与超声表现均与异位胰腺相似的误诊病例,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此疾病的临床诊疗要点。

  • 标签: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胃肠道 误诊 惰性T细胞 异位胰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时CXCL16与自然杀伤T细胞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0~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急性肾损伤组(AKI组)、对照+重组CXCL16蛋白组(C-rCXCL16组)和急性肾损伤+重组CXCL16蛋白组(AKI-rCXCL16组)。AKI-rCXCL16组和AKI组腹腔注射叶酸250 mg/kg制备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模型,分别于注射叶酸后第3、6、9、12天时腹腔注射rCXCL16 0.1 mg/kg和等容量溶剂;C组和C-rCXCL16组分别于相应时点腹腔注射等容量溶剂和rCXCL16。注射叶酸后第14天时采集眼眶血标本,检测血清BUN和Cr浓度;采用天狼星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纤维化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FN)、Ⅲ型胶原蛋白(Col-Ⅲ)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d Tetramer+-IL-4+双阳性细胞比例;采用RT-PCR法检测肾组织IL-4、甘露糖受体(CD206)和精氨酸酶-1(Arg-1) mRNA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AKI组和AKI-rCXCL16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纤维化面积增加,IL-4CD206、Arg-1 mRNA和FN、Col-Ⅲ、α-SMA表达上调,CD1d Tetramer+-IL-4+细胞比例增加(P<0.05),C-rCXCL16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KI组比较,AKI-rCXCL16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纤维化面积增加,IL-4CD206、Arg-1的mRNA和FN、Col-Ⅲ、α-SMA表达上调,CD1d Tetramer+-IL-4+细胞比例增加(P<0.05)。结论CXCL16参与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过程的机制与其募集自然杀伤T细胞分泌IL-4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有关。

  • 标签: 趋化因子,CXC 急性肾损伤 纤维化 自然杀伤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斯奇康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腹泻患儿37例,使用斯奇康进行治疗,测量治疗前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使用斯奇康对慢性腹泻患儿进行治疗后,治愈19人,有效16人,无效2人,治疗有效率为94.59%(35/37)。(2)治疗前,患儿体内CD3+为57.62±4.53、CD4+为28.33±2.67、CD8+为30.54±3.19、CD4+\CD8+的数值为0.92±0.73;治疗后,患儿体内CD3+为68.26±4.15、CD4+为41.37±3.63、CD8+为27.84±3.59、CD4+\CD8+的数值为1.48±0.51,治疗后患儿体内CD3+、CD4+明显提升,CD8+下降,CD4+\CD8+提升,P

  • 标签: 腹泻 小儿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实施化疗+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此研究借助回顾性方式展开,选择我院2018.5-2020.8内50例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其中对照组(23例,常规化疗)和观察组(27例,化疗+干扰素);观察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疗效分析:观察组高达92.59%,对照组仅65.21%,且观察组患者PES和OS时间较长,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对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实施化疗+干扰素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疗效并增加患者生存周期。

  • 标签: T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成人患者 化疗 干扰素 疗效 生存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鉴定胶质瘤干细胞新标志物CD98轻链蛋白L型氨基酸转运体1(LAT1)。方法采用流式单色标记法检测U87及U251胶质瘤细胞CD98重链蛋白CD98hc、CD98轻链蛋白LAT1以及CD133的表达,以选取胶质瘤细胞中可能的、潜在的干细胞标志物。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分选LAT1阳性(LAT1+)和LAT1阴性(LAT1-)胶质瘤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成球实验、体外极限稀释实验鉴定细胞干性。诱导分化培养胶质瘤干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LAT1、分化细胞标志物β-tubulin 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通过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LAT1+和LAT1-胶质瘤细胞在裸鼠皮下的成瘤情况(分别为LAT1+组、LAT1-组)。结果流式细胞学结果显示,U87细胞LAT1(SLC7A5)阳性表达率为(1.99±0.18)%,CD133阳性表达率为(2.18±0.29)%;U251细胞LAT1(SLC7A5)阳性表达率为(6.24±0.69)%,CD133阳性表达率为(4.79±0.64)%。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LAT1+-U251和LAT1+-U87细胞的Sox2、Olig2和CD133阳性表达率均较高;LAT1--U251和LAT1--U87细胞的Sox2、Olig2和CD133阳性表达率均较低。成球实验和极限稀释实验显示,LAT1+-U251细胞成球率优于LAT1+-U87细胞(P=0.005);LAT1--U251和LAT1--U87细胞均未成球。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LAT1--U251细胞未分化和诱导分化培养时,均较低表达β-tubulin Ⅲ、GFAP;LAT1+-U251细胞分化前低表达β-tubulin Ⅲ、GFAP,而诱导分化后β-tubulin Ⅲ、GFAP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LAT1表达显著降低(P=0.007)。裸鼠成瘤模型结果显示,21 d和28 d LAT1+组肿瘤体积均大于LAT1-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8 d时,LAT1+组肿瘤重量大于LAT1-组肿瘤重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CD98轻链蛋白LAT1是潜在的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干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生物学标记 L型氨基酸转运体1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鉴定胶质瘤干细胞新标志物CD98轻链蛋白L型氨基酸转运体1(LAT1)。方法采用流式单色标记法检测U87及U251胶质瘤细胞CD98重链蛋白CD98hc、CD98轻链蛋白LAT1以及CD133的表达,以选取胶质瘤细胞中可能的、潜在的干细胞标志物。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分选LAT1阳性(LAT1+)和LAT1阴性(LAT1-)胶质瘤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成球实验、体外极限稀释实验鉴定细胞干性。诱导分化培养胶质瘤干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LAT1、分化细胞标志物β-tubulin 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通过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LAT1+和LAT1-胶质瘤细胞在裸鼠皮下的成瘤情况(分别为LAT1+组、LAT1-组)。结果流式细胞学结果显示,U87细胞LAT1(SLC7A5)阳性表达率为(1.99±0.18)%,CD133阳性表达率为(2.18±0.29)%;U251细胞LAT1(SLC7A5)阳性表达率为(6.24±0.69)%,CD133阳性表达率为(4.79±0.64)%。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LAT1+-U251和LAT1+-U87细胞的Sox2、Olig2和CD133阳性表达率均较高;LAT1--U251和LAT1--U87细胞的Sox2、Olig2和CD133阳性表达率均较低。成球实验和极限稀释实验显示,LAT1+-U251细胞成球率优于LAT1+-U87细胞(P=0.005);LAT1--U251和LAT1--U87细胞均未成球。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LAT1--U251细胞未分化和诱导分化培养时,均较低表达β-tubulin Ⅲ、GFAP;LAT1+-U251细胞分化前低表达β-tubulin Ⅲ、GFAP,而诱导分化后β-tubulin Ⅲ、GFAP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LAT1表达显著降低(P=0.007)。裸鼠成瘤模型结果显示,21 d和28 d LAT1+组肿瘤体积均大于LAT1-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8 d时,LAT1+组肿瘤重量大于LAT1-组肿瘤重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CD98轻链蛋白LAT1是潜在的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干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生物学标记 L型氨基酸转运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亲缘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IDT)和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SDT)治疗完全缓解期(CR)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HIDT(81例)和MSDT(17例)的CR期T-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HIDT组、MSDT组移植后100 d 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51.9%(95%CI 42.0%~64.0%)、29.4%(95%CI 14.1%~61.4%)(P=0.072),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9.8%(95%CI 5.1%~19.1%)、11.8%(95%CI 3.2%~43.3%)(P=1.000),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3.1%(95%CI 43.3%~65.2%)、29.4%(95%CI 14.1%~61.4%)(P=0.115),EB病毒(EB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5.8%(95%CI 26.8%~47.9%)、11.8%(95%CI 3.2%~43.3%)(P=0.048)。HIDT、MSDT两组移植后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0.5%(95%CI 5.4%~49.0%)、68.8%(95%CI 11.8%~40.0%)(P=0.315),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58.0%(95%CI 5.5%~46.5%)、68.8%(95%CI 11.8%~40.0%)(P=0.258),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1%(95%CI 9.8%~26.4%)、11.8%(95%CI 3.2%~43.3%)(P=0.643),非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25.9%(95%CI 17.9%~37.5%)、19.4%(95%CI 6.9%~54.4%)(P=0.386)。结论对于CR期T-ALL患者,当缺乏合适供者时,HIDT可作为替代选择。

  • 标签: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同胞相合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tch通路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达和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CRS)和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分别作为CRS组和对照组。收集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63岁)、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18~65岁)的窦口鼻道复合体黏膜组织、鼻息肉,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0~57岁)患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Eos浸润情况,并将CRSwNP分为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息肉(Eos-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息肉(non-Eos-CRSwNP)。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的方法检测4组患者Notch通路受体Notch-1、Notch-2、Notch-3、Notch-4及其配体Jagged-1、Jagged-2、Delta-1、Delta-3和Delta-4的表达,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 cationic protein,ECP)以及Treg细胞关键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 Treg细胞4组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对照组、CRSsNP组和non-Eos-CRSwNP组相比,Eos-CRSwNP组的IL-4、IL-5、IL-13表达水平最高(F值分别为16.930、9.197、9.116,P值均<0.05);Foxp3的表达水平最低(F=2.780,P<0.05);Foxp3与ECP呈负相关(r=-0.326,P<0.05)。Eos-CRSwNP组中CD4+CD25+Foxp3+ Treg细胞占比低于对照组、CRSsNP组、non-Eos-CRSwNP组(F=13.140,P<0.01)。Notch-1、Jagged-1在Eos-CRSwNP组中表达高于non-Eos-CRSw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953、 6.380,P值均<0.05);且在鼻息肉组中Notch-1/Jagged-1与Foxp3表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1、-0.346,P值均<0.05),与IL-4、IL-5、IL-13和ECP的表达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81、0.459,0.621、0.601,0.605、0.490,0.464、0.668,P值均<0.05);在鼻息肉组中其余Notch通路受体/配体在各组间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Notch-1/Jagged-1通路异常激活可能参与调控Eos-CRSwNP中Treg细胞功能的抑制,以促进Th2型炎性反应及Eos浸润。

  • 标签: 鼻窦炎 鼻息肉 Notch受体 调节性T细胞 嗜酸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亲缘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IDT)和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SDT)治疗完全缓解期(CR)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HIDT(81例)和MSDT(17例)的CR期T-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HIDT组、MSDT组移植后100 d 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51.9%(95%CI 42.0%~64.0%)、29.4%(95%CI 14.1%~61.4%)(P=0.072),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9.8%(95%CI 5.1%~19.1%)、11.8%(95%CI 3.2%~43.3%)(P=1.000),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3.1%(95%CI 43.3%~65.2%)、29.4%(95%CI 14.1%~61.4%)(P=0.115),EB病毒(EB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5.8%(95%CI 26.8%~47.9%)、11.8%(95%CI 3.2%~43.3%)(P=0.048)。HIDT、MSDT两组移植后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0.5%(95%CI 5.4%~49.0%)、68.8%(95%CI 11.8%~40.0%)(P=0.315),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58.0%(95%CI 5.5%~46.5%)、68.8%(95%CI 11.8%~40.0%)(P=0.258),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1%(95%CI 9.8%~26.4%)、11.8%(95%CI 3.2%~43.3%)(P=0.643),非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25.9%(95%CI 17.9%~37.5%)、19.4%(95%CI 6.9%~54.4%)(P=0.386)。结论对于CR期T-ALL患者,当缺乏合适供者时,HIDT可作为替代选择。

  • 标签: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同胞相合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程时期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9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男52例,女46例;年龄(5.76±1.22)岁,年龄范围为3~9岁。根据患儿病情的发展程度可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每组49例。选取同期98名健康体检小儿作为健康组。比较三组小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急性期组CD3+、CD4+细胞水平[(64.87±7.15)%、(37.13±5.29)%]低于恢复期组[(70.33±7.21)%、(39.15±4.28)%]和健康组[(72.69±5.96)%、(43.23±5.32)%],CD16+56细胞水平[(22.17±4.21)%]高于恢复期组[(18.59±4.28)%]和健康组[(16.25±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9.31±0.44)g/L]高于急性期组[(8.23±0.57)g/L]和健康组[(8.58±0.5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水平[(2.63±0.22)g/L]高于急性期组[(1.64±0.33)g/L]和恢复期组[(1.59±0.3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免疫球蛋白M水平[(2.08±0.47)g/L]高于恢复期组[(1.39±0.15)g/L]和健康组[(1.61±0.3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Ⅰ型T辅助细胞/Ⅱ型T辅助细胞、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水平[(3.33±0.38)ng/L、(26.18±2.65)ng/L、(35.22±5.83)ng/L]均高于恢复期组[(1.62±0.23)ng/L、(12.59±2.17)ng/L、(17.74±4.26)ng/L]与健康组[(1.32±0.54)ng/L、(10.56±2.41)ng/L、(15.32±4.3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在感染支原体肺炎后,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会出现紊乱,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机体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免疫监测,对于诊断或者治疗疾病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PDCD10)调控胶质母细胞瘤(GBM)迁移和侵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GBM细胞系(U251和U373)构建稳定转染的PDCD10过表达(oxPDCD10)或沉默(shPDCD10)的GBM细胞系。分别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DCD10、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EphB4)、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和pErk1/2的表达。在过表达PDCD10的GBM细胞进一步下调EphB4(siEphB4)。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PDCD10和EphB4在GBM患者中高表达且具有相关性(203.4±17.9比100.0±12.4,t=8.2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PDCD10的GBM细胞系迁移和侵袭低于对照组,而oxPDCD10的GBM细胞系迁移(152.8±27.3比97.6±16.4,P<0.05)和侵袭(152.9±11.8比89.4±16.6,P<0.05)高于对照组(t=5.40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hPDCD10引起EphB4和p-Erk1/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而oxPDCD10调控EphB4表达高于对照组。在oxPDCD10的GBM细胞上转染siEphB4后,逆转了oxPDCD10引起的GBM细胞迁移和侵袭高于对照组(t=3.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BM中PDCD10通过调控EphB4的表达,激活ErK1/2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的迁移与侵袭。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x同源盒蛋白4(Six homeobox 4,Six4)蛋白在肝癌中表达及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集的169例肝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ix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Cas9(CRISPR-Cas9)在人类肝癌细胞HepG2中建立Six4敲除细胞系,命名为对照组和SIX4 KO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分析两组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迁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上皮间质标志物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癌组织中Six4蛋白表达水平(169.59±18.59)高于癌旁组织(79.43±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9,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Six4敲除细胞系。Six4 KO组细胞吸光值(1.21±0.19)低于对照组(2.15±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1,P<0.05)。对照组细胞EdU染色阳性率(76.45±8.90)%明显高于Six4 KO组细胞(31.6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3,P<0.05)。Six4 KO组细胞迁移数量(65.64±9.99)个低于对照组(119.48±12.0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8,P<0.05)。Six4 KO组细胞E-cadherin相对表达水平(1.49±0.21)高于对照组(0.33±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84,P<0.05)。Six4 KO组细胞间质标记物N-cadherin和Vimentin相对表达水平(0.58±0.11、0.68±0.23)低于对照组(1.74±0.28、1.89±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4、4.109,P<0.05)。结论SIX4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参与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等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

  • 标签: Six同源盒蛋白4 肝癌 增殖 迁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是以甲状腺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AIT的发生发展。微量元素硒水平与AIT密切相关,并且可以调控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与功能。本文就硒对AIT中调节性T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1年1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159例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皮肤软组织(106/159,66.7%)和胃肠道(31/159,19.5%)。Ann Arbor Ⅲ~Ⅳ期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64.2%(102/159)和47.8%(76/159)。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43.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7.9%。原发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1.0%和59.4%(P=0.28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4.8%和48.3%(P=0.109)。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全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8.4%和33.9%,P=0.001)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40.7%和20.7%,P=0.008)。LDH升高、Ann Arbor分期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H升高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败模式以远处结外器官复发进展为主。结论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差的预后,放疗或手术±化疗较单纯化疗可能提高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苏复宁洗液(SFN)对膀胱癌T24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锥虫蓝拒染法观察2 mg/ml SFN作用不同时间(20、40、60、80、100 min)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8.0、12.0、18.0、27.0、40.5 μg/ml)SFN作用48 h对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确定SFN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IC50 SFN分别处理T24细胞24、48、72 h,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采用接种T24细胞的方法分别制备裸鼠皮下和腹腔移植瘤模型(各30只),接种24 h后将两种动物模型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即对照组(仅用0.9% NaCl注射液处理)、200 mg/kg SFN组、300 mg/kg SFN组、400 mg/kg SFN组、丝裂霉素组,对照组和不同浓度SFN组连续腹腔注射6 d,丝裂霉素组每5 d注射1次,共2次。每周测量皮下移植瘤裸鼠移植瘤体积,4周后解剖,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统计腹腔移植瘤模型裸鼠存活时间,并计算生命延长率。结果锥虫蓝拒染实验结果显示,2 mg/ml SFN作用20、40、60、80、100 min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17.83±1.56)%、(48.95±1.34)%、(67.46±1.44)%、(75.48±2.12)%、(89.4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213.264,P<0.01)。MTT实验结果表明,SFN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8 h的IC50值为(14.36±0.35)μg/ml。14.36 μg/ml SFN处理24、48、72 h后,T24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9.5±0.9)%、(50.6±0.7)%、(71.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044.206,P<0.01)。裸鼠接种T24细胞4周后,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皮下瘤体积和瘤质量均低于对照组[瘤体积:(0.925±0.136)cm3、(0.833±0.171)cm3、(0.652±0.117)cm3、(0.482±0.120)cm3比(1.231±0.210)cm3,瘤质量:(1.56±0.20)g、(1.42±0.21)g、(1.19±0.22)g、(0.97±0.16)g比(1.98±0.3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153,P<0.01;F=17.325,P<0.01);其中400 mg/kg SFN组瘤体积和瘤质量与丝裂霉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98,P=0.069;t=1.739,P=0.094)。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皮下移植瘤模型抑瘤率分别为20.94%、28.28%、39.66%、51.14%。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腹腔荷瘤裸鼠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32.7±3.2)d、(34.0±4.5)d、(34.3±2.3)d、(35.3±2.0)d比(21.7±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79,P<0.01),生命延长率分别为50.76%、56.90%、58.42%、63.04%。结论SFN能够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对其荷瘤裸鼠具有抗肿瘤作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苏复宁洗液 细胞增殖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新蝶呤(neopterin,NP)、抗脂阿拉伯甘露糖(lipoarabinomannan,LAM)抗体血清标志物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T-SPOT.TB)方法在肺结核活动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12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04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规范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标准分为活动性组(48例)和非活动性组(56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血清NP、抗LA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T-SPOT.TB。分析各组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的表达差异,并采用ROC曲线法分析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在肺结核活动性鉴别中的价值。结果活动组、非活动性组、对照组血清NP、抗LAM抗体、血清T-SPOT.TB表达水平均依次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P:(26.54±2.67)nmol/L比(20.69±2.19)nmol/L比(6.84±1.33)nmol/L,抗LAM抗体:(46.26±6.71) nmol/L比(30.17±5.38)nmol/L比(14.19±4.03)nmol/L,T-SPOT.TB:(109.73±10.80) nmol/L比(82.34±8.32)nmol/L比(57.44±6.49)nmol/L,F值分别为68.172,134.778和223.619,P值均<0.05)]。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联合鉴别肺结核活动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6.83%、84.79%和89.07%,均高于单独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鉴别检测肺结核活动性的敏感性(79.43%, 77.64%, 73.84%)、特异性(80.32%, 78.43%, 74.56%)和准确率(75.52%, 73.24%, 70.73%)。结论肺结核患者存在明显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水平异常,相比于血清NP、抗LAM抗体和T-SPOT.TB的单独指标检测,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肺结核活动性鉴别中的效能更佳。

  • 标签: 新蝶呤 抗脂阿拉伯甘露糖抗体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活动性肺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1年1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159例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皮肤软组织(106/159,66.7%)和胃肠道(31/159,19.5%)。Ann Arbor Ⅲ~Ⅳ期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64.2%(102/159)和47.8%(76/159)。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43.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7.9%。原发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1.0%和59.4%(P=0.28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4.8%和48.3%(P=0.109)。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全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8.4%和33.9%,P=0.001)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40.7%和20.7%,P=0.008)。LDH升高、Ann Arbor分期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H升高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败模式以远处结外器官复发进展为主。结论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差的预后,放疗或手术±化疗较单纯化疗可能提高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