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300例癫痫及可疑癫痫患者的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使用北京明思分司SW—JH系列智能化脑电监护仪描记,并与普通脑电图(EEG)比较。结果:300例中EEG异常54例(18.00%),AEEG异常178例(59.33%),AEEG痫样放电检出率明显高于EEG。14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EEG异常8例(57.14%),AEEG异常10例(71.41%),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EEG在痫样的放电检出上明显优于EEG,但有时AEEG也捕获不到间歇期的痫样波;在继发性癫痫中,AEEG在痫样波的检出上无明显优势,但AEEG可以记录到癫痫发作起始时的波形变化,对确定癫痫类型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的形态测量(SBM)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7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5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致痫灶的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治疗,且术后>6个月的Engel分级均为Ⅰ级。使用SBM后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头颅MRI三维T1加权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应用SBM方法对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整体检出情况以及SBM各特征值[包括大脑的褶皱指数(GI)、沟回深度(SQ)以及皮质厚度(TH)]对于癫痫患者的病灶检出率。结果根据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范围,51例患者可分为磁共振成像阴性(MN)组(13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吻合(PCS)组(27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包含手术部位(PIS)组(4例)以及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不一致(PNS)组(7例)。其中,PCS组患者又可分为内侧颞叶癫痫型(13例)、皮质发育不良型(5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9例)。应用SBM方法,MN组、PCS组、PIS组以及PNS组的病灶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3/13、21/27、2/4以及1/7。PCS组中,内侧颞叶癫痫型、皮质发育不良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的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8/13、4/5和9/9。GI对PIS组(4/4)和PCS组(22/27)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SQ(分别为2/4和18/27)和TH(分别为1/4和21/27);SQ对MN组(5/13)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TH或GI(均为3/13),TH对PNS组的检测阳性比例(3/7)高于GI和SQ(分别为2/7和1/7)。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针对有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GI定位不仅检测阳性率高,还能较好地显示致痫灶的边界。而对于无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SQ可能是更为敏感的指标。对于MRI显示致痫灶部位与其他临床检查结果不一致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TH进行辅助判断可能更为准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以癫痫性痉挛(ES)为主要发作形式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提高对此类患儿手术及术前定位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中心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经手术治疗以ES为主要发作形式的患儿资料。收集患儿人口学特征、发作形式、病因、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手术方式、病理及预后。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儿手术效果。通过比较疗效良好(Engel Ⅰ)和疗效不良(Engel Ⅱ~Ⅳ)患儿的特点探索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25例患儿,其中男16例(64.0%),女9例(36.0%);起病年龄(0.81±0.68)岁,手术时年龄(2.98±1.63)岁,手术时病程(2.17±1.48)年。84.0%(21/25例)的患儿有多种发作形式,局灶性发作(19例)最常见。所有患儿头颅MRI均有明确病变,11例(44.0%)累及1个脑叶,14例(56.0%)累及多脑叶或半球。最常见的病因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13例),其次为发育性肿瘤(3例)。患儿均行切除性手术,其中病变切除3例,单脑叶切除9例,多脑叶离断3例,大脑半球离断10例。随访4.0~5.5年,1例失访,余24患儿中,EngelⅠ级18例(75.0%),EngelⅡ级2例(8.3%),Engel Ⅳ级4例(16.7%)。癫痫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单因素比较显示,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与病灶相一致者预后良好(P=0.006)。结论1.手术治疗对病灶明确的ES患者效果肯定。2.间期脑电图异常与病灶相一致可能提示手术预后良好。3.如ES有局灶性起源的可能且符合药物难治性癫痫,应尽早排查有无结构性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的形态测量(SBM)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7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5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致痫灶的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治疗,且术后>6个月的Engel分级均为Ⅰ级。使用SBM后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头颅MRI三维T1加权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应用SBM方法对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整体检出情况以及SBM各特征值[包括大脑的褶皱指数(GI)、沟回深度(SQ)以及皮质厚度(TH)]对于癫痫患者的病灶检出率。结果根据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切除或热凝损毁范围,51例患者可分为磁共振成像阴性(MN)组(13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吻合(PCS)组(27例)、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包含手术部位(PIS)组(4例)以及磁共振成像阳性区域与手术部位不一致(PNS)组(7例)。其中,PCS组患者又可分为内侧颞叶癫痫型(13例)、皮质发育不良型(5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9例)。应用SBM方法,MN组、PCS组、PIS组以及PNS组的病灶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3/13、21/27、2/4以及1/7。PCS组中,内侧颞叶癫痫型、皮质发育不良型以及脑软化或皮质发育畸形型的检测阳性比例分别为8/13、4/5和9/9。GI对PIS组(4/4)和PCS组(22/27)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SQ(分别为2/4和18/27)和TH(分别为1/4和21/27);SQ对MN组(5/13)的检测阳性比例高于TH或GI(均为3/13),TH对PNS组的检测阳性比例(3/7)高于GI和SQ(分别为2/7和1/7)。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针对有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GI定位不仅检测阳性率高,还能较好地显示致痫灶的边界。而对于无明显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SQ可能是更为敏感的指标。对于MRI显示致痫灶部位与其他临床检查结果不一致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TH进行辅助判断可能更为准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毒性脑炎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并给出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2017年在我院癫痫中心接受治疗的脑炎后发生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有患者200人,对其就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其发作形式和影像学特点,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出两种药物进行分别治疗,对药物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丙戊酸钠联合鲁米那组患者的疗效显著,有效率明显高于丙戊酸钠组。而且,丙戊酸钠组的复发率为39.00%,明显低于丙戊酸钠联合鲁米那组的53.00%。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继发性癫痫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脑炎,其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为颞叶癫痫。临床治疗中,丙戊酸钠联合鲁米那的应用效果显著,更容易早期控制癫痫的发作。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与临床信息,对新型冠状病毒病常用药物做出评价。建议预防用抗菌药物要严格限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只应用于已出现肺损伤的患者,并且要注意用量与疗程的个体差异;抗病毒药的试用要慎重,并尽早得出已推荐药物要不要继续试用下去的结论,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损伤。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造成全球大流行,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多种抗病毒药物可能有效,但尚无充分证据证明某种药物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恢复期血浆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未来应进行其他抗病毒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