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MRgLITT治疗的1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内肿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海马硬化4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3例、灰质异位症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和双侧枕叶软化(行胼胝体切开术)1例。患者术前均经多学科评估。术后评价指标包括消融体积比率、消融有效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癫痫无发作率、癫痫发作降低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15例患者的MRgLITT治疗均顺利完成。计划消融体积为785.4~10 716.0 mm3,实际消融体积为851.4~14 717.8 mm3,消融体积比率为91.2%~98.1%,消融有效率为100%,消融时间为136~6 345 s。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轻度出血,后期恢复良好。15例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为3~6 d。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8例无癫痫发作,3例癫痫发作减少>50%,3例癫痫发作减少<50%,1例癫痫发作无变化。结论临床应用MRgLITT应严格筛选适应证,术中通过结合立体定向、实时温度监测等技术,以及合理规划光纤路径和毁损范围,可安全、有效地毁损致痫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MRgLITT治疗的1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内肿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海马硬化4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3例、灰质异位症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和双侧枕叶软化(行胼胝体切开术)1例。患者术前均经多学科评估。术后评价指标包括消融体积比率、消融有效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癫痫无发作率、癫痫发作降低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15例患者的MRgLITT治疗均顺利完成。计划消融体积为785.4~10 716.0 mm3,实际消融体积为851.4~14 717.8 mm3,消融体积比率为91.2%~98.1%,消融有效率为100%,消融时间为136~6 345 s。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轻度出血,后期恢复良好。15例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为3~6 d。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8例无癫痫发作,3例癫痫发作减少>50%,3例癫痫发作减少<50%,1例癫痫发作无变化。结论临床应用MRgLITT应严格筛选适应证,术中通过结合立体定向、实时温度监测等技术,以及合理规划光纤路径和毁损范围,可安全、有效地毁损致痫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强健康教育对癫痫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阶段为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6 月 77 例,均为 癫痫 患者, 随机分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模式,观察 组在对照组开展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 ,比较两组患者的 药物依从性和自我效能。结果:在护理前,两组 MMAS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经护理,观察组 MMA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 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在护理前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结论:针对癫痫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及自我效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新序列影像学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连续收治并经立体脑电图(SEEG)证实的4例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分别采用MRI传统序列影像技术[T1加权成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新序列影像技术[如双反转序列(DIR)、液体和白质抑制序列(FLAWS)]、MRI形态学测量分析方法(MAP)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观察和分析4例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根据SEEG结果和术前影像学评估结果制定手术方案,4例患者分别采用SEEG引导的眶额皮质射频热凝术和眶额皮质切除术。结果4例患者的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位于额、颞区,其中3例放电侧别与手术部位侧别一致。4例患者的传统MRI序列影像均未发现病灶,T1加权成像数据经MAP分析后有3例患者发现眶额区异常。进行新序列扫描的3例患者中,2例患者在眶额区发现病灶,表现为灰白质交界模糊和皮质下白质信号升高。4例患者中,3例患者的PET在眶额区有局限性低代谢。4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7、13、14、18个月,均无癫痫发作,其中3例随访时间>12个月患者的Engle分级均为Ⅰ级。结论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的传统MRI序列常表现为阴性;新序列影像(DIR和FLAWS)的阳性率高于传统MRI影像序列;MAP、发作间期PET可辅助定位病灶;多种影像学技术相互补充可提升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的术前评估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EEG引导下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作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之间接收的DRE患者中随机抽选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例患者应用SEEG引导下行致痫区切除术,56例患者应用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损毁术(RF-TC)进行治疗,但是其中有22例治疗无效转用致痫区切除术。治疗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56例采用RF-TC治疗的患者并未在手术过程中产生任何不适,术后有8例出现功能障碍;仅应用RF-TC治疗的34例患者中,疗效达到完全缓解、有效的患者分别为22例以及6例。22例转用致痫区切除术的患者中,手术后出现功能障碍、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分别为6例以及2例;手术后16例患者并未发作癫痫,4例在辅助药物的干预下未发作癫痫,2例术后癫痫发作频次降低60%~70%。12例单用致痫区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有4例出现功能障碍,10例没有发作癫痫,2例在辅助药物的干预下未发作。结论:在SEEG的引导下治疗DRE患者时,RTFC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稳健且高效的手段;如果这类患者的致痫区域过大,或者RF-TC的治疗并未见效,那么就可以选择在SEEG的引导下进行致痫区切除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癫痫患者药物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影响。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76例癫痫患者为例,所有病例按照双色球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均为3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1)观察组患者针对依从性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癫痫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能得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降脂治疗新靶点的研发开启了降脂药物的新时代,通过这些新的治疗靶点,或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残余风险。针对这些新靶点的新生物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小干扰核糖核酸和反义寡核苷酸等。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临床研究为降脂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该文对降脂治疗新靶点及相关生物制剂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复方口腔控释药物剂型的研制和临床试用效果。方法采用天然可降解材料,通过复合抗厌氧菌药物和消炎止痛药物,固化、成型、矫味,制成新型复方口腔控释药物,并选取2012年我院口腔科收治的牙周炎和冠周炎患者进行临床试用,与传统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新型复方口腔控释药物具有缓慢释放药物的功能,置药一次消炎杀菌作用能够维持5-7d,而且使用比较方便,与传统口腔局部抗炎药物比较,其在除痛、抗炎、口感等综合效果上更为明显(P<0.05)。结论新型复方口腔控释药物剂型治疗口腔炎症能够起到快速、高效、持久的作用,无毒副作用,而且制药成本不高,用药剂量小,经济安全。
简介:摘要目前,尚无有效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仍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虽然抗2019-nCoV药物的临床研究众多,但其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尽快确定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至关重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磷酸氯喹和阿比多尔作为抗2019-nCoV的临床指导用药。瑞德西韦、法匹拉韦、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也在临床中被用于治疗COVID-19。现将上述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6月至12月期间38例服用替格瑞洛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替格瑞洛适应症、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8例患者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平均年龄为(64.5±9.6)岁,治疗方案为阿司匹林加用替格瑞洛或与氯吡格雷联合改为替格瑞洛,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4%;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未发现不良反应,替格瑞洛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出血和呼吸困难,发生率为13.2%。结论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确切,严格把握用法用量,能够保证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抗肿瘤药获批上市,主要包括靶向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抗肿瘤药物具有特异性高、靶向精准、疗效好、毒性低等优势,大大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但因其不良反应类型、监测方式等均与传统化疗药物有所区别,在不良反应预测指标、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和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生物学和药物研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以其高选择性、低毒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首先概述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随后,探讨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并讨论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