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X射线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1至12月,将武汉市部分三甲医院1 039名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518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暴露组,521名非放射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情况,测量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同时收集暴露组接触电离辐射的年累积剂量。采用Pearson 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人群一般情况、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及异常率等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暴露组年累积剂量与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的关联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暴露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与暴露组工作人员的TT4水平分别为(7.95±1.07)μg/dl和(8.26±1.41)μg/dl,FT4水平分别为(16.33±2.19)pmol/L和(17.15±2.42)pmol/L,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分别为4.80%(25/521)和8.49%(44/51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暴露组年累积剂量与TT4、TT3、FT4、TSH均存在明显关联(P<0.05),年累积剂量每增加1 mSv,放射工作人员TT4升高1.661 μg/dl,FT4升高1.422 pmol/L,TT3降低0.113 ng/ml,TSH降低0.731 μIU/ml。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射工作人员年龄越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越高(OR=1.080,95%CI:1.016~1.148,P=0.013);年累积剂量越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也越高(OR=6.400,95%CI:1.796~22.811,P=0.004)。结论低剂量X射线电离辐射年累积剂量与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TT4、FT4存在正向关联,与TT3、TSH存在负向关联;年龄、年累积剂量越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从事放射相关工作的124名人员入观察组,并依照工作岗位将其分为医师、物理师、技师、维修人员4个亚组。同时在同医院选取130名非放射相关工作人员入对照组。采集2016—2019年间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的血细胞参数,分析比较放射组和对照组以及对照组4个亚组间的血细胞参数差异,并比较血细胞参数差异与累积辐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均较低(均P<0.05)。不同工种间累积辐射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细胞的血细胞参数与累积辐射剂量无明显相关性。物理师组与技师组和维修人员组之间4年间的红细胞计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上述差异与累积辐射剂量无关(均P>0.05)。结论在相同暴露及防护条件下,不同放射相关工作人员的血细胞计数差异不明显,长期累积辐射剂量与血细胞参数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外周血细胞参数不能再作为反映辐射损伤的良好指标,亟需寻找更方便、直观、敏感的辐射损伤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预测电离辐射诱导DNA双链断裂(DSB)水平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初步研究DSB在基因组中的分布规律。方法将GRCh38参考基因组分为50 kb的片段,根据MCF-7细胞的测序数据把片段分为电离辐射诱导的DSB低水平和高水平区域,以8种表观遗传学特征作为输入,随机将数据集的2/3列为训练集,1/3列为测试集,构建含100棵决策树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分析分类模型中表观遗传学的特征重要性,展示这些标记在不同DSB水平区域的富集差异。结果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预测的准确率为99.4%,精准率为98.9%,召回率为99.9%,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94。8个特征中H3K36me3和DNase标记的重要性最高,富集分析表明DSB高水平区域的这两类标记明显高于DSB低水平区域。结论以表观遗传学数据作为特征输入,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可在50 kb基因组区域上准确预测电离辐射诱导的DSB水平,分析表明这些DSB可能主要分布在基因组中转录活跃的部位。
简介:院通过研究海洋监测技术现状,了解国内与国外的监测技术差距,指出其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监测能力、监测设备和监测技术方面,想要海洋监测中立足,必须要有自己的新技术,目前最欠缺的技术就是重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石油类污染物和营养特征污染物的在线实时监测技术,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必然会给海洋监测带来很大的技术变革,改变外国技术市场垄断的极端困难的局面。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中药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眼底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6年 2月 -2017年 1月期间收治的 58例眼底出血性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中药液,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在 58例( 75眼)患者中,经过 3个疗程的治疗后, 16眼( 21.33%)显效, 41眼( 54.67%)有效, 18眼( 24.00%)无效,其治疗总有效率为 76.00%( 57/75)。眼底存在水肿、渗出、出血等症状的患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好转。结论 在治疗眼底出血性疾病中使用直流电离子导入中药液,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各种症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血栓通电离子导入法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60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血栓通电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0.9%氯化钠液离子导入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下肢疼痛症状改善的评分值和纤维溶酶原激活物水平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各指标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值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各指标(APTT、PT及PAI-1)水平测得值均稍低于治疗前,但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栓通电离子导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简介:采用激光基底辅助电离质谱(MALDI/MS)技术分别对系列环状聚芳醚酮低聚物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几种不同大小的低聚物的存在,实验证明本方法是测定环状聚芳醚酮低聚物各种不同聚合度的快速、有效、准确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干扰素注射联合多功能电离子术治疗对尖锐湿疣治疗以及治疗后是否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尖锐湿疣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只进行电离子术的切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药物干扰素注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观察组患者中,患者大部分经过1次治疗就能治愈,只有1例复发,治愈率为98%。而在对照组患者中,患者复发的概率比较大,治愈率仅为78%,差异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结论对于患有尖锐湿疣的患者来说,在电离子术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注射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治疗后的复发,值得临床医生在治疗尖锐湿疣时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建立适用于地高辛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的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方法(LC-ESI-MS)。方法:地高辛人血浆样本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后以LC-ESI-MS方法进行分析。采用Kro-masilC18柱(150mm×2.00mm,3.5μm)分析柱;在乙腈和氯化铵的混合流动相的流动相系统中,进行梯度洗脱,选择性负离子检测,地高辛m/z为815.40,内标Rg2m/z为819.00。结果:地高辛在0.05~1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9),血浆内杂质不影响药物的检测,方法回收率大于75%,批内、批间变异均小于15%,冻融稳定性良好。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LC-ESI-MS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所需血浆量少,可用于地高辛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药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