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鼻高流量吸氧(HFNO)与无创辅助通气(NIV)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22年5月开始研究,并于2023年4月终止研究,期间选取经本院治疗的60例小儿肺炎患儿作研究对象加以分析,现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作传统组及研究组,各30例。传统组接受无创辅助通气疗法,研究组施行经鼻高流量吸氧疗法,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30例患儿治疗有效率以临床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组,数据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相较于无创辅助通气,在小儿肺炎治疗中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支持技术,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该治疗设备主要包括空氧混合装置、湿化治疗仪、高流量鼻塞以及连接呼吸管路,主要关注于给患者提供相对恒定的吸氧浓度(21%一100%)、温度(31~37℃)和湿度的高流量(8~80 L/min)气体,并通过鼻塞进行氧疗,具有很好的舒适性。
简介:摘要: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支持技术,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该治疗设备主要包括空氧混合装置、湿化治疗仪、高流量鼻塞以及连接呼吸管路,主要关注于给患者提供相对恒定的吸氧浓度(21%一100%)、温度(31~37℃)和湿度的高流量(8~80 L/min)气体,并通过鼻塞进行氧疗,具有很好的舒适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的干预护理对重症呼吸衰竭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内收治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100例,将其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无创机械通气疗法结合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结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的干预护理取得明显的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氧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措施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比较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对HHHFNC组与NCPAP组早产儿分别采用HHHFNC、NCPAP模式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Stata12.0软件对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包括:有效性指标(治疗失败率、再插管率)与安全性指标(鼻损伤、气漏发生率);次要结局评价指标包括:院内死亡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脉导管未闭(PDA)、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并追踪检索已获取全文的相关参考文献,共计8篇RCT研究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的早产儿为1037例,其中HHHFNC组为518例,NCPAP组为519例。①针对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指标方面,2组早产儿治疗失败率和再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18、0.93,95%CI:0.87~1.59、0.67~1.30,P=0.286、0.687);而安全性指标方面,HHHFNC组鼻损伤与气漏发生率,则均低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17、0.24,95%CI:0.11~0.26、0.09~0.63,P<0.001、=0.003)。②针对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次要结局评价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早产儿院内死亡率(OR=0.
简介:摘要利用凯里站1961-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通过距平分析、M-K突变检验、功率谱分析、Morlet小波变换对凯里单站年降水进行周期分析。分析表明凯里单站历年降水有明显强弱振荡信号,年降水变化趋势以1978-1979年为突变点,突变点前表现为逐渐增多,其后急转为减少的趋势,且年降水存在19a的振荡周期。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目前在其诊断和治疗反馈方面主要依靠症状学指标,寻找敏感和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γ神经振荡在抑郁症患者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γ神经振荡的产生和调节有赖于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元和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相互作用;(2)在某些条件下,如借助认知任务、听觉稳态反应和新型数据分析手段等,γ神经振荡可以区分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受试者、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及识别有自杀意念或企图的抑郁症患者;(3)各种抗抑郁治疗的药物和非药物方法均能引起γ神经振荡的改变。不过也应当看到,将γ神经振荡作为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物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