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中论》广说诸法不成以显无生之义,其理路有二一是通过展示各种边见造成两难困局来说诸法不成;二是直接向缘起开刀,在世间共许缘起法上显示诸法不成。若按吉藏“三中说”判定,第一种理路只得“尽偏中”,未达“绝待中”,尚不是中道究竞义。龙树依世间共许“此有故彼有”说“彼此俱无”,以大乘“无生”义重说因缘相,开显缘起甚深之义。

  • 标签: 中论 缘起 诸法不成
  • 简介:王阳明释经是在“口传”、“面授”之下,指点不同弟子时实施治疗行为。在解释《中庸》首章五个案例中,王阳明因不同弟子资性、问难之深浅,释经方法殊为不同,言说方式随时变易,呈现出“以心解经”“建构”强烈自由风格释经学。王阳明释经具有释经内涵方面的宇宙论伦理维度、释经方法多变性、立言方面的开放性、治病救人时效性之优点,但由此可能导致荒废经典、误解经典、跨文本误释、学派分裂之弊端。而欲想领会阳明释经学之真谛,则需要读者具备相应身心修练。

  • 标签: 王阳明 《中庸》首章 释经方法
  • 简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位于德国波恩,是德国境内研究德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最大专业图书馆。该图书馆馆藏包括设立在特里尔市卡尔·马克思故居前研究中心图书馆。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不得不关闭该研究中心之后,该图书馆馆藏中有关卡尔·马克思生活和著作大量珍贵研究资料在本馆(位于波恩)找到了新储藏之。而位于卡尔·马克思出生地特里尔的卡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依然是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该研究图书馆历史,它不仅是许多马克思研究者必不可少工具,而且收藏了卡尔·马克思自有藏书稀有珍本。

  • 标签: 马克思故居 图书馆藏 卡尔 德国历史 专业图书馆 中心图书馆
  • 简介:“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存在,论证人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理智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通过考察批评者观点、斯宾诺莎著作以及无神论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论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仍会做出不同判断。关于这个问题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理解与研究。

  • 标签: 斯宾诺莎 无神论
  • 简介:<正>当代世界性新技术革命潮流,作为“一本打开了关于人本质力量书”,正从总体上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发展。与此同时,似乎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烦恼社会弊病,如环境污染、军备竞赛、恐怖主义、人性堕落等等。由于这些“副作用”存在,西方学者在关于人类未来问题上便截然分为两大学派,即“悲观主义”学派和“乐观主义”学派。他们都总体或部分地否定了新技术革命社会价值,这样或那样地抹煞了新技术革命进步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进步意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条件下 新技术革命
  • 简介: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是在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中诞生两种不同思想。儒家思想以伦理为核心,强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基督教思想以超越神学为基础,从神人关系出发,把“神人合一”作为其最高境界,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

  • 标签: 儒家伦理 基督教伦理 天人关系 伦理范式 政治伦理 宗教伦理
  • 简介:<正>改革和开放,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分配逐步废除了“大锅饭”,勤奋取代了懒惰,劳动成为人们生活基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成为生活主旋律。生产关系上调整了具体结构形式,推动了生产发展,使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电气化逐渐步入家庭,家务劳动社会化,增加了人们闲暇时间。娱乐、求学、社交成为人们享用闲暇时间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小生产者生活方式,狭隘守旧

  • 标签: 生活方式 闲暇时间 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要内容 主旋律
  • 简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正确、科学、勇于创新,它划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贫穷社会主义界限,对于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着极其重要指导作用。那种认为这个社会主义本质论难以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界限论调,是根本错误

  • 标签: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全面掌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空想社会主义 解放生产力 生产力标准
  • 简介:作为社会文明不可逾越阶段,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经历漫长摸索和艰难曲折选择之后,终于开始扎根并成长起来,随之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革命。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体制转轨,随着商品市场关系和市场经济竞争制度发展,市场机制作用范围和力度也不断扩大。人类经济和

  • 标签: 市场经济 道德调控 伦理道德关系 人际关系 中介 社会管理方式
  • 简介:<正>耸立珠江之滨,宛如临海高翔“白天鹅”,是我国第一间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自行管理合作性质现代化大型宾馆。她开业四年多来,经受了国内外旅游业激烈竞争和严峻考验,以独特中国传统风貌,高雅园林格调,朴实、殷勤优质服务,招徕中外住客一百四十多万人(次)和参观人士五百多万,开房率达85%以上,创造当年开业当年偿还债务良好开端,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赢得中外称誉,成为我国第一

  • 标签: 现代旅游业 优质服务 经济效益 现代化 服务质量 开房率
  • 简介:<正>人类在其漫长历史发展途程中,一方面把探索目光不断地投向外部,以达到对于宏观和微观世界日益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从未停止过对于自身反思。古希腊著名斯芬克司之谜,便道出了人类一个古老而恒久愿望:希望解开

  • 标签: 现代人学 思维方式 现代社会 中华民族 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
  • 简介:自由概念是康德哲学核心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一把钥匙。学界对康德自由概念理解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二分法”,“三个层次”或“三步曲”。但是它们只是停留在对康德自由概念分类和梳理层面上,并没有揭示康德自由概念完整内涵和内在逻辑。康德是从自由可能性、实在性、现实性和实际性四个存在论维度构建有机联系自由理论。本文试图从这四个存在论维度恢复隐藏在康德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完整原貌,揭示其存在论意蕴。康德自由概念不是认识论意义上或心理学意义上自由,而是存在论意义上自由,它揭示了人存在本质,即人存在价值、尊严、责任和权利。

  • 标签: 自由 存在论维度 可能性 实在性 现实性 实际性
  • 简介:《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农业四十条》)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毛泽东领导制订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性文件.对这一公共政策在农村具体传播与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了解历史、戒鉴现实和丰富学术都有一定意义.《农业四十条》在农村传播、讨论方式及途径,反映了国家话语对民间表达借用及国家权力与村庄权利关系;而《农业四十条》在基层执行中实际地位和作用,则可纠正学术界既往对有关问题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 标签: 《农业四十条》 农村 传播 讨论 执行
  • 简介:文章从翻译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和主体召唤巨大作用。从对等词选择和思想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有机组成和延续。

  • 标签: 翻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 主体
  • 简介: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创立者和首要代表,柯亨对右翼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作了最为犀利批判。研究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批判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批判,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多个侧面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系统性、逻辑性研究尚未出现。因此,有必要系统而又逻辑地研究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批判。

  • 标签: 柯亨 诺齐克 分配正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物质利益驱动力骤然增大,社会主体价值取向发生裂变,加上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调整、行业间非正常收入差距,一些人心理失衡、显得浮躁,违法乱纪、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违背文明守法

  • 标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立足点 人文精神 人生价值 物质利益
  • 简介:胡塞尔认为作为本质观念之物通过直观来把握,德里达则认为本质把握必须借助符号。德里达观点是基于对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困难深入思考,这种困难涉及胡塞尔直观主义在理念问题和符号问题上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胡塞尔文本已经显露出来。德里达对胡塞尔文本"解构"尽管偏离了胡塞尔原意,却准确指出了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困难,并试图提供出解决困难方案。但由于德里达式辩证法也未能成功地被主题化,并且德里达对于延异如何把各个层面的非直观和非当下要素贯通起来以及对于生成运动缺乏必要阐述,所以德里达用以克服这些困难方式是不令人满意

  • 标签: 观念之物 本质直观 符号 理念 现象学
  • 简介:两晋招隐诗反映了诗人在残酷现实中对自身出处问题思考,同时深深地留下了当时不同流派玄学思想烙印。就思想背景而言,招隐诗出处对立、尚隐弃显与王弼以无为本、因循"自然"思想密切相关,而它调和出处、显隐存心则与郭象"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思想极度吻合。但是,招隐诗显示思想理路并不能说明其作者就是这一派思想坚守者。事实上,对不同玄学思想接受和对出与处看法,在他们思想里贯彻得并不彻底。

  • 标签: 玄学 招隐诗 反招隐诗 出处 内在理路
  • 简介:春秋末叶,专诸受阖庐之托刺杀吴王僚。这一变故源头,可从季札让位说起。尽管三传对季札让国美德并无异辞,但自唐宋以降,像胡安国等人却总是怪责季札各种不足,因而引发宋元明清许多儒者争议。本文透过季札让国一事为研究主线,阐述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春秋》经传不同理解,从而澄清一些政治伦理问题。

  • 标签: 政治哲学 儒学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