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在罗世泽和时逢春搜集整理的羌族民间叙事长诗《木姐珠与斗安珠》第十章中,有关于羌人住房的记载:石砌楼房墙坚根基稳,三块白石供立房顶上;中间一层干净人居住,房屋下面专把禽畜养。这里所指的“石砌楼房”,就是指近代和现代羌人的住房建筑,有人把它称作“庄房”。这种“庄房”不同于古代羌人建筑的“碉房”,一般比较矮小,分三层,四面皆为墙,房顶皆有供奉白石(俗称“石鸡公”)的习惯。这种“庄房”的前身,是古代羌人建筑的“碉房”(或称“邛笼”、“碉”、“碉楼”)。
简介:在甘肃临潭农村,盖房一般分为踩地、动土、锯木、立房四道程序。因其耗资很大,又费时力,因此,属于家庭或个人的重大活动。因而,也为家庭、个人和邻居十分看重。特别是立房,亲邻友好都会自愿前往帮忙,并兴高彩烈地向主人祝贺恭喜。其场面热闹隆重。长期以来,人们围绕立房,形成了许多习俗规程。
简介:日本侵华期间,在华中地区扶持建立了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旨在加紧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侵略。
简介:川流不息的薛河水缓缓地向微山湖流去,岁月的长河湮没了儿时的记忆,昔日的货郎担里形态各异的洛房泥塑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当时遍及常庄镇洛房村的泥塑艺人都已渐渐地逝去,如今这门民间艺术濒临失传,散落在鲁南乡间百里的各式泥玩具正在成为风雅人士的凤毛麟角,用来观赏陈设,供奉玩耍。
简介:身体足有丈二高,瘦长身节不长毛,下身穿条绿绸裤,头戴珍珠红绒帽。——谜底:高粱一束高粱秆能干什么?在中国北方农村,高粱秸秆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村民们不是把秸秆当作牲畜饲料就是当作为柴火肥料,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柴火棍儿”,在河北手工艺人赵润生的手里,却能化腐朽为神奇,经过他匠心独运的巧妙制作,竟然变身成为一座座精美的微缩楼阁,一个个可爱的动物造型,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手工艺品,巧夺天工,魅力四射。
简介:文化产业是高知识、高增值产业,在讲其产业属性和市场取向的同时,更要突出其文化属性和品格,文化产业的前提、核心和灵魂是文化,是文化的创造性、原创性,缺乏文化支撑、文化根基,怎能发展“高知识产业”?因此,政府应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推手,在培育政策、平台打造、环境塑造等方面积极扶持,推动惠州市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向前发展,真正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简介:对鄂东南地区"接太公"习俗的研究可以探寻民俗活动的时空语境。由于地理特征和早期移民活动而分散居住的宗族房支通过连年举行的"接太公"活动形成了日常生活中跨越地域的共同体意识和行动路径。进入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力量的深入,村庄流动性的增强,地方文化中支撑房头意识的意义系统和行动单位正在被替代,"接太公"习俗得以延续的价值依托和组织载体日渐消解。
简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有人曾经用四句话来形容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哪四句话呢?就是"起步很晚、发展很快、成绩很大、问题很多"。这些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可谓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颇为声势浩大的文化事业。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尽管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变,但从整体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状态并没有改善了多少。有些项目仍然处于濒危的边缘,
浅谈羌族碉房
临潭的立房习俗
日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始末
“咱到洛阳抱媳妇”洛房泥塑
秸秆柴火棍 能筑万间房
政府应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推手
“房头”的凝聚与消散——鄂东南“接太公”习俗的社会基础及其当代变迁
佛山木版年画是佛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应该纳入政府文化发展规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