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二维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共计选取80例乳腺癌患者,均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80例患者先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再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计算联合检查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对比超声相关特征。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确诊例数为48例,联合检查检出例数为47例,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93.75%、93.75%、95.74%、90.91%。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的二维超声评分、弹性成像评分均高于未转移患者,淋巴结纵横比、皮髓质厚度居于更高水平,P<0.05。结论:二维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过敏性咳嗽患儿中联用转移因子与阿奇霉素治疗的药学作用。方法:选择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过敏性咳嗽患儿,于2023年1月起始,直至2023年12月,入选64例,在数字奇偶法支持下做组别划分,对照组(32例)施以阿奇霉素治疗,基于此,研究组(32例)施以阿奇霉素联用转移因子治疗,比对治疗前后组间肺功能指标、血清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组间肺功能指标相近(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VC(2.13±0.32)L、PEF水平(3.25±0.41)L/min均比对照组要高(P<0.05)。组间血清指标治疗前相近(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IgE(92.08±4.26)U/ml、C反应蛋白(16.05±2.28)mg/L、嗜酸性粒细胞水平(164.25±8.54)×10 /L均比对照组要低(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38%)与对照组(6.25%)相近(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过敏性咳嗽患儿阿奇霉素治疗中联用转移因子的效果更为确切,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WanFangData数据库,搜集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16年6月3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个病例-对照研究,共981例病例和796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模型(GG+GAvs.AA)下,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2,95%CI(1.01,1.48),P=0.04],但在隐性、杂合子、纯合子模型下,GSTP1基因Ile105Val(A/G)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发病风险无相关性[GGvs.CA+AA:OR=1.18,95%CI(0.86,1.60),P=0.30;GAvs.AA:OR=1.28,95%CI(0.92,1.77),P=0.14;GGvs.AA:OR=1.20,95%CI(0.98,1.47),P=0.08]。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在显性模型下,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存在相关性,可能增加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同期推量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肺癌脑转移瘤病患6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参照组对病患采用全脑照射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研究组对病患采用同期推量放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患总体治疗效果,以及住院时间和中位生存期。结果研究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94%,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5.76%,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患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参照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脑转移瘤病患采用同期推量放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病患住院时间,延长其生存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的临床病理指标,从中筛选出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8例口腔鳞癌患者,对年龄、性别、发病部位、T分期、微血管密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病程、发病部位、病理分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龄(t=4.28)、性别(x^2=2.53)、病程(t=6.83)、发病部位(x^2=1.51)、病理分级(x^2=1.74),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组中T2期以上的例数及COX一2阳性表达率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组(x^2分别=7.79、6.45,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肿瘤浸润深度和微血管密度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分别=3.52、2-35,P均〈0.05)。结论临床T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微血管密度和COX-2表达的增加,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分析。方法:将于 2017年 6月至 2018年 6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早期肺腺癌的 100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 结果: 18例( 18%)患者 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无淋巴结转移现象,其影像学属于纯磨玻璃影类型, 21例( 21%)患者 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属于混合型磨玻璃影类型,其中 19例( 90.48%)患者检查结果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出现,有 2例患者检查结果显示出现了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P< 0.05),剩余的 61例患者的 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属于实性结节,检查结果显示有 20例( 32.79%)患者出现了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41例( 67.21%)患者检查结果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出现( 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超过 1cm、影像学属于实性结节和混合性结节类型以及癌胚抗原 CEA> 5μg/L是早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对于行 PET-CT的患者,当其 SUVmax(最大标准摄入值)超过 5时,其发生淋巴结专一的几率最大。结论:早期肺腺癌患者 CT影像学属于混合型磨玻璃影类型的患者,其发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概率较低;肿瘤直径超过 1cm、影像学属于实性结节和混合性结节类型以及癌胚抗原 CEA> 5μg/L时,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大,对此类患者需行淋巴结清扫。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骨转移癌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核医学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骨转移癌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均给予18氟-脱氧葡萄糖(18F-FED)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技术诊断,之后依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36)、研究组(n=36)。参照组患者给予全身放射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氯化锶(89SrCl2)与云克联合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94.4%、77.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并发症方面,研究组患者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2.8%、2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转移癌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核医学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准确诊断疾病,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的治疗方式。
简介:1996年9月~1998年12月采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转移瘤59例,其中单发转移24例,多发转移35例。原发灶除2例外均已行手术切除。首程治疗共106个灶,再程治疗34个灶,共140个转移灶。临床靶体积(CTV)0.29~163.17cm~3,平均9.42cm~3,计划靶体积(PTV)3.62~231.83cm~3,平均17.68cm~3。使100%等剂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增强CT与常规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88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CT组与增强组,各有44例患者,在CT组中采用常规CT扫描,而在增强组中应用增强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种植灶宽度、种植灶深度显著增大,最小种植灶面积。结果增强组诊断准确率为95.45%,明显高于CT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组比较,增强组种植灶宽度、种植灶深度显著增大,最小种植灶面积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CT,增强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诊断准确率也较高,为临床治疗也提供了更加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