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IPCC新一轮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的组成部分,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进入了正式的精细化阶段,将在2019年形成最终成果,与现有的《IPCC2006指南》合并使用,为"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巴黎协定》的实施奠定基础。精细化工作分为提供新方法、更新已有内容、补充/澄清已有内容等三大类,共有107个"精细化点",涵盖通用方法论、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等各个领域和部门。中国共有12名专家参与此次工作。建议中国科研工作者尽快以英文著述的形式发表相关成果,提高中国文献的引用率;鉴于中国已具备根据最新指南要求编制清单的能力,建议未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尽可能全面转向《IPCC2006指南》及其增补和精细化内容。
简介:基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已有研究,探讨清单定位、清单框架、清单边界、清单范围4个关键问题.根据中国垂直行政管理特点,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应该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保持一致;同时,中国与国外城市温室气体清单要具有可比性;根据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建立涵盖城市、中心城区、镇3种类型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流程等的清单框架;清单边界按照行政管辖区进行界定,既利于地方政府切实掌握辖区温室气体排放整体状况,又有助于对城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分解和考核;清单范围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有利于突出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并且实现国际城市之间可比.
简介:【摘要】针对某项目实际情况,对其消防水源和消防用水量、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系统、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等在内的消防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 建筑给排水消防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工程设计重要内容,需要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消防设计要求,制定合理可行且切实有效的消防设计方案,以保证消防设计质量。 1 、工程概况 该地块为某项目,项目用地位于某某地区,洞庭大道以南、人民路以北,龙港路以西。本工程规划总用地面积为 21578m2 ,建设总建筑面积: 104012.95m2 。周边市政道路均已形成,有完善的给排水市政管网。 2 、给排水消防设计 2.1 设计依据与消防类别 1# 楼为 30 层住宅楼, 2 、 3# 楼为 33 层住宅楼, 4# 楼为 3 层商业楼, 5# 楼为 15 层公寓楼, 6# 楼为 20 层公寓式酒店。整个地块高层住宅和多层商业楼均只设计室内消火栓系统,地下室、 5# 公寓楼与 6# 公寓式酒店设置自动喷淋和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防按最大室外消防用水量设计。 2.2 消防水源与消防用水量 ( 1 )消防水源采用市政管网、消防贮水池与屋顶消防水箱。 ( 2 )消火栓火灾持续时间为 3h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持续时间为 1h 。 ( 3 )在 2# 楼的屋顶布置消防水箱,其有效容积为 36m3 。 ( 4 )在地下室的水泵房中布置一座容积达到 540T 以上的消防贮水池,由室外引二根 DN100 给水管供给。 ( 5 )消防用水量标准和一次灭火用水量。 2.3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系统 ( 1 )该小区的室外消防管道单独设置成环。室外消防主要利用市政管网进行供水,由龙港路处引出两条 DN150 管道,然后在小区中形成一个环状网,在室外环网适当位置及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水泵接合器附近 15-40m 范围内设地上式三出口室外 SS100 型消火栓,在室外一共布置 11 组消火栓。在给水引入管上布设水表井,并在水表之后安装防倒流装置。 ( 2 )消防管道沿小区道路进行成环布置,并向地下车库的室内消防水池进行供水。 ( 3 )小区室外布置多个消火栓,消火栓和路边之间的距离应在 2.0m 以内,和建筑外墙之间的距离应达到 5.0m 以上。 ( 4 )室外消防的给水采用低压制系统。当火灾发生时,由城市消防车从现场室外消火栓取水经加压进行灭火或者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室内消防灭火用水。 ( 5 )建筑物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消防水泵接合器设置小区内各栋建筑的四周,并靠近市政道路方便消防车的工作。消防水泵接合器均采用地上式。 ( 6 )对于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系统的管材,应采用管内嵌钢丝(板)网塑料给水管,热熔连接,同时根据实际要求布置支墩。其中,所用内嵌钢丝(板)网塑料给水管必须满足现行《生活饮用水输配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GB/T17219-1998 的具体要求,管道、管件和阀门等的工作压力应达到 1.6MPa 以上。 2.4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 本工程在每楼每层都设置了室内消火栓。地下室泵房采用 XBD16/40-SLH 消火栓,共布置两台,一用一备。 ( 1 )消火栓布置应保证室内所有部位都能有两支水枪充实水柱可以同时到达,充实水柱应达到 13m 以上;在消火栓箱中都应配置一个 DN65 型消火栓,分别配置一条长度为 25m 的麻质衬胶水带和内径达到 φ19 以上、长度为 30m 的消防软管,以及一支 QZ19 型水枪和信号灯与消防按钮。栓口出水压力在 0.5MPa 以上的消火栓,应采用减压稳压式消火栓。 ( 2 )为确保火灾发生以后消防车可以直接为室内消火栓的给水管网加压供水,需要布置 9 套地上式消防水泵接合器和室内消火栓的给水管网连接,同时确保接合器的 15-40m 范围内存在取水口。 ( 3 )在小区 2# 楼的屋顶布设消防水箱,其容积应达到 36m3 以上,借助稳压泵使压力保持稳定,安装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处的静水压 10mH2O ,为初期灭火提供充足的水量。 ( 4 )由于静水压力在 1MPa 以上,所以室内消火栓系统都应使用分区消火栓系统,其中高区为 54 米标高层以上(以 2# 楼正负零标高为准),低区为 54 米标高层以下(以 2# 楼正负零标高为准)。当栓口压力在 0.5MPa 以上时,应采用减压稳压式消火栓。 ( 5 )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平常消防水泵控制柜必须使消防水泵处在自动启泵实际状态;消火栓泵可以由设置在所有消火栓的启动按钮及控制中心进行直接开启;在消火栓泵启动以后,启动信号应反馈到控制中心及消火栓,这一消火栓与该楼层或防火分区中的消火栓指示灯应亮起。 消火栓泵需要在泵房中与控制中心都布置手动开启与停泵的控制装置,而备用泵需要在工作泵产生故障以后实现自动启动。对消防水泵而言,不能设置自动停泵,其停泵需要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以火灾扑救实际情况为依据来确定。消防水泵需要具备手动启停功能与自动启动功能。 对于消防控制柜与控制盘,需要设置与专用线路相连的手动启动按钮;它的防护等级需要达到 IP30 以上;和消防水泵设于相同的空间内时,防护等级要能达到 IP55 以上。消防水泵控制柜必須具备机械应急启动功能,同时要能使控制线路出现故障后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将消防水泵启动。在机械应急启动过程中,需要保证消防水泵于报警之后的 5min 以内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5 灭火器和气体灭火系统 ( 1 )在建筑的变配电房中应布置气体灭火系统,灭火气体为七氟丙烷。 ( 2 )建筑中的车库按照危险级 B 类火灾布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式灭火器。 ( 3 )对于商业网点、车库、公寓和公寓式酒店,应严格按照中危险级布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对于普通住宅,应按照轻危险级布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2.6 防超压装置 消火栓泵与喷淋泵出水管都应安装安全阀,避免消防系统发生超压。 2.7 消防系统排水 在消防电梯的坑底旁布置有效容积不小于 2m3 的集水坑,在集水坑中还应布置 2 台排水流量不少于 10L/s 的潜水泵,以此及时排除消防系统废水。 2.8 消防给水管材 消火栓的给水管使用内外热浸镀锌钢管,管径在 80mm 以内的使用法兰或者是丝扣进行连接,管径在 100mm 以上的使用卡箍或者是法兰进行连接,其压力等级应达到 1.6MPa 以上。 结语: 综上所述,给排水消防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保证建筑消防系统正常使用有重要作用。本工程给排水消防设计合理可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保证消防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伟杰 . 浅谈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关键技术 [J]. 城市建筑, 2015 ( 1 ): 36-36. [2] 梁银娇 . 关于建筑室内给排水消防设计及施工技术的研究 [J]. 消防界, 2016 ( 6 ): 106-106.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交通出行更加便利 ,出行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适合长途出行的民航、动车等 ,还有适合短途出行且载客数量较大的公交车、地铁等。其中 ,对于地铁出行方式 ,地铁车站的建筑工程对人们的出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对地铁车站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 ,有效控制建筑过程中的风险 ,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以及便捷的出行环境。而与此同时 ,地铁车站每天的人流量较大 ,导致地铁车站在运行时会伴随着许多潜在的问题。本文对加强地铁车站建筑消防 设计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根据地铁车站建筑的消防 设计思路,提出了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的消防 安全分析。
简介:摘要:消防事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各类建筑工程规模与数量连年攀升,建筑工程消防安全问题已成为行业工作者的关注重点,消防安全相关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更是对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环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对建筑工程实施消防验收环节时,需在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下进行,对特殊建设工程实行消防设计审查制度,由技术人员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且系统的消防安全检测,对于消防验收合格的建筑工程,出具消防合格意见文书。消防验收人员需要对建筑工程的防火设计、消防设施性能、系统功能联动联试等环节进行精准排查,而这一过程的实施,也可以为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建筑工程领域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