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大小调功能和声调性体系是西方音乐自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后期三百年时间内作曲家们普遍遵守的创作准则。当西方音乐的历史画卷展开至中后期浪漫派时,极端半音化和与之相应的极度的音乐情感表达、非大小调式体系和与之相应的异国情调音乐元素,等等,渐渐泛滥成一股离心之力,调性的逻辑伟力似乎在其无限制的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逐渐耗尽了能量,显出疲态,最终,调性不再是凝聚所有音符组群与各种音乐表现参数的结构之力,或在极度复杂的线条化与半音化织体中隐而莫辨;或在频繁的调性游移与主音"漂浮"状态下松弛乏力;亦或在各种另辟蹊径的"理性逻辑"的围攻之下岌岌可危;更在音色、节奏等"次要"参数独领风骚时消散殆尽。
简介: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中国的、前苏联的,还有前社会主义阵营其它国家的革命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以及电影长大的.像、这样的影片,尽管在我们还没有出生就有了,但它们所蕴藏的强大生命力和丰富的艺术魅力,至今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今天,我们能接过笔和摄影机,干同样一件事,心里确实充满着使命的庄严感和职责的自豪感.应当说,中国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起步较晚,走过一段摸索的道路,经过一段不乏信念激情,却缺乏艺术理性的过程,人民群众从中学到了历史,受到了振奋,但对其艺术品格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了标准.应当肯定地说,近些年业,以长篇电视剧为龙头,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出现了新的面貌,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吸引了更多层面的观众.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风筝往往被视作一种玩具,或是古代军事之用。在中国的权威辞典《辞海》、《汉语大词典》的“风筝”条目中也持类同观点。然而,本文作者在对唐代文献进行大量调查之后发现,“风筝”至少在唐代曾以“乐器”的身份出现。进而,又把中国史料中的“风筝”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新格罗夫乐器词典》、《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风鸣(奏)琴”、“风鸣竖琴”进行了比照,发现它们无论在构造上,还是在发音原理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文章认为,中国至少在唐代曾出现过与西方的“风鸣(奏)琴”、“风鸣竖琴”类似的乐器——“风筝”。那么风筝究竟曾经是否是一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