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干化学尿液分析法与手工法在尿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门诊与住院患者的320份尿液标本,采用干化学尿液分析法与手工法进行平行测定,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尿蛋白、白细胞、隐血、红细胞测定结果。结果经干化学尿液分析法检测发现,63例尿蛋白阳性,154例隐血阳性,75例白细胞阳性,80例红细胞阳性;经手工法检测发现,68例尿蛋白阳性,119例隐血阳性,88例白细胞阳性,73例红细胞阳性,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化学尿液分析法与手工法均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必要时必须要结合两者来进行测定,可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绳梯扣眼法在血液透析内瘘管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扣眼穿刺的4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绳梯扣眼法)以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扣眼穿刺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穿刺口渗血率、穿刺成功率以及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疼痛发生率(18.2%)、一次穿刺成功率(93.6%)与对照组19.4%、94.4%差异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穿刺口止血时间(11.9±1.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5.6±1.9)min,两组患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口渗血率(12.5%)明显低于对照组(18.2%),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血栓形成、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9.1%)明显低于对照组(40.9%),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内瘘穿刺中采用绳梯扣眼法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缩短穿刺口止血时间,减少穿刺口渗血发生率,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产妇分娩过程中行宫底按压助产法的效果及护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产妇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孕妇采用常规分娩方式,观察组孕妇产采用宫底按压助产法以及护理。对两组孕妇的分娩时间、并发症、新生儿窒息、阴道撕裂、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孕妇的自然分娩率为70.00%,对照组为42.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窒息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2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孕妇的分娩时间少于对照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孕妇的阴道撕裂发生率为7.50%,对照组为37.5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为82.5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实施宫底按压助产法以及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自然分娩率,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分娩质量,降低阴道撕裂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以将宫底按压助产法和护理在妇产科,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在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到我院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儿同时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和肺炎支原体培养。结果IgM检测出阳性84例,Mp培养显示88例为Mp阳性,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者74例(37.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者102例(51.0%)。IgM检测呈阳性,Mp培养呈阴性者10例(5.0%),Mp培养呈阳性,IgM检测呈阴性者14例(7.0%)。两种检测方法的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支原体检测中,肺炎支原体培养法与IgM检测均能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可以作为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辅助手段。
简介:目的观察皮下潜行法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需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全身麻醉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皮下潜行法组,每组100例,均为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体温变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情况及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前、置管后、拔管前、拔管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皮下潜行法组[(13.75±7.83)d比(22.37±8.92)d],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皮下潜行法组[11%(11/100)比2%(2/100),13%(13/100)比2%(2/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采用皮下潜行法对预防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有明显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华法林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最佳初始剂量。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按门诊单双号平均分为A、B、C三组。给予A组患者2.5mg华法林治疗,给予B组患者3.75mg华法林治疗,给予C组患者5mg华法林治疗,对比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C两组在IRN达到稳定时的时间、达到稳定时的服用剂量方面明显大于B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轻微出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血栓栓塞,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最佳初始剂量为3.75mg,此时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者静脉采血致皮下淤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如何降低皮下淤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提高住院患者安全性的有效管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7~12月的静脉采血皮下淤血事件54起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根因分析方法查找发生皮下淤血的近端原因、确定根本原因。结果静脉采血致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与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技术不过关、患者自身静脉条件差、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护患沟通缺失等有关。结论护理人员应从提高静脉采血技术、提升专业护理水平、掌握特殊静脉穿刺技巧、指导正确的按压方法、增强沟通意识及技巧等方面着手,不断改进方法;通过应用根因分析法这一科学的管理工具,静脉采血皮下淤血事件由2012年7~12月的3.46%下降为2013年1~6月的0.98%,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