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不同蓝光照射治疗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组均为20例患儿),两组患儿均开展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治疗模式为持续性治疗,研究组治疗模式为间歇性治疗,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效果、血胆红素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治疗三天后研究组患儿疗效高于对照组,TBiL、IBiL、DBiL等血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间歇性照射治疗模式能够提升疗效,促进血胆红素水平的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蓝光照射与口服益生菌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发生黄疸的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专门的设备对新生儿进行蓝光照射,观察组使用蓝光照射联合口服益生菌的方法。将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77.5%),(P<0.05);且观察组的TBIL、 IBIL和 DBIL降低幅度明显比对照组大,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观察组 ADR的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0.05)。两组患儿的营养状态各指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STP、PAB、HGB以及TRF,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单一的蓝光照射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口服益生菌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临床效果,并且可以使胆红素水平下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对于改善营养状况有显著的效果,是值得推广的。
简介:摘要:目的 对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情况实施观察。方法 本研究择取了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中我院中进行新生儿黄疸疾病治疗的92例患儿为研究中的对象,使用随机的方式均分患儿为对比组(n=46)和实验组(n=46)。对比组进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实验组进行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标水平和出现不良反应概率。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水平低于对比组,数据对照后的差异性程度较大(P<0.05)。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概率低于对比组,数据对照后的差异性程度较大(P<0.05)。结论 相较于运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实施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的方法可对患儿的胆红素进行降低,可减少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行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280例黄疸新生儿,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疗法、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此之上给予白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理前、后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生化指标均有一定变化,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给予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效果。方法通过对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应用蓝光照射治疗的11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胆红素指数、退黄时间差异。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8.80%(P<0.05);实验组胆红素指数(102.45±15.78)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退黄时间(5.68±1.21)d显著缩短(P<0.05)。结论针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儿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5年9月-2016年4月随机选取7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常规组(n=36)给予酶诱导剂、益生菌、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n=36)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61.11%,明显高于常规组44.44%(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调节血清胆红素水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在基础治疗下,对照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治疗5d后,经皮黄疸测试仪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检测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观察组患儿每天胆红素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下降至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有少量轻度腹泻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促进病理性黄疸早日消退,且可减轻黄疸发生程度,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危害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5月~2023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对比有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对比有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新生儿黄疸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儿机体的康复,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发育。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共56例患有新生儿高胆红血症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其中一组接受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另一组接受传统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t检验和χ²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9.3%,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的64.3%(χ²=4.18,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3周龄三色豚鼠108只,分为FDM豚鼠群54只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群54只,分别采用不透明面罩法制作单眼近视模型和双眼均不遮盖处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FDM豚鼠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分别分为低强度光照组、正常强度光照组和高强度光照组,各组分别在20、300和5 000 lx环境中连续饲养6周,每天12 h光照/12 h黑暗。各组豚鼠每2周进行眼参数生物学测量并进行比较,采用眼科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豚鼠眼轴长度(AL),AL定义为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区的距离;采用检影法测定各组豚鼠扩瞳后的屈光度。计算各组豚鼠AL和屈光度变化量,变化量定义为光照各时间点测量值与光照前的差值。结果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365,P=0.697),各组豚鼠AL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延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53.750,P<0.001)。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间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3.576,P=0.034),其中高强度光照组豚鼠光照4周屈光度为(+2.75±2.15)D,大于低强度光照组的(+0.41±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M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和屈光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105,P=0.900;F组别=0.973,P=0.387),光照不同时间AL和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08.302、27.407,均P<0.001),其中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FDM眼屈光度为(+2.35±1.95)D,大于光照前的(+1.90±0.9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屈光发育豚鼠高强度光照组AL最短,且变化量最小;FDM豚鼠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屈光度变化量明显小于正常强度光照组,产生短暂性远视漂移。结论高强度光照可减缓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屈光度向近视漂移;低强度光照有延缓FDM进展的趋势,光照2周屈光度出现短暂性远视漂移。
简介:摘要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照射辅助儿童青少年近视治疗的研究应用已在国内多地开展,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RLRL眼部照射能够抑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快速增长,但由于目前尚无相关的统一标准,导致不规范应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因此有关专家基于当前的循证证据及结合实践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从RLRL照射防控近视基本原理、适用对象、方法及剂量、检查项目及照射频次、设备选择及使用功率、不良反应、终止治疗、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问题的建议等8个方面制定《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辅助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共识(2022)》,为规范RLRL照射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