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K3联合皮质激素雾化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联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各39例,常规治疗组予支气管哮喘的常规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维生素K3联合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商品名普米克令舒)雾化,5天/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FEV1、PEF,并检测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PEF及症状体征等均较前好转,联合治疗组疗效较常规治疗组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K3联合皮质激素雾化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儿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干扰素,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及多个临床指标上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0.77%和73.0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干扰素用于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阿昔洛韦单用临床疗效无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7例初诊2型糖尿病(T2DM)随机分为两组,CSII组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组),记录两组治疗2周后FBG、P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血浆C反应蛋白(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情况。结果2种方法均可使血糖达标,FPG、PBG、CR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CSII组IR的改善作用和降低炎性因子CRP的作用明显优于MSII组(P<0.01或P<0.05),CSII组的MAGE显著低于MSII组(P<0.05),CSII组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和所需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MSII组(P<0.01或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为0.04次/日.人,MSII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为0.08次/日.人。血清CRP水平与病程、FBG、PBG及BMI呈正相关。结论应用低剂量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T2DM,能够使血糖安全而有效达标,血糖波动程度更少,对炎性因子CRP有降低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9例晚期NSCLC患者接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NP方案化疗,至少2周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39例均可评价疗效,CR2例,PR11例,SD17例,PD9例,RR33.3%,DCR76.9%,中位TTP6.1个月,中位生存期10.5个月,1年生存率39.5%。生活质量(QOL)改善14例,稳定18例,下降7例,QOL的改善稳定率达82.1%。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主要与化疗药物有关。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可以提高化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激素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中度蛋白尿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58例中度蛋白尿IgA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取激素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12个月内的尿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2例,不良反应2例,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8例,不良反应1例,72.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激素联合ACEI治疗中,各项单因素以血肌酐、肾小管的间质病变程度和肾小球的硬化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2、4、6、8、10、12个月的尿蛋白水平和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2、4、6、8、10、12个月的血肌酐水平和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激素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中度蛋白尿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ACEI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水平,对肾功能有稳定作用,其疗效与肾小管的间质病变程度和肾小球的硬化率有一定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GP+恩度(试验组)和GP(对照组)治疗晚期NSCLC共36例,治疗2-6个疗程。结果试验组有效率50%,疾病控制率为8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33.3%,疾病控制率为61.7%。毒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消化道毒性。结论恩度联合G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NSCLC近期客观的疗效较高,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CSII)强化治疗的效果,并比较肥胖和正常体重的T2DM患者疗效的差别。方法对43名合并肥胖的T2DM患者(OB组)和41名体重正常的T2DM患者(NW组)用CSII胰岛素强化治疗14d。治疗前和治疗第15天分别进行OGTT(OGTT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血糖(PG)、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分泌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两组均HOMA-IR降低,HOMA-β、△I30/△G30、△I120/△G120以及AUCins明显升高(P<0.01或P<0.05);(2)OB组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的指标改善比NW组更明显(与NW组相比,P<0.05),BMI的增加幅度与NW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可明显改善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B细胞功能,且没有过多地增加体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洛赛克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站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68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应用生长抑素联合洛赛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对照组单纯应用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5.29%,止血时间为(16.1±0.69)h,在出血率为8.8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2.94%,止血时间为(23.2±0.89)h,在出血率为20.5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生长抑素联合洛赛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明显,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近绝经期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1年7月收治的72例近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实验组给予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33/3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9.44%(25/36),两组患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近绝经期子宫肌瘤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观察善宁和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8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善宁(n=54)与垂体后叶素(n=32)治疗。观察2组患者24h、24~72h内止血率及再出血情况,并记录副作用。结果善宁组和垂体后叶素组24h内止血率分别为61.1%和40.6%;24~72h内止血率分别为83.3%和62.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再出血率分别为5.56%和6.2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善宁组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垂体后叶素组有11例出现副作用。结论善宁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垂体后叶素,而且安全、副作用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甘草甜素针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给予复方甘草甜素针40ml静脉滴注,1次/d,依巴斯汀片10mg,1次/天;对照组40例给予依巴斯汀片10mg口服,1次/d,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5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甜素针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使用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肝。治疗组60例,平均年龄40岁。治疗分三个阶段(1)拉米夫定(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产品),100mg/d,口服20周;(2)IFN-α2b5MU肌肉注射4周,与拉米夫定联用;(3)单用IFN-α2b5MU,每周3次,连用24周。对照组60例,平均年龄40岁,给予IFN-α2b5MU肌肉注射,每周3次,连续48周。拉米夫定结束时,全部血清HBV-DNA转阴;序贯疗法结束后3个月,血清HBV-DNA持续阴性52/60,转阴率为86.7%。HBeAg转为抗-Hbe28/60,转化率为46%。HBeAg和HBsAg均出现血清学转换为8/60,占13%。全部患者ALT复常。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其它抗病毒治疗方法。此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简介:背景与目的: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期放疗及辅助化疗是新诊断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术后标准辅助治疗方案。但对于复发患者目前仍无标准挽救治疗方案。干扰素.B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细胞因子类药物.不但具有直接的肿瘤抑制作用,也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血管生成效应。体内外研究显示,干扰素-β可增强TMZ和亚硝脲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从而增强其抗胶质瘤作用。本项Ⅱ期临床研究评价TMZ联合干扰素-β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年龄大于18岁、经病理确诊为WHO分级Ⅲ~Ⅳ级的胶质瘤、既往经标准一线TMZ化/放疗联合治疗后复发进展患者入组。患者接受干扰素-β3MIU/次,d1、3、5,皮下注射;TMZ200mg/(mz·d),d2-6,13服;28天为一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每8周行脑MRI检查评价肿瘤反应率。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有效率(CR+P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6个月的PFS率,次要终点是总生存时间(os)和毒性。结果: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共30例(17例Ⅳ级和13例Ⅲ级胶质瘤)患者入组。男23例,女7例,年龄22~73岁,中位年龄44.5岁。卡氏体力状况评分(KamofskyPerformanceStatusScore,KPS)70—100分,中位KPS评分80分。病理类型:间变星形细胞瘤10例,间变少突胶质瘤2例,间变少突一星形细胞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17例。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治疗的客观有效率分别是38.5%和29.4%(P〉0.05),中位PFS分别是10.0个月f95%CI:0.5~19.5)和5.0个月(95%CI:3.0~7.0),中位0S分别是未达到和9.5个月(95%CI:7.7—11.3),P〈0.05。主要不良反应包括I~Ⅱ级中性粒细胞下降(4例),血小板减少(3例),恶心/呕吐(3例),疲乏(8例),肝功能异常(3例),无Ⅲ/Ⅳ级不良反应。结论:替莫唑胺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