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外周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目和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意义。方法人选35例心肌梗死患者(实验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分别在AMI患者入院时以及治疗两周后采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MNCs),用CD34、VEGF和ACl33标定EPCs,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中EPCs细胞数目,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AMI患者人院时EPC数目以及血清中VEGF以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两周后患者外周血中EPCs和VEGF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但是CRP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入院时患者EPCs数目和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898,p=0.002);治疗两周后EPCs数目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相关性(r=0.5915,p=0.0002)。结论AM]患者早期循环中EPCs数量增加可能与急性炎症反应有关。而两周后EPC的数目增加可能VEGF对EPCs的动员有关,均有利于心梗部位的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个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膜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的聚集状态。方法将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质粒转染组[转染VEGFR2-绿色荧光蛋白(GFP)重组质粒]。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组GF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单分子成像技术记录细胞膜上表达的单个VEGFR2-GFP分子的荧光强度分布和漂白步数,判断受体的寡聚或多聚状态。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12 h后,质粒转染组细胞可见GFP绿色荧光。qPCR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中VEGFR2、GFP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0、12.330,P<0.001、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VEGFR2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 )。单分子成像结果显示,无配体刺激时RF/6A细胞膜表面上VEGFR2- GFP的荧光强度分布为双峰,其中单体、二聚体比例分别为86.0%、14.0%;通过计数GFP荧光漂白步数,静息状态下受体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比例分别为81.4%、12.9%、5.5%、0.3%。结论无配体状态下,VEGFR2在RF/6A细胞膜表面以单体和包括二聚体在内的多聚体形式共存,以单体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三磷酸腺苷的参与机制。方法制备MSU晶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MSU晶体刺激不同密度中性粒细胞(5×106/ml为低细胞密度,20×106/ml为中细胞密度,100×106/ml为高细胞密度)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及活性氧产生,偏振光显微镜观察MSU晶体分布,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流式微球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MIP-1α、MIP-1β水平。结果(1)低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后侧向散射角(SSC)值为170±19;中细胞密度为128±13;高细胞密度为93±9,较低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2)与低细胞密度比,高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1.8±0.2比6.2±0.7,P<0.05);而使用氧化三磷酸腺苷和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单纯MSU晶体干预明显增加(低细胞密度为7.5±0.3,中细胞密度为4.6±0.2,高细胞密度为3.4±0.5,P<0.05)。(3)经MSU晶体刺激后,加入活性氧荧光探针的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多,且随着中性粒细胞密度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85±0.32比2.49±0.78比4.5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氧化三磷酸腺苷干预后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显著降低。(4)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较多,进而促进MSU晶体聚集,氧化三磷酸腺苷可减少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5)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经MSU晶体刺激后上清中IL-1β、TNFα、IL-8、MIP-1、MIG、MIP-1α、MIP-1β水平均显著低于中细胞密度(P<0.05)。结论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呈细胞密度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可能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作用。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翼状胬肉应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于 2019 年 1 月 ~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翼状胬肉患者中 选取 84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2 例给予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治疗,研究组 42 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复发率为 2.3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1.43% ,具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研究组术后视力、散光程度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应用于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评估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翼状胬肉及防止胬肉复发的疗效.方法对57例68只眼初发和复发胬肉进行治疗,随机分成2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一组行胬肉单纯切除27例33眼,另一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组30例35眼.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失访6例7只眼(其中单纯胬肉切除组3眼,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4只眼).在随访眼中,单纯胬肉切除组30眼中11眼复发,复发率36.7%,其中复发胬肉7眼4眼复发,复发率57.1%.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31眼中3眼复发,复发率9.7%,其中复发胬肉11眼2眼复发,复发率18.2%,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86,P<0.05).术后并发症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与单纯胬肉切除组相比,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更快,术后刺激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胬肉,术后恢复快、刺激症状轻,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胬肉切除后复发.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膜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眼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眼表疾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行羊膜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结果两组角膜缘植片均成活,未发生排斥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视力提高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膜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眼表疾病,可以显著恢复角结膜屏障功能,抑制新生血管及抗炎效果确切,不但可以提高患者视力,而且复发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70眼)翼状胬肉患者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术后反应、临床疗效及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有一过性刺激反应,术后视力均有提高,随访6~24个月,临床治愈66眼,治愈率94.3%,4眼复发,复发率5.7%。结论应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排斥反应小,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84例91眼翼状胬肉行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12月,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3.0%。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有效的细菌性角膜炎体外细胞模型,探讨其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角膜基质细胞,以1 000细胞·100 μl-1·孔-1接种并使用CCK8测定不同浓度(0.4、2、10、50、250、1 250 mg/L)脂多糖(LPS)对细胞1、2、3、4、5 d内的量效作用曲线,对照组使用PBS(n=3)。根据量效曲线选定建模浓度后,分别设置模型组与对照组(n=3)。光镜观察培养5 d角膜基质细胞形态变化。以5 000细胞·100 μl-1·孔-1接种,使用CCK8测定LPS作用6、12 h对角膜基质细胞短期活性影响。划痕实验检测LPS作用6、12 h角膜基质细胞迁移率;ELISA检测角膜基质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分泌水平;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胶原分泌水平;免疫印迹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自LPS作用1 d开始,相同时间点时10、50、250、1 250 mg/L角膜基质细胞活性均降低(均P<0.05)。为满足细胞炎症诱导的需要,选用出现细胞增殖抑制效应的低药物浓度10 mg/L LPS建立体外炎症细胞模型。细胞体外培养5 d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多边形。调整细胞种植密度后,短期的体外活性检测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在LPS作用6 h和12 h后出现细胞活性抑制现象[6 h:0.036±0.006比0.061±0.006,12 h:0.033±0.004比0.053±0.005,均P<0.05]。6 h和12 h时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的体外迁移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 h:(6.77±3.22)Pixel/h比(16.52±1.18)Pixel/h,12 h:(8.41±1.45)Pixel/h比(17.09±0.75)Pixel/h,均P<0.05]。LPS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水平升高[TNF-α:(446.71±20.59)pg/ml比(289.27±26.44)pg/ml,IL-6:(146.26±17.34)pg/ml比(65.94±10.11)pg/ml,均P<0.05];MMP9表达量增加[0.884±0.052比0.385±0.036,P<0.05];Ⅰ、Ⅵ型胶原含量降低[Ⅰ型:(0.46±0.15)×105 Pixel2比(1.21±0.53)×105 Pixel2,Ⅵ型:(2.63±2.07)×106 Pixel2比(7.08±1.52)×106 Pixel2,均P<0.05],Ⅲ型胶原含量升高[(3.69±0.73)×105 Pixel2比(1.12±0.40)×105 Pixel2,P<0.05]。结论LPS诱导角膜基质细胞可模拟角膜炎中细胞炎症反应及变化,为研究细菌性角膜炎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有效的体外细胞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角膜缘干细胞(Limbal Stem Cells, LSCs),观察枸杞多糖(Lyciumbarbarum Polysaccharide, LBP)对LSCs体外增殖的影响,为中药体外培养LSCs的研究提供实验资料。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LSCs,显微镜观察LSCs的细胞形态特征,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转录因子p63初步鉴定大鼠LSCs;分对照组和枸杞多糖处理组,每组20例,免疫印迹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初步探讨枸杞多糖对LSCs的增殖影响。结果镜下观察LSCs体积小,呈多边形或椭圆形,胞核较大,核质比例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体外分离的LSCs可表达p63(阳性率为76.41±1.66%);枸杞多糖处理后LSCs的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枸杞多糖浓度的增加,PCNA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枸杞多糖对LSCs的增殖和生长具有促进和维持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胎牛血清对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无血清低钙培养基(KSFM)和含100mL/L胎牛血清的KSFM中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培养基中角膜上皮细胞的群体倍增(PD)。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在KSFM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可稳定传代超过25代,但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细胞仅能存活3代。在KSFM中,培养细胞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RT-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表达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当培养基中加入胎牛血清后,细胞形态明显增大,呈扁平状;involucrin表达显著增强。结论:胎牛血清可抑制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增生、诱导其分化。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运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产生的效果。 方法 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44例翼状胬肉患者当做研究对象,采取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各为22例,A组运用传统手术治疗,B组运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比A组高(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