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麻醉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的23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主体,体会硬膜外麻醉。结果患者的血压均不同程度的下降,扩容和应用10-20mg的麻黄碱后血压维持稳定。心率减慢到60次以下的患者为5例,静脉滴注0.3-0.5mg的阿托品后回升至60次以上。所有患者的手术过程都很顺利,没有肺栓塞和骨黏合剂并发症或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麻醉效果很好,安全性比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老年患者 髋关节置换术 麻醉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麻醉体会。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的4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主体,体会硬膜外麻醉。结果 患者的血压均不同程度的下降,扩容和应用10-20mg的麻黄碱后血压维持稳定。心率减慢到60次以下的患者为10例,静脉滴注0.3-0.5mg的阿托品后回升至60次以上。所有患者的手术过程都很顺利,没有肺栓塞和骨黏合剂并发症或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麻醉效果很好,安全性比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老年患者 髋关节置换术 麻醉体会
  • 简介:摘要:镇痛是麻醉至关重要的内容,合理的镇痛有赖于对疼痛准确的评估,目前最准确的衡量疼痛程度的方式仍是依据患者主诉评分进行判断。全身麻醉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在过去的数十年,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数、瞳孔直径。通过监测分析痛反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镇痛深度进行客观评估,由此衍生出多种监测指标。

  • 标签: 临床麻醉 监测 方法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实践麻醉质量监测与改进的方法,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评估改进措施对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择期手术患者,其中100例为对照组,1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麻醉质量监测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麻醉质量监测方法。麻醉质量监测指标包括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平稳度、麻醉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通过严格记录和评估这些指标,评价改进方法对麻醉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在麻醉诱导时间方面表现出显著缩短(p < 0.05)。麻醉平稳度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异性较小,相对稳定性更高(p < 0.01)。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 < 0.001)。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 < 0.05)。结论:通过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比较,本研究显示改进后的麻醉质量监测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平稳度、麻醉恢复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应该积极采用改进后的麻醉质量监测方法,以提高麻醉质量、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水平。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麻醉质量监测方法,以不断完善临床麻醉实践。

  • 标签: 麻醉质量监测 改进探索 实践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麻醉深度监测既有利于控制麻醉质量,又可利用最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缩短术后苏醒时间。麻醉深度的精确监测和判断已成为临床麻醉医师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一项难题。近年来陆续有些新监测手段和方法应用于临床麻醉,其稳定性和适用性等尚未深入研究,仍需经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这些方法的引入为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
  • 简介:自1846年Holmes首先描述“麻醉”后,即伴随产生了“麻醉深度”的概念。然而,直到1937年方形成由Guedel提出的经典乙醚麻醉分期。此后半个多世纪,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醉”的内涵不断更新,与之相对应的“麻醉深度”的概念亦处于探索和讨论之中。目前,更倾向于将麻醉视为一种状态,包括意识消失、感觉和运动阻滞及降低应激反应。不同麻醉药物旨在达到不同“组分”的要求,因此,全身麻醉经常辅用肌肉松弛药、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等。由于麻醉是多种成分的组合,现有的麻醉监测手段均存在不完善和局限性,尚不足以满足实时、精确、客观监测的要求,至今仍普遍采用临床表现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主要依据。然而,在探索麻醉深度监测方面亦颇有收获,不断地揭示和接近更为客观的监测指标,

  • 标签: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在全身麻醉之后,人体就会进入一个特殊的状态,例如镇痛、催眠、以及肌肉松弛等等,在过程上要首先进入麻醉诱导阶段,在一段时间的维持后最终清醒。不管是手术的类型不同还是目标人群的不同,其对于麻药的反应也会呈现出一些区别,如果麻药过量,会造成缺氧、器官功能抑制等问题,而如果麻药使用不足,则会出现中知晓和体动,从而影响手术的进行。所以对于麻药的使用来说,要将其控制在最为合适的剂量上,但是如何监测麻醉深度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 标签: 麻醉深度 监测方法 进展
  • 简介:摘要麻醉是临床手术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镇痛、肌松的效果,进而保证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但是由于全身麻醉患者的麻醉状态无法准确予以判断,显然不利于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安全,需要加强对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了解麻醉药物的药效,进而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围绕全身麻醉深度监测进行研究,结合临床应用实践进行探索,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并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 标签: 全身麻醉 深度监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自从脑电图非平稳信号使用了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进行处理之后,麻醉深度监测领域当中也就出现了熵的概念。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及探索之后,在麻醉深度监测领域中已经发现许多能够应用的熵,如单值分解熵、状态熵、反应熵、Shannon熵等;其中状态熵还有反应熵在近年来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 标签: 熵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能较好监测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对预测体动,中知晓以及意识的消失和恢复都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同时还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已成为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BIS在临床麻醉应用的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深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麻醉科医生在剖宫产手术管理策略,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母婴健康。方法:采用了回顾性研究设计,选择了过去一年内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详细记录和分析每例手术麻醉管理流程、药物使用、生理参数监控及其对手术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得以评估不同管理策略的效果。结果:采用个体化麻醉方案、加强监测和优化疼痛管理的策略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满意度,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结论:细致的管理和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对于提高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至关重要,建议麻醉科医生在实践采纳这些策略。

  • 标签: 剖宫产手术 麻醉管理 术中监测 个体化麻醉 手术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麻醉科医生在剖宫产手术管理策略,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母婴健康。方法:采用了回顾性研究设计,选择了过去一年内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详细记录和分析每例手术麻醉管理流程、药物使用、生理参数监控及其对手术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得以评估不同管理策略的效果。结果:采用个体化麻醉方案、加强监测和优化疼痛管理的策略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满意度,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结论:细致的管理和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对于提高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至关重要,建议麻醉科医生在实践采纳这些策略。

  • 标签: 剖宫产手术 麻醉管理 术中监测 个体化麻醉 手术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麻醉深度监测在改善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麻醉恢复室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接收的患者68名,随机分两组,对比组采取常规麻醉监测,探析组采取麻醉深度监测,对比最终护理效果。结果:探析组拔管以及留置时间低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探析组满意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麻醉深度监测对提升麻醉效果有较大帮助,采取改善麻醉恢复室护理可+降低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出现,值得推广。

  • 标签: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恢复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36例,在麻醉诱导前对下左侧桡动脉局部麻醉,对桡动脉进行穿刺将其置入动脉导管从而进行有创血压监测(IBP),右侧手臂连接连续无创血压监测(NIBP),等到系统稳定后,同时对两侧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和连续无创血压监测值,时隔5min后记录有创血压监测值以及相应时点的连续无创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两种血压监测和术后监测不良反应以及一些并发症。结果两种监测方法测量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之间的差值分别是(0.084±8.36)、(3.23±7.14)、(2.62±6.87)mmHg(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肢体坏死、缺血等并发症。结论与有创血压相比,无创血压监测在全身麻醉患者应用广泛,能够为患者提供无创、连续、安全准确的血压监测,为患者提供了方便。

  • 标签: 连续性 无创血压监测 全身麻醉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