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孤立性小结节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30例肺孤立性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根据其活检结果分析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对肺孤立性小结节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结果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71.43%以及准确度为76.67%,良性病变患者的边缘有清晰状态57.14%显著高于恶性病变患者的边缘状态,而良性病变的内部结构有一半的患者为钙化状态,而恶性病变中有62.50%的患者为均匀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肺内者少见。近年新发现一类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皮瘤。本文报道1例48岁女性患者原发于肺内ALK阳性局限性双相型恶性间皮瘤,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采取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有创通气治疗,给予研究组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总有效率:研究组的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 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采取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可进一步提升临床效果,该通气方式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指由于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不能有效利用),导致血糖水平增高的一种慢性病。应用已有治疗手段,加以糖尿病患者积极监测血糖、保持健康体重、积极锻炼、健康饮食,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可以大大提高,但2型糖尿病需要患者终身监测、治疗,由于病程迁延、长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使得病人及家属产生焦躁心理,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临床中经典案例的论述和分析,为临床当中对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同时对于减轻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降低病死率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BiPAP无创呼吸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联合BiPAP无创呼吸机对于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并总结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27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6例,女11例;中位年龄为8个月,年龄范围为4~14个月。所有患儿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T1像等或高信号,T2像高信号,脂肪抑制像呈高信号。根据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的病变范围和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3型:咽后壁型13例,咽侧壁型11例,完全弥漫型3例。所有患儿中,5例行单纯口服药物治疗,17例行单纯注射治疗,5例行注射+口服药物治疗。采用4级分级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Ⅰ级(差),瘤体缩小0~25%;Ⅱ级(中),瘤体缩小26%~50%;Ⅲ级(好),瘤体缩小51%~75%;Ⅳ级(优),瘤体缩小76%~100%。结果所有患儿呼吸困难的症状均明显缓解,控制了淋巴管畸形的增长;随访时间范围为1~10年,2例痊愈,25例尚在随访中。疗效Ⅰ级0例,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15例。Ⅲ级疗效以咽后壁型最佳,Ⅳ级疗效以咽侧壁型最佳。完全弥漫型瘤体体积减小最明显。19例出现发热,多见于接受平阳霉素注射者,体温多<38.5℃,经对症处理24 h内恢复正常。无过敏性休克、肺纤维化病例。结论早期发现淋巴管畸形对于改善患儿症状极为重要,若延迟治疗或治疗方法不正确,淋巴管畸形增大,会使患儿症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