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腔镜肺切除术后皮下气肿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30例行胸腔镜肺切除术后发生皮下气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过临床精心护理,双侧胸腔引流瓶内均无气泡产生,引流液明显减少。经胸部X线片检查显示肺复张,皮下气肿明显吸收,胸腹围缩小,全身皮肤捻发感消失。术后有3例发生压疮,4例发生肺部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很快消退。患者术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52±2.63)d,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对胸腔肺切除术后皮下气肿患者加强病情评估,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加强管路护理、局部气肿护理与心理干预等,能够促进皮下气肿消退,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下使用肺定位针在单孔胸腔镜下行肺结节切除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归纳32例肺结节患者在单孔胸腔镜下精准术前行CT引导下肺定位针穿刺定位的护理措施,重点护理为定位前做好普胸的术前准备工作,定位时协助患者取恰当体位,密切监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定位后穿刺针的固定及异常情况的处理。结果:32例均成功完成定位,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围术期优质的护理工作是CT引导下肺定位针穿刺定位成功的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流程,并探讨对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入院的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2019年6—10月入院的41例患者设为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围手术期肺康复临床护理流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0 d 6分钟步行距离(6MWT)和6MWT后即刻呼吸困难(Brog)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 d生命质量(QLQ-C30)评分。结果干预组6MWT在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0 d分别为(471.22 ± 54.89)、(325.38 ± 17.65)、(407.27 ± 13.84)m,与对照组的(440.95 ± 70.51)、(306.69 ± 21.49)、(355.94 ± 26.10)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69、-4.304、-11.128,P<0.05)。干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9%(2/41),与对照组的19.5%(8/4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88,P<0.05)。干预组术后30 d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80(73,87)、83(83,83)分,与对照组的73(33,80)、83(67,1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862、-2.448,P<0.05),疲劳、疼痛、呼吸困难和失眠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流程可促进患者心肺耐力的提高,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躯体和认知功能水平,改善术后相关症状和生命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科施行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47例,术中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8或第9肋间,长1.5cm,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长2~3cm。术后常规放置1~2根胸腔引流管。结果2例分别因支气管残端漏气和静脉回流不畅而转肺叶切除,余45例顺利完成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后病理:良性病变10例,原发性肺癌35例,转移癌2例。手术时间(164.5±33.7)min,术中出血(125.6±46.4)ml,术后胸管引流(4.2±1.2)d,术后住院(5.6±1.6)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1例随访1~18个月,(7.9±1.6)月,未见复发和转移,无手术相关死亡。结论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安全可行,可作为部分不能楔形切除的良性病变患者、术前无法明确性质又不能楔形切除的肿瘤患者和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或预计肺叶切除后易发生并发症的早期肺癌患者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早期肺癌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5月接收的82例早期肺癌患者为此次实验研究任务的主要对象,通过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41例,予以肺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为41例,予以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各临床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统计数据并比较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获得显著改善,优于参照组,同时研究组手术各临床指标变化,也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肺癌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作用极佳,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老年I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的老年I期肺癌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最短为35min,最长为110min,平均65.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15mL,无一例患者术中中转开胸手术。术后1例患者发生房颤现象,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现象;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均未复发,生存良好。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掌握熟练的胸腔镜下肺段解剖技术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而给予老年?期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60例肺大疱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并实施相应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30~60min,均手术顺利,无术后切口感染,平均胸腔闭式引流3~6天,住院时间7~30天(平均8.5天),均痊愈出院。术前患者的氧分压(PO2)及氧饱和度(SpO2)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术后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PO2、SpO2均有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仅2例一侧复发,肺压缩最多40%,经内科治疗后痊愈。结论术前、术后护理措施的落实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尤其需要重视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与观察,对于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患者的快速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单孔胸腔镜手术在老年患者肺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近 3年我院胸外科收治的 80名行单孔及三孔胸腔镜下肺切除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围术期各临床指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单孔组在切口长度,留管时间,术后第 1、 3、 5、 7天的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 1个月满意度方面比较, P 值均小于 0.05,明显优于三孔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 P 值均大于 0.05,无明显差异。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切除术是一种损伤更小、恢复更快、安全可行性更高、对患者更有利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护理方案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100例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按照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手术预后指标的差异,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导尿管理策略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2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导尿管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躁动、尿潴留、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除导尿管后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围手术期导尿管理策略有利于降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苏醒期躁动风险,减少尿潴留和尿路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拔除导尿管后的舒适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活动方案对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早期活动方案,统计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早期活动方案后,观察组患者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早期活动方案,能有效促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加速康复,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其术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