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未区分必要参加与非必要参加第三人,导致第三人利害关系认定标准的宽泛性与遗漏当事人发回重审的规定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在司法实践,法院认定被遗漏第三人时标准不一甚至自相矛盾,且存在过于宽泛地将第三人认定为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问题,造成程序空转。我国有必要引入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制度,以第三人法律上利益是否被法院一并确定作为主要认定标准,并明确规定只有一审法院遗漏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时二审法院才可以将案件发回重审,且允许有例外。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有权在原被告诉讼请求之外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并有权申请再审;普通参加诉讼第三人则无此权利。

  • 标签: 行政诉讼 必要参加诉讼第三人 裁判结果 直接利害关系 发回重审
  • 简介:在美国法下的民事诉讼,"对物管辖"包括"纯正的对物管辖"和广义的"准对物管辖"。"对物诉讼"则可分为"纯正的对物诉讼"和"准对物诉讼"。原告既可以特定的人为被告提起"对人诉讼",也可以"物"为被告提起"纯正的对物诉讼"。在"对人诉讼,如果法院无法对被告行使"对人管辖",还可基于广义的"准对物管辖"获得对案件的管辖权。基于广义的"准对物管辖"的诉讼被称为"准对物诉讼",仅对特定的被告具有拘束力。基于"纯正的对物管辖"的诉讼被称为"纯正的对物诉讼",具有对世效力。"对物管辖"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责任的作用,且在一定情形下可以转化为"对人管辖",但"对人管辖"不能转化为"对物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必要借鉴美国法的相关规定,即要求我国法院以被告在我国境内可供扣押的财产为依据行使管辖权之前,应确保该争议与被告财产之间,或者被告与我国之间具有"最低联系"。

  • 标签: 对物管辖 对物诉讼 准对物诉讼 准对物管辖 最低联系原则
  • 简介:(二)具体规定对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实施法律救济的程序在立法对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违法行为规定否定性法律后果,宣告裁判无效虽然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实施法律救济所必须的,二、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法律救济的先决条件(一)存在完整的程序性法律规范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救济必须有法律依据

  • 标签: 中当事人 当事人诉讼 救济问题
  • 简介:近些年,我国被害人权利保障在逐渐的完善,获得巨大的进步。但总体而言,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虽然立法规定被害人为"当事人"地位,但是在实践,却降格为"准当事人"。被害人地位的实践困境来自于诸多价值冲突,如被害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被害人利益与犯罪嫌疑人利益等。被害人"准当事人"的地位影响立法,立法上相关权利的缺失缺位又反过来弱化被害人的地位。准确的来说,我国被害人处于"准当事人"地位,强烈依附于司法机关。我国应从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角度出发,保障被害人在诉讼当事人的地位。

  • 标签: 刑事诉讼 刑事被害人 权利保障 当事人地位
  • 简介:公民对通讯的非内容信息不享有隐私权,公民对通讯的非内容信息不享有隐私权 ,公民对通讯内容享有隐私权

  • 标签: 浅谈测谎 测谎结论 结论诉讼中
  • 简介:摘要201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中一个引人瞩目之处就是将诚实信用原则明文化、法定化。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13条第1款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诉讼主体在民事诉讼应当诚实信用地实施民事诉讼行为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要求。诚实信用原则是将人们的道德规范植入法律规范,以提升法律规范的要求。正因为诚实信用是一种道德要求,且诉讼主体的行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难以在民事诉讼将其完全加以具体化、制度化,而只能作为一种抽象的原则加以规定。诚实信用原则本身所具有的“非规范性、模糊性、衡平性、强行性、强制性、补充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适用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困难。

  • 标签:
  • 简介:摘要品格证据作为当代证据法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英美法系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也常被使用,本文通过对品格证据的内涵及品格证据制度的利弊分析,从而对我国建立相关制度进行初步探索。

  • 标签: 品格 品格证据 本土
  • 简介:私人取得的证据能否作为司法机关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明文规定。在实践,私人取证的现象大量存在,但同时也存在私人在取证过程侵犯被取证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关于私人不法取得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有不应排除说、法律程序一元说、法益权衡理论等理论学说,而法益权衡理论更为合理。根据法益权衡理论,建立私人不法取得证据分类排除机制,切实保障被取证者的合法权益、被告人不受不当定罪的权利和国家追诉利益。

  • 标签: 私人不法取证 证据效力 非法证据排除 法益权衡理论 分类排除机制
  • 简介:一、律师辩护与代理的产生根据不同律师作为辩护人参与刑事诉讼的根据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法院的指定,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律师辩护只能适用于公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自诉案件的被告人

  • 标签: 代理比较 律师辩护 比较研究
  • 简介:实践证明,在民事和行政审判实践,缺席判决是审判程序中一项重要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本文试图探索在刑事诉讼建立缺席判决制度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刑事诉讼建立缺席判决制度的几种适用情形.

  • 标签: 刑事诉讼 缺席判决 诉讼权利
  • 简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及一些与此相配套的重要规章,包括《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等的实施以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着重对困扰刑事诉讼的相关司法鉴定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剖析,力求有助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

  • 标签: 司法鉴定 重复鉴定 鉴定冲突
  • 简介:解决送达难问题是提高民商事诉讼效率的一个突破口。留置送达作为法律文书送达的一种方式,本文试图通过阐述留置送达在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完善民事诉讼留置送达制度、解决实践中所遇问题的有效对策,从而促进送达效率,充分发挥送达制度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中留置送达 制度完善 民事诉讼中
  • 简介:<正>责任,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义务,其二是违背义务之后果。法律责任则包括法定义务,以及违背义务的法律后果。被告行政机关在诉讼的法律责任也包括上述两个内容。但在现实,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而,研究其法律责任还必须对其违法行为以及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关系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法律责任 行政诉讼法 违法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 诉讼参与人
  • 简介:在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而引起的诉讼,受害者除了要求侵害一方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直接损失以外,是否能够根据今后的发展前途,提出赔偿可得利益的请求?对此,我国民法通则没有作出明文规定。但是,目前在司法实践,当事人以今后人生前途受到重大影响为由提出这类诉讼请求的愈来愈多。到底应不应该支持当事人的这一请求?这给审判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笔者试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初步的探讨意见

  • 标签: 可得利益 人身伤害 我国民法通则 赔偿医疗费 诉讼请求 生命健康权
  • 简介:在刑事诉讼,检察官和律师的职业分工不同,但在诉讼地位、诉讼权利、职业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在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着两者诉讼权利不平等、诉讼地位不平等、诉讼职能运行不畅等一系列问题,两者应有的作用未能够有效发挥。平衡检察官和律师在刑事诉讼的地位,促使检察官与律师的互相监督、互相协助,有助于贯彻人权观念、平等精神,确保诉讼公正与效率、实现和谐司法目标。

  • 标签: 控辩平衡 对立协作 和谐司法
  • 简介:作为一种特殊的程序性司法活动,“公证”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预防性法律制度。本文对该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如对法律行为的建立要求和证据保全的公证,强制公证的较差的运行有效性和公证证据效力的处理等,并在解释有关的实质法律和程序规则时,提出了一些关于改进公证法律框架的参考建议。

  • 标签: 公证 民事诉讼 重要性
  • 简介:我国对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审查标准迫切需要重构。比例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通过判例和理论发展起来的相当成熟的审查原则和标准,可资我国借鉴。本文研究比例原则的概念、渊源和适用领域,分析其在司法适用上的局限性,并就其在我国行政诉讼运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比例原则 合理性审查 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