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并研究房颤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时的护理方式。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 104例房颤患者,将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胺碘酮转律治疗,先静脉匀速注射,后静脉微量泵注射。 结果:胺碘酮能够转复房颤,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能够发挥不同的效果。 结论:为接受胺碘酮转复治疗的患者加强护理,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情况,而且促进转复疗效提升。 【关键词】 房颤;转复;胺碘酮
简介:摘要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发在40岁~60岁成人,其中三分之二的患者是由于耳石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在治疗上,BPPV手法复位法和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在治疗BPPV起到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的机制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就诊的20例BPPV患者,其中后半规管性BPPV(posteriorcanalBPPV,PC—BPPV)15例,水平半规管性BPPV(horizontalcanalBPPV,HC—BPPV)5例。分别采用Epley颗粒复位法和Barbecue翻滚法治疗。结果20例患者痊愈15例(75%),其中12例(60%)在首次治疗后即无复发;好转3例(15%);无效2例(10%)。总有效率90%。结论手法复位对于BPPV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门诊的首选疗法。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典型主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中变位试验阳性和阴性的患者,探讨BPPV自愈性机制及发病机制。方法详细记录2011.12~2012.4头晕门诊就诊的76例位置性眩晕患者病史、体位试验,45例符合贵阳BPPV诊断标准,31例变位试验阴性,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PPV组平均年龄53.5±13.6,阴性组平均年龄49.7±14.8,两组年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1.076,P=0.286,P>0.05,两组年龄没有差别;BPPV组病程(除外半年以上患者):平均13.5±13.17天,阴性组平均14.2±13.84天,两组病程进行非参数检验,Z=0.429,P=0.668,P>0.05,两组病程没有明显差别。结论BPPV存在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除了管石症及嵴顶耳石症,可能与耳石器官及球囊与椭圆囊神经病变有关。自愈型BPPV可能和耳石器官的轻微病变有关,因此代偿迅速完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62例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6月~2014年9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计62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我院体检并确认无阵发性房颤症状的健康人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动周期对应最大P波时限均值为(128.1±3.5)ms,最小P波时限均值为(87.5±3.1)ms,P波离散度均值为(49.2±0.7)ms,以上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有特异性,检测具有无创性,安全性的特点,使用此种方式能够对阵发性房颤的始动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参考并应用。
简介:摘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按其发病的电生理可分为窦房结折返、房内折返、房室结折返和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常规心电图难辨别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所以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多在160-250次∕分,持续时间较短时,病人可诉头昏、心悸、胸闷等。持续发作,对其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左心房内径及房颤复发率等受到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的8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来分析研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41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心内科治疗,观察组使用常规心内科治疗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经过六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及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CRP、IL-6、TNF-α水平及左房内径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房颤复发控制率是92.7%,对照组是75.6%,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以及左心房内径水平,降低复发率,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课题主要探讨吸痰管加热处理在小儿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吸痰管进行吸痰,观察组患儿采用加热处理后的吸痰管,对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患儿吸痰阻力以及黏膜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吸痰阻力为无阻力的患儿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黏膜损伤的患儿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患儿吸痰护理中将吸痰管进行加热处理,能够减少患儿吸痰阻力,减轻患儿黏膜损伤情况,同时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因素和相关临床症状,为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来我院就诊且确定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选取就诊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相关因素和相关症状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水平分析,然后对有显著性差异的单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分析,进而确定子宫内膜异位的高发风险因素和常见临床症状。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的高危因素,即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年龄>35岁,有剖宫产史,2次以上人工流产,经期>7天,月经周期<25天,避孕方式为IUD;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有BMI>30,经常饮酒,A型血,痛经,阴道炎史,睡眠时间<6(小时/天);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有身高,吸烟,受教育程度,喜欢辛辣食品。高发性常见症状(P<0.05)为不孕不育,月经失调,经常性痛经,CA125、MMP-9、JAK1和MIF等相关因子的高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症状(P>0.05)为腹痛,性交痛,肛门痛等。结论6种因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的高危因素,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及干预可有效降低发病率;3种表现症状和4种因子的高表达可作为临床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与CO2激光结合的综合疗法对儿童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医院自2013年3月到2016年3月就诊的尖锐湿疣患儿共有100例,全部患儿都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与CO2激光结合的综合疗法,分析患儿在治疗三个月后的效果,随访一年分析患儿尖锐湿疣的复发率,然后研究儿童尖锐湿疣的病因,总结可行的预防治疗措施。结果全部患儿中的治愈率是95.00%(95例),未愈的共有5例(5.00%),经一年随访患儿的复发率是4.00%(4例)。结论儿童尖锐湿疣大部分是经间接传播途径,在预防治疗过程中需开展对该疾病的宣传教育,同时对患儿的外阴与肛周等相关病症进行有效地对症治疗,再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与CO2激光结合的综合疗法,患儿的依从性较高,能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