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 糖皮质激素联合 A型肉毒素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 2017 年 2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瘢痕疙瘩患者 92 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6 例。对照组患者 应用 A 型肉毒素治疗,联合组患者 给予 A 型肉毒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 97.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2.6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8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26.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 A 型肉毒素皮损内注射治疗 瘢痕疙瘩的临床 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较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BTXA)注射次数不同对偏侧面肌痉挛(HFS)对患者脑干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1-12月为时间节点,选取HFS患者50例,均采用BTXA注射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首次治疗,27例)与B组(重复治疗,23例),开展电生理检测,评定对脑干、神经功能所产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在药物注射后的患侧瞬目反射波幅R1、R2、R2'及CMA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但组间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HFS患者,采用BTXA重复注射治疗,较小影响其脑干和神经功能,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A型肉毒素对于瘢痕疙瘩在临床治疗的效果和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12月我院入院治疗瘢痕疙瘩的患者共计200例。将患者依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里有100例患者。两组患者全部都进行泊松的局部注射,同时每天在患处外使用一次透明质酸,观察组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向邻近瘢痕疙瘩病变的皮肤单次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观察组中注射十聚酮。比较两组的临床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的VAS评估,回答问题的观察和皮肤病变厚度的改善均显着改善,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疼痛明显。和瘙痒也比对照组要大。缓解很快(P <0.05),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也更高(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着降低(P <0.05)。结论与仅使用去甲酮和局部透明质酸的治疗方案相比,局部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去甲酮和透明质酸的治疗方案对病理性瘢痕患者有效。效果更好,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瘙痒,安全性更高。
简介:藻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可诱发肝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饮用水进行监测可快速准确的检测到微囊藻毒素,避免其对人类产生危害。
简介:摘要 为提高实验室水质检测效率,依据《城镇供水水质标准检验方法》CJ/T141-2018,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的分析方法。水样经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对溶解态藻毒素(水样)和藻细胞内藻毒素(膜样)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的总量是水样处理和膜样处理测定结果之和。经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分离后,进入串联质谱仪,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根据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峰进行定性分析,外标法定量分析。本法水样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微囊藻毒素-LR 0.10μg/L、微囊藻毒素-RR 0.02μg/L,标准曲线的质量浓度范围是微囊藻毒素-LR 0μg/L~5.0μg/L、微囊藻毒素-RR 0μg/L~1.0μg/L,线性关系(r≥0.998),精密度满足多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0%的要求,准确度试验中加标回收率在80%~130%范围内。按照以上实验过程,能够完成对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的测定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细菌内毒素检测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证注射制剂的质量安全。方法搜索、查阅、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总结了明确细菌内毒素检测试验过程中影响试验结果的各种因素,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药品临床应用前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国外已普遍用于注射剂(包括放射性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最终产品的质量鉴定。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胃肠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7名小儿胃肠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参照组(28名)和研究组(29名)。参照组行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行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参照组中15名显效(53.6%),9名有效(32.1%),4名无效(14.3%);研究组中18名显效(62.1%),10名有效(34.5%),1名无效(3.4%)。研究组临床有效率96.6%(28/29)显著高于参照组85.7%(24/28)。比对差异明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