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它是由多基因遗传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支气管系统的不稳定性,环境方面的因素,如过敏源和感染、药物、运动等的激发,以及变态反应、生化因素虽与本病有关,但是心理社会因素对此疾病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行为、情绪应激也是发病及病情加重的重要诱因。现将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行为性格、情绪应激做一初步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不良患儿的喂养方式及气质特征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儿保门诊确诊的营养不良患儿60例为病例组和对照组60例,通过自行设计的喂养行为问卷调查和气质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喂养行为病例组主要喂养人是祖(外)父母及保姆,占78.3%,对照组占60%,(X2=4.8P<0.05);固定就餐时间占45.0%,对照组占85%,(X2=21.10P<0.001);病例组固定就餐地点占51.7%,对照组占81.7%,(X2=14.65P<0.001);病例组4-6个月添加辅食占33.3%,对照组占86.7%(X2=35.56P<0.001);病例组有适合孩子年龄的食物占30.0%,对照组占91.7%(X2=47.88P<0.001);病例组进食有鼓励言行占41.7%,对照组占96.7%(X2=42.55P<0.001);病例组拒绝新食物占58.3%,对照组占13.3%(X2=26.42P<0.001)。气质特征病例组婴幼儿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所占的比例为30%,对照组11.7%(X2=5.846P<0.05)。结论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婴幼儿的喂养行为和气质特点有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宣教对于肿瘤化疗患者从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8例肿瘤化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之上予以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经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后从医性为95.45%,对照组为79.54%;观察组的从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对肿瘤化疗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从医行为,且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原发性失眠治疗时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效用价值。方法:研究中共选取114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经诊断均为原发性失眠病症,采取根据治疗方式的区别随机抽样将其分为两组,应用常规治疗方式的对照与在此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观察组各57例患者,对比两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经相关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与此同时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有效降低,入睡与卧床时间缩短,实际睡眠时间增加(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失眠患者而言,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其睡眠质量,更能够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增加睡眠时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行为决策护理模式在急腹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理中的效果。方法:采取实验对照法,选取本院2023年3月至9月急诊部门收治的9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急腹症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流程给予护理干预。实验组采取行为决策护理进行护理干预。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急诊观察时间、抢救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感染性休克、术后肠粘连及短肠综合征等)的总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分析采取行为决策护理进行护理的实验组的急腹症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采取传统急诊护理流程的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行为决策护理进行护理流程可以有效的减少急腹症患者的急症评估时间,抢救及住院时间,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改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东莞市流动人口疑似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其就诊行为的影响分析,为制定针对这一类人群的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实施健康教育中的人际传播形式医务人员通过电话及时向疑似肺结核患者提供肺结核病相关知识,以及转诊到结核防治机构的原因,东莞市相关政策等。对2009年、2010年全年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病人进行电话宣教结核病防治知识、得病后如何诊治等。结果通过电话宣教流动人口转诊到位数率由2007年的9.8%升至2010年的19.8%,追踪到位率由2007年的14.1%升至2009年的90.3%,总体到位率上升更明显由22.7%升到92.2%。结论由于及时地宣教工作转诊到位率、追踪到位率、总体到位率均得到大大提升。因此对病人的电话宣教工作有必要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行为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和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脑瘫患儿20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采用行为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102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评分方面,两组患儿护理前无差异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在心理、认知、知觉、语言、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降低残疾发生率,在改善患儿生存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4例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抽取我中心2014年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所的全部暴力行为者,全年共累计124例。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提请鉴定方、犯罪特征、作案工具、既往有无精神异常史,精神疾病诊断、结论等。结果1、犯罪嫌疑人大多为男性青壮年、汉族、文化程度低、农村人口多等特征。2、50%案例由家属提请鉴定。3、、犯罪嫌疑人多以各种刀具及铁制农具为凶器,其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直接导致77人死亡,其杀人动机不明。4、诊断数量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无精神病者仅2人。其中精神分裂症导致68人死亡。5、既往有精神障碍者有62人。结论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普法教育,积极、科学治疗精神障碍患者,促进精神障碍的康复,最大限度减少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暴力行为的发生。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