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某院过往收治的10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因使用药物不合理而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中,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高达60例占60%,且因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有31例,占其中的51.7%,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数是17例,占其中比例为28.3%。100例患者中,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部位是皮肤和软组织,有45例,占45%;其次是消化系统,有32例,占32%,其他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在内的其余部位所占比例合计23例,仅占23%。经过相关性分析,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给药时间过长、滴速过快、药液浓度过高、剂量过大等,都和不良反应相关较大(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仍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成因,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有效控制不良反应产生。
简介:目前结肠直肠癌是消化道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影响和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据中华医学会在2014年所发布的统计学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其大肠癌患者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三十几左右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位居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行在前三名,虽然我们国家的大肠癌患者,其肿瘤病变的发生部位主要是在以直肠肛管的中下端较常见,但是由于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后所留置在患者腹部皮肤上的肠道造瘘口,会长期的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和心理,这让患者们长期着饱受痛苦、并感到苦不堪言,所以当前的临床外科医生们一直是把保留患者的肛门及其功能,作为未来大肠癌手术治疗的方向目标方向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92例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表现。对患者病变的形状、部位、密度及大小等进行观察,总结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肿瘤发生部位,肠系膜、结肠、空回肠、十二指肠、胃部分别为4例、4例、28例、10例、46例;肿瘤类型,腔内型、跨壁型、腔外型分别为26例、18例、48例。多层螺旋CT检查检查显示,肿块信号和密度不均,有坏死、囊变和出血。增强扫描后实行部分强化,坏死、囊变和出血等强化不明显。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经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较高准确性,通过增强检查判断强化、坏死及囊性改变等。同时,清晰的观察肿瘤同周边结构的分界,提高胃肠道外间质瘤早期诊断率。
简介: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甘露醇及番泻叶行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肠镜检查的患者208例,依预约检查单双号日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3例),观察组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甘露醇及番泻叶行肠道准备,对照组口服甘露醇及番泻叶行肠道准备,比较两组肠道准备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肠道清洁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1,P〉0.05);观察组祛泡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75,P〈0.05)。观察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8,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甘露醇及番泻叶行肠道准备效果满意,可显著提高祛泡效果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探讨开腹术后切口脂肪液化(FL)与切口感染(SSI)的相关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行开腹手术后切口渗出患者73例,其中术后发生FL患者18例(FL组),发生SSI患者22例(SSI组),渗出前期为FL、后期合并SSI患者33例(FL+SSI组)。观察患者切口渗出时间、FL持续时间以及病原菌情况。FL组、SSI组和FL+SSI组患者切口渗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L+SSI组切口渗出时间最长,为(19.73±2.83)d;而FL组切口渗出时间最短,为(4.88±0.69)d。FL组FL持续时间为(5.78±0.86)d,明显低于FL+SSI组的(10.12±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SSI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8.18%、6.06%,明显低于SSI组的45.45%、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金葡菌及白色念珠菌检出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术后切口FL与SSI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出现FL要正确及时处置,避免最后演变为SSI。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为原发性胃淋巴瘤、17例为原发性肠淋巴瘤,低度、中度、高度恶性患者分别为19例、15例、6例,根据AnnArbor临床分期标准分期可分为I期20例、IE期5例、Ⅱ期8例、Ⅲ期3例、IV期4例。15例经术前内镜活检确诊,25例经术中病理确诊,误诊率为51%,其中4例死亡,其他36例均出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病理活检是确诊的最主要方法,手术治疗原发性胃肠淋巴瘤的最主要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出现营养不良状态,临床提供营养支持治疗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5.3月至2016.3月间收治的5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普通组25例与支持组25例,普通组患者接受院内基本常规治疗措施,支持组在其基础上重点提供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营养状况。结果两组患者体重、ALB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持组TF值高于普通组,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消化功能失调,会影响患者进食情况,而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实施营养支持治疗,大部分患者营养状况出现一定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在轻、中度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茵栀黄和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治疗,治疗期间观察记录患儿病情变化、治愈时间及不良反应,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6.54%)(P<0.05),实验组治愈时间(3.6679±0.8317天)短于对照组治愈时间(5.9135±1.3947)(P<0.05),联合疗法不良反应少。结论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在轻、中度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ICU中机械通气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了80例机械通气48h以上非胃肠道疾病患者,将肠胃功能障碍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胃肠道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血酸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OD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中机械通气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预后有着密切联系,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是造成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早期积极预防肠胃功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治疗。针对肠道菌群情况,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肠道菌群中的消化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及双歧杆菌菌落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显著,有效降低患者肠道内各种菌群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应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放射线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了我院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救治的52例患者作为相应的研究对象。将52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进行相应的研究。对照组使用x线摄片,研究组使用CT扫描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诊断检查。结果立位腹部x线摄片和多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是70%与96%。CT检测方式明显比x射线检测方式有更高的价值,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传统的x线相比较,多层螺旋CT的诊断的符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