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经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性休克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877例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2例发生尿源性脓毒性休克。在性别一致、年龄相差1岁以内的基础上,按照1∶4个体匹配,选取88例对照患者,就所有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血常规、尿常规、止凝血、血型、肝肾功、结石情况及手术过程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嗜酸粒细胞数减少(P=0.020,OR=0.001)、尿亚硝酸盐阳性(P=0.052,OR=17.841)、多重耐药菌感染(P=0.067,OR=8.283)、较大的结石表面积(P=0.024,OR=1.157)及结石位置(P=0.023,OR=0.037)是经尿道输尿管镜术后脓毒性休克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另外,结石位置越靠近肾脏,术后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率也越高。结论经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脓毒性休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围手术期可通过积极有效地抗感染、改善患者应激状态、降低结石负荷等措施降低术后脓毒性休克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肾结石 输尿管镜检查 休克,脓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纳入时间为2019年9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根据数据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循证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葡萄糖含量、白细胞计数、氯化物含量、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较高。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临床指标,提升临床满意度,保证患儿的生命。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循证护理模式,效果
  • 简介:摘要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9岁,以发热后精神行为异常起病,病初外院辅助检查示:脑脊液糖定性(+),白细胞计数32×106/L,白蛋白(免疫比浊法)317.00 mg/L,免疫球蛋白IgG 45.80 mg/L。单纯疱疹病毒(+)。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额颞顶部异常信号,考虑颅内感染。视频脑电图:背景为弥漫性慢波,稍多量多灶性棘波、尖波、棘慢波发放,左侧额、颞突出;监测到清醒期1次部分性发作可能。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予抗感染及激素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有认知障碍、烦躁,不能进行语言交流。2年后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毒全套均未见异常;血清及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谱:血清中抗NMDA、AMPA1/2、GABAB受体抗体及抗CASPR2、LGI1抗体均为阴性;脑脊液中抗AMPA2受体抗体弱阳性,最终确诊为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予激素治疗后,患儿认知好转,情绪较前稳定,语言交流较前好转。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可见于儿童患者,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对于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差或病情反复、进展的患儿,应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可能。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AMPA2受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复发状况,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商丘市立医院收治的175例HBV患者,均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停药,停药后继续随访48周,记录患者复发情况,将全部可能的因素纳入,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HBV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复发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75例HBV患者,经治疗及停药随访期间共有68例发生停药后复发,复发率为38.86%;初步比较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基线资料后,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各个指标分别作为协变量进行单项回归分析,后将全部资料纳入同时作为协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肝e抗原(HBeAg)阴性、饮酒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及停药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水平过表达均是HBV患者停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HBV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复发与HBeAg阴性、饮酒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及停药前HBsAg定量水平过表达有关,可针对上述因素,在抗病毒治疗期间为患者实施合理的干预,以减少停药后复发。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核苷类似物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病患者生化检验指标的特点以及临床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诊疗的。分为疾病组与健康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两组肝功能生化指标以及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病患者生化指标。结果:检查后,疾病组ALT、AST、T-Bil均远高于健康组,且CHE低于健康组,组间对比,数据差异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病患者PA低于正常值,而LAP、ADA高于正常值,且肝癌LAP要远高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PA则远低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而急性肝炎ADA要低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间两两对比数据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当在临床诊疗病毒性肝病患者中,应用生化检验指标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帮助医师诊断疾病,并根据LAP、ADA、PA水平鉴定疾病类型,从而为后续制定相关的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生化检验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5例由硼替佐米引起的CNS毒性患者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有4例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了中枢性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周身无汗、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对退热药不敏感,停用硼替佐米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中有3例伴随顽固性低钠血症,1例明确诊断为抗利尿不当综合征(SIAD),可能是硼替佐米同时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抗利尿激素神经分泌细胞所致。1例患者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现为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障碍,头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停用硼替佐米后患者症状消失且未再复发。此外,我们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硼替佐米CNS毒性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硼替佐米的CNS毒性非常罕见,表现为3种形式:SIAD、PRES和中枢性发热,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

  • 标签: 硼替佐米 中枢神经系统 抗利尿不当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中枢性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1 h内乳酸浓度联合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清除率(LC)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以入院60 d内病死为终点事件,根据预后将入组患儿分成死亡组及存活组,统计两组人口学基线资料及血常规、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清肌酐、入院1 h内乳酸浓度(Lac1)及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浓度(Lac2)等临床检验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进行检验。各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进行分层,通过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预后差异。结果58例患儿中存活组24例、死亡组34例。围生期分析显示,死亡组患儿胎膜早破比率高于存活组[41%(14/34)比13%(3/24),P=0.021];两组患儿在感染部位、病原学特征、液体复苏总量、血管活性药物指数、机械通气、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儿Lac1、Lac2、前降钙素原、D二聚体、血清肌酐高于存活组[(12±6)比(7±4)mmol/L,(14±6)比(4±2)mmol/L,(59±23)比(24±14)ng/L, (24±11)比(11±6)mg/L,(167±31)比(92±23)μmol/L,t=3.549、3.112、3.859、4.499、3.288;均P<0.05],死亡组血压、液体复苏后6 h LC低于存活组[(41±12)比(52±5) mmHg(1 mmHg=0.133 kPa),t=4.230;-16(-40, 20) %比 40(18, 70)%, Z=3.558; 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与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负相关(OR=0.679,95%CI 0.662~0.999,P<0.05);Lac1与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正相关(OR=1.203,95%CI 0.965~1.500,P<0.05)。ROC曲线分析LC、Lac1及两者联合均对患儿预后具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875、0.965,灵敏度分别为83.32%、89.65%、94.31%;特异度分别为72.52%、77.18%、88.76%。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分层,Kaplan-Meier分析显示Lac1>4 mmol/L组累积生存率低于Lac1≤4 mmol/L[21%(8/38)比8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520,P<0.05); LC≤10%组累积生存率低于LC>10%组[19%(6/32)比69%(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140,P<0.05)。结论乳酸浓度联合LC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婴儿,新生 休克,脓毒性 乳酸 预后
  • 简介:摘要2019年6月5日,1例36岁女性患者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进行吸脂和脂肪填充术,术后8 h发生停乳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脓毒性休克。由于发现较早和及时抢救治疗,并转往北京协和医院,经急诊科、整形外科、ICU等多科室联合治疗,虽然患者病情凶险而反复,但最终得以成功救治,痊愈出院。作者对患者抢救和治疗的经过作了详细回顾,并对此类脓毒性休克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脂肪切除术 自体移植物 皮下脂肪 停乳链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在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对视力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8.1~2020.12内收治的50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临床护理模式差异分为常规组(25例,常规护理)和精细组(25例,精细化护理),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视力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0.1~0.3视力情况无对差异(P>0.05),但常规组患者视力<0.1占比显著高于精细组(P<0.05),视力>0.3占比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低于精细组(P<0.05)。结论:在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患者视力功能恢复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根据我县2014-2019年近六年的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县所有各型病肝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更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直到最终能完全消灭我县所有各型病肝。方法 流行病学“三间”分析的研究方法。结果 2014-2019年,我县共报告病肝4465例,占全部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4465/33132)的13.48%,六年平均年发病率为83.91/10万,发病率波动在57.03/10万-143.64/10万之间,六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份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结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人数为148人,本次实验在2019年6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5月。研究人员应对所选148例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记录所选患者检验结果,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对本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所选148例患者中小三阳患者、大三阳患者、其他类患者人数分别为65人、47人及36人,占比为43.92%、31.76%、24.32%,数据进行比较,差异突出,(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在乙肝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医学检验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方法:对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的184例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研究。对其进行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观察检查结果。结果:经检查大三阳检出率28.26%,小三阳检出率19.56%,其他类型肝炎检出率52.17%,组间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明显(P<0.05)。结论: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在乙肝病毒性肝炎诊断中检出率较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4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人性化护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未开展人性化护理而行常规护理)与实验组(21例:开展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症状自评表(SCL-90)得分以及36项简易生活质量(SF-36)得分分别为(0.82±0.08)分、(81.48±2.38)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病毒性心肌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中运用黄芪联合维生素C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11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选入本次研究,都是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入院治疗,以数字标注法为标准分组,对照组治疗中使用维生素C,实验组再联合黄芪颗粒,分析每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有效率方面,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23%和83.02%,差异显著(P<0.05)。心肌酶谱改善方面,实验组AST、LDH、CK-M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黄芪联合维生素C能疗效确切,是可靠的用药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黄芪 维生素C 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护理中的效果及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20年1月-2021年1月进行治疗的8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分为个性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个性组实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个性组患儿的心理功能评分、身体功能评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患儿,其差异明显(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目的主要研究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使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诊疗的病毒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组成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者组成对照组,给予全部受检者临床生化检验,对比两组受检者生化检验指标数值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毒性肝病患者的总蛋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更高,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生化检验指标可以作为诊断病毒性肝炎的指标,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生化检验指标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康复进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病毒性肝炎 心理状态 康复进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结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人数为148人,本次实验在2019年6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5月。研究人员应对所选148例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记录所选患者检验结果,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对本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所选148例患者中小三阳患者、大三阳患者、其他类患者人数分别为65人、47人及36人,占比为43.92%、31.76%、24.32%,数据进行比较,差异突出,(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在乙肝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医学检验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对象,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患者。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0%;观察组总发生率10.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95.10±12.2)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65.20±11.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参麦注射液治疗 临床效果 分析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