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性教师递增负荷前后血清心肌酶的差异,进而评估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性教师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心脏风险。方法:对受试者进行体力活动问卷调查,从中筛选87名健康女性教师进行递增负荷试验,测试运动测试前后的心肌酶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运动前安静状态下,体力活动不足组心肌酶各指标值均低于中、高水平体力活动组,其中体力活动不足组CK—MB显著的低于中等组(P〈0.05)并且非常显著的低于高等组(P〈0.01)。2)运动测试后,体力活动高水平组CK值显著的高于体力活动不足组(P〈0.05),除AST以外,其余心肌酶水平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其中体力活动不足组AST值超过正常值范围,提示心肌组织出现了一定的损伤。3)除中等和高水平体力活动组的CK—MB运动后比运动前有所下降外,其余各组指标运动后都有所升高,特别是三组的CK、AST都非常显著的升高(P〈0.01),从运动前后差值比较分析来看,不足组的CK、AST增加值显著的高于中等组和高等组(P〈0.05)。结论:1.体力活动不足的高校女性教师安静状态下的心肌酶水平较低。2.递增负荷运动会引起高校女性教师心肌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运动后血清心肌酶水平有所升高,而且体力活动不足女性的损伤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心肌酶指标中的CK和AsT。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下骨膝关节患者术后回病房6h内,两种不同体位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6—12月住院在全身麻醉下行骨膝关节关节镜清理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13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观察组采用术后回病房即头颈下垫平枕,并给予抬高床头10~20°,膝关节平枕垫高20~30°,腘窝处悬空,保持膝关节伸直功能位;对照组采用术后传统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两组均6h后翻身。监测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颈肩腰背部疼痛、下肢肿胀麻木及酸软不适感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对照组与观察组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肩疼痛发生率15.15%(10/66)、腰背部疼痛发生率24.24%(16/66)和下肢肿胀麻木及酸软不适感发生率27.27%(18/6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膝关节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回病房6h内采用头颈下垫平枕,并抬高床头10~20°,膝关节平枕垫高20~30°,腘窝处悬空,保持膝关节伸直功能位,可减轻颈肩、腰背肌的疼痛,减轻肢体的肿胀麻木及酸软不适感,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70°倾斜站立和0°~70°重复体位改变对青年和中年健康受试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中年受试者24例设为中年组,健康青年受试者23例,设为青年组。2组受试者均完成静态70°倾斜站立位和0°~70°重复体位改变两种体位改变,每种体位测试时间为10 min,测试前、中和后均平卧休息10 min。使用无创运动心排和血压计记录2组受试者休息位、静态70°倾斜站立位和0°~70°重复体位改变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态70°倾斜站立位时,2组受试者的HR较组内休息位均显著增高,且青年组静态70°倾斜站立位时的心率(HR)为(84.0±9.5)bpm,显著高于组内0°~70°重复体位改变和中年组同体位,而中年组静态70°倾斜站立位时的HR则显著高于组内0°~70°重复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静态70°倾斜站立位和0°~70°重复体位改变时的SV则显著低于组内休息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在静态70°倾斜站立、0°~70°重复体位改变的DBP与组内休息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年组3种体位下的DBP均显著高于青年组同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受试者在休息位、静态70°倾斜站立位、0°~70°重复体位改变时,男性受试者的每搏量(SV),心排出量(CO)和收缩压(SBP)均显著高于女性同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改变时,青年人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加,中年人则表现为SV降低。0°~70°重复体位改变相对于70°倾斜站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相比之下是一种更安全稳定的训练方法,但长期干预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对原发性高血压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的影响,探讨肥胖与中心动脉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76例,根据体质量指数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正常组(BMI<25.0kg/m2,n=144)、超重组(25.0≤BMI<30.0kg/m2,n=150)和肥胖组(BMI≥30.0kg/m2,n=82),所有的患者均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比较三组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CSP、CDP、CMSP、CMDP、CESP、P2/P1、AIx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肥胖组CSP、CPP、P1height、P2/P1、AIx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体积前列腺增生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进行治疗,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接诊的9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前列腺体积进行分组,其中小于80ml的患者52例,设为A组,80-120ml的患者46例,设为B组.两组患者均予以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治疗措施,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随访6个月,采用QOL生活质量量表以及IPSS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QOL评分(2.3±0.7)分以及IPSS评分(7.8±1.3)分均显著低于B组的(3.1±0.8)分、(9.5±1.4)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对80ml以下的前列腺增生组织具有显著的疗效,手术安全性更高,临床病症改善效果佳,且术后可恢复更好的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6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99-0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体生成素(LH)基础值对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女童中枢性性早熟(CPP)的诊断价值及相应界值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就诊的6~8岁出现乳房发育的女童1 087例,就诊时乳房为Tanner B2或B3期,并根据年龄-性别对应的BMI百分位数分为正常体质量组(840例)、超重组(133例)及肥胖组(114例)。患儿均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等检测。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正常体质量女童GnRH激发阳性组393例,阴性组447例;超重女童GnRH激发阳性组72例,阴性组61例;肥胖女童GnRH激发阳性组40例,阴性组74例。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女童用于诊断CPP的LH基础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6、0.774、0.801,约登指数最大时LH基础值的界值分别为0.245 IU/L、0.225 IU/L、0.145 IU/L,敏感度分别为63.9%、65.3%、80.0%,特异度分别为87.9%、82.0%、71.6%;LH基础值的界值分别为0.455 IU/L、0.480 IU/L、0.335 IU/L时,特异度均达96.6%以上。结论LH基础值用于不同BMI女童CPP的诊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其中肥胖女童CPP诊断界值点最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在IVF-ET中行长方案促排卵的PCOS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本院生殖专科新鲜周期采用长方案促排的PCOS患者464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BMI分为三组,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高BMI组(BMI≥24.0 kg/m2);比较各组间基础情况、促排情况及其妊娠结局。结果随着BMI的升高,PCOS患者的不孕年龄增大,不孕年限延长,FSH、LH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n启动量随着BMI的升高显著上升,高BMI组Gn天数最长,Gn用量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 HCG日E2、获卵数、MII卵率、可利用卵裂期胚胎数、优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BMI组囊胚形成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BMI组囊胚形成率与低BMI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三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早产率、平均出生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BMI组胚胎种植率最低、生化妊娠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BMI组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与低B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随着BMI的升高,剖宫产率在逐渐上升。结论瘦型PCOS对IVF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相反,高BMI的PCOS患者行IVF助孕所需Gn天数更长,用量更大,囊胚形成率和胚胎种植率均明显下降,生化妊娠率明显升高,虽然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但随着BMI的升高,均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同时随着BMI的升高,有着更高的剖宫产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肥胖PCOS患者的BMI控制应予以重视,建议在进入IVF助孕前适当降低BMI,有助于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滴入复方托吡卡胺对儿童散瞳验光中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 2019年 8月~ 2019年 10月收治的 100例屈光不正的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例; 2组儿童均需行散瞳后进行验光检查,观察组验光前采取仰卧位滴入复方托吡卡胺散瞳,而对照组采取坐位滴入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分别于散瞳前 (T0)、散瞳后 1小时 ,测量瞳孔直径,比较 2组散瞳后瞳孔达标情况、电脑验光的屈光度值。结果 T0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瞳孔直径无显著差异 (P> 0. 05)。 T1时刻,观察组瞳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5),电脑验光屈光度值观察组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相比于坐位,儿童散瞳验光中采取仰卧位滴入复方托吡卡胺,可取得更好的散瞳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体细胞来源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向3D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血液细胞重编程获得的hiPSCs系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BC1细胞(BC1-GFP)及Gibco、尿液细胞重编程获得的hiPSCs系UE017进行视网膜诱导分化。光学显微镜下记录视网膜形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获得的视网膜中各种细胞亚类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对不同细胞系分化视网膜的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血液和尿液细胞来源的hiPSCs均可成功诱导分化为3D视网膜类器官,包括神经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类器官能够模拟体内视网膜的发育过程,逐渐分化出所有神经视网膜亚类细胞,包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光感受器细胞、无长突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和Müller细胞,甚至形成板层状结构。2种体细胞来源的hiPSCs在分化为视网膜类器官的效率上存在差异,血液来源的细胞比尿液来源的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类器官的效率更高。结论血液和尿液体细胞来源的hiPSCs均可诱导出3D视网膜类器官,获得的视网膜类器官中包括所有视网膜细胞亚类,但2种体细胞来源的hiPSCs分化成视网膜类器官的效率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滴入复方托吡卡胺对儿童散瞳验光中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 2019年 8月~ 2019年 10月收治的 100例屈光不正的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例; 2组儿童均需行散瞳后进行验光检查,观察组验光前采取仰卧位滴入复方托吡卡胺散瞳,而对照组采取坐位滴入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分别于散瞳前 (T0)、散瞳后 1小时 ,测量瞳孔直径,比较 2组散瞳后瞳孔达标情况、电脑验光的屈光度值。结果 T0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瞳孔直径无显著差异 (P> 0. 05)。 T1时刻,观察组瞳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5),电脑验光屈光度值观察组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相比于坐位,儿童散瞳验光中采取仰卧位滴入复方托吡卡胺,可取得更好的散瞳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产妇第二产程采用不同体位下自主用力分娩对母婴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足月初产妇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实施自由体位自主用力分娩,对照组48例实施平卧位自主用力分娩,对比评价两种分娩方式对母婴的临床效果。结果在第二产程时间、产妇自主用力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在产后出血量,观察组则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会阴侧切1例(2.08%)、无宫颈水肿发生、会阴I度35例(72.92%)、会阴II度3例(6.25%)、会阴完整10例(20.83%)。对照组中,会阴侧切5例(10.42%)、宫颈水肿2例(4.17%)、会阴1度29例(60.41%)、会阴II度8例(16.67%)会阴完整4例(8.33%)。观察组会阴侧切率、宫颈水肿率、会阴裂伤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会阴I度率、会阴完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第二产程实施自由体位自主用力分娩效果显著,有助于分娩质量的提升;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不同体位护理干预措施对其并发症和复发率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并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平卧位护理)和对照组(头低脚高卧位护理)。比较2组的并发症发生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28例患者中四个月内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57%,对照组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21.43%,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平卧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体”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体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体”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会给“东亚共同体”的讨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学界朋友加入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东亚共同体”成功与否恐怕不是取决于对现实的把握,而是取决于对历史的超越。而重新认知和梳理东亚的历史,或许正是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