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胸腔穿刺术的改进及改进后引流管的护理来提高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并置管进行积液引流。结果通过置管进行间断引流,最后胸腔积液基本被排出。结论经皮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基本无痛苦、能进行持续引流引流效果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 标签: 微创 胸腔积液 置管 闭式引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血肿行穿刺引流术治疗的并发症临床特点,总结处理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并发症的方法。结果本组完全治愈率87.5%,并发症发生率12.5%。并发症为血肿腔少量出血,硬膜外血肿,发生脑脊液漏。结论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并发症与出血量大小、发病年龄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综合患者全面情况给予对症处理。

  • 标签: 微创 颅内血肿 穿刺引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此次筛选的病例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所筛选的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治疗运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则行钻孔引流术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获得的血肿清除率较高,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轻,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和致残率较少,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数据比较占据明显优势(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钻孔引流术治疗所获得的临床效果较好,并且能够减少手术创伤所带来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 标签: 微创钻孔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应用价值 安全性分析
  • 简介:穿刺抽吸引流术是治疗小脑出血的新方法,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对24例患者的观察及护理,认为完善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 标签: 微创 抽吸 小脑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颅内血肿引流术应用于治疗老年脑外伤硬膜外血肿的具体疗效,观察其可行性。 方法: 抽取 2015 年 8 月 -2018 年 8 月间就诊我院的老年脑外伤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共 35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 17 例,观察组 18 例。对照组施用常规开颅手术,观察组施用颅内血肿引流术。观察评估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统计,同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 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对照组的发生率也较低,差异无明显特殊性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治疗老年脑外伤硬膜外血肿病症时,采用颅内血肿引流术的手术效果最优,对患者预后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也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旋切引流术在乳腺脓肿治疗中的体会。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使用旋切引流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急性乳腺炎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均完全治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切口一起愈合无复发情况。结论旋切引流术治疗急性乳腺炎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产生的痛苦小,创伤小、操作简便、妥全有效、切除彻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旋切引流术 乳腺脓肿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穿刺引流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入院的90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患者45例。结果:进经过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较低,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穿刺引流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低等优势,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患者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死亡率。

  • 标签: 微创穿刺引流术 高血压 脑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穿刺引流清除术后的护理效果研究进展,为提高术后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对脑出血穿刺引流清除术后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在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 不断优化和创新护理方法对脑出血穿刺引流清除术后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出血 微创穿刺引流清除术 护理效果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旨在探讨重症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手术的护理体会,分析当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首先概述了手术护理的特点,包括技术的精准性与护理要求的高度协同、术后监护的复杂性与细致入微、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的全面性。接着指出了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术后监护体系尚不完善、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缺乏系统性等现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培训与考核、完善术后监护体系、构建系统化的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体系等优化对策。最后总结了主要观点,强调了优化护理工作对于提升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

  • 标签: 重症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 引流手术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将63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行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研究组93.75%、对照组70.97%)、护理满意度(研究组90.63%、对照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重症脑室出血,并在治疗期间行综合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较高。

  • 标签: 重症脑室出血 脑室引流 尿激酶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室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的5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双侧脑室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侧脑室引流术治疗,对术后各时段脑室内积血消失的时间以及病后3个月的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侧脑室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侧脑室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手术后要根据引流的速度调整高度,缩短引流时间,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发生颅内感染。

  • 标签: 脑室外引流术 自发性脑室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采取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及护理的进行探析。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引流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比组,各29例,对比组单一进行脑室引流,观察组同时进行腰大池引流,均进行系统围术期护理,对比分析两组引流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引流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引流时间平均(13.5±2.4)d,对比组为(16.4±3.1)d,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对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采取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并配合有效护理,可有效缩短引流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引流术 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室出血的脑室引流治疗。方法采用双侧脑室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治疗48例高血压性脑室出血。结果48例患者中有效率83.3%,死亡8例,病死率16.7%。结论双侧脑室引流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室外引流 高血压脑室出血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额中回部位入路和脑室灌洗引流手术方法对重型脑室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型脑室出血病人共60例,其中有30例病人是实施经额中回入路和脑室灌洗引流的手术方法,将其设置为实验组,有30例病人是实施单纯的脑室引流手术方法,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情况。结果全部病人的随访时间是2个月至半年,在实验组的病人中共有11例预后良好,共有12例出现中度残疾,共有3例为重度残疾,共有2例病人为植物生存,共有2例病人死亡。在对照组的病人中共有2例预后良好,共有6例出现中度残疾,共有7例为重度残疾,共有5例为植物生存,共有10例病人死亡。实验组病人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的价值(P<0.05)。结论经额中回部位入路和脑室灌洗引流手术方法对重型脑室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优异,能明显降低病人的并发率和死亡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重型脑室出血 经额中回入路 预后 脑室外引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室出血合并脑积水患者中抽选42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21例,接受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对照组21例,接受脑室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引流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因脑积水不能缓解需进行V-P分流术患者概率为9.5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因脑积水不能缓解需进行V-P分流术患者概率为52.38%;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因脑积水不能缓解需进行V-P分流术患者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室出血合并脑积水治疗中采取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 脑室出血 脑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孤立性轻中度对称/不对称性侧脑室扩张(脑室宽度10~15 mm)胎儿不同脑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经核磁共振扫描确诊的54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胎儿与40例正常胎儿(对照组)进行比较;54例胎儿被分成:非对称性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AVM组)6例,对称性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SVM组)10例和单侧脑室扩张组(一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另一侧<10 mm,AV1norm组)38例;分别测量不同脑区的ADC值。结果基底节区:对照组ADC值为(1.28±0.15)×10-6 mm2/s,SVM组为(1.39±0.13)×10-6 mm2/s,AV1norm组扩张侧为(1.35±0.16)×10-6 mm2/s,SVM组和AV1norm组的扩张侧基底节区ADC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AV1norm组中脑室扩张侧基底节ADC值较脑室正常侧显著升高(P<0.05),但是对照组、AVM组和SVM组双侧基底节区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额叶:对照组ADC值为(1.53±0.17)×10-6 mm2/s,SVM组为(1.39±0.18)×10-6 mm2/s,AVM组为(1.36±0.17)×10-6 mm2/s,AVM组和SVM组额叶ADC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不同类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胎儿的不同脑区ADC值有其特异性变化,有助于研究不同类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 标签: 胎儿 脑室扩张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作者: 李志 潘黎明 方嵘 李琼珊 刘玉琴 戚凌红 费敬英 罗志琴 赖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52;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统计室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 313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双侧侧脑室轻度和中度扩张胎儿出生后神经系统发育状况。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经产前超声和MRI均诊断为单纯性侧脑室扩张,且扩张程度一致的244例单胎胎儿,包括双侧扩张组82例和单侧扩张组162例,根据扩张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扩张组(侧脑室宽度10.0~12.0 mm,双侧56例,单侧120例)和中度扩张组(侧脑室宽度>12.0~<15.0 mm,双侧26例,单侧42例)。另纳入同期经产前神经系统超声和MRI均未见异常的单胎胎儿50例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生后1周内复查超声,并分别于3、6、12、18个月随访,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hedules, GDS)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观察侧脑室扩张的变化。采用t、F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双侧、单侧扩张组和对照组MRI检查到分娩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轻度扩张组生后侧脑室扩张消失率为80.4%(45/56),双侧中度扩张组为42.3%(11/26),单侧轻度扩张组为88.3%(106/120),单侧中度扩张组为57.1%(24/42)(χ2=35.183,P<0.001)。(2)双侧扩张组生后6、12、18月GDS评价结果较单侧扩张组差(P值均<0.0167)。双侧扩张组生后3、6月GDS评价结果较对照组差[3月龄正常:58.5%(48/82)与86.0%(43/50),临界:22.0%(18/82)与10.0%(5/50),落后:19.5%(16/82)与4.0%(2/50),χ2=11.425;6月龄正常:63.4%(52/82)与88.0%(44/50),临界:19.5%(16/82)与8.0%(4/50),落后:17.1%(14/82)与4.0%(2/50),χ2=9.678;P值均<0.0167]。(3)双侧中度扩张组生后6、12、18个月GDS评价结果较单侧中度扩张组差[6月龄正常:30.8%(8/26)与69.0%(29/42),临界:30.8%(8/26)与21.4%(9/42),落后:38.5%(10/26)与9.5%(4/42),χ2=11.417;12月龄正常:53.8%(14/26)与88.1%(37/42),临界:23.1%(6/26)与9.5%(4/42),落后:23.1%(6/26)与2.4%(1/42)与,χ2=11.199;18月龄正常:65.4%(17/26)与95.2%(40/42),临界:15.4%(4/26)与2.4%(1/42),落后:19.2%(5/26)与2.4%(1/42),χ2=10.568;P值均<0.0167]。双侧中度扩张组生后3、6、12、18个月GDS评价结果较对照组差(P值均<0.0167)。(4)双侧扩张组生后18个月的GDS评价结果好于3个月(χ2=8.224,P=0.016)。结论(1)双侧轻度扩张组生后,扩张的侧脑室多倾向于消失。双侧轻度扩张组的侧脑室扩张消失率略小于单侧。(2)双侧侧脑室扩张胎儿生后GDS评价结果在6个月后明显落后于单侧侧脑室扩张组。(3)单纯性双侧侧脑室扩张程度越轻,胎儿生后GDS评价结果改善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脑积水 磁共振成像 产前诊断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