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电力系统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过程进行分析,进而针对悬浮抱杆组立杆塔技术、飞行器悬空展放导引绳技术、挂胶放线滑车放置导线技术以及八分裂子导线同步展放技术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促进人们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电力系统;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燃煤型氟中毒)患者外周血DNA甲基化模式及甲基化差异基因,为氟化物诱导机体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贵州省六盘水水城县辖内常年敞灶燃用高氟煤的陡箐乡选择10例重度氟中毒患者为病例组,并在同地区以木柴为主要燃料的花嘎乡选择10例无氟中毒症状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群外周血,采用简并代表性亚硫酸氢盐测序(RRBS)技术,分析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n = 4)、DNA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结合DMR差异程度(log2Ratio值)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甲基化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候选甲基化差异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n = 10)。结果甲基化模式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DNA的所有C碱基甲基化水平分别为(61.53 ± 0.59)%、(62.48 ± 1.53)%;其中,CG位点甲基化水平分别为(63.75 ± 0.65)%、(64.36 ± 1.01)%,CHG位点分别为(13.79 ± 0.72)%、(16.69 ± 4.06)%,CHH位点分别为(25.12 ± 1.72)%、(29.77 ± 3.97)%。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分布在不同常染色体上的DMR共有1 000段;其中19号染色体最多,为104段。DMR相关基因978个,其中高甲基化基因265个、低甲基化基因713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甲基化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新陈代谢、癌症发生、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合DMR差异程度,以高甲基化的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黄素蛋白亚基A假基因3(SDHAP3,log2Ratio = 3.487)和低甲基化的核因子κB抑制剂激酶调节亚基γ(IKBKG,log2Ratio =-4.436)为候选基因。病例组与对照组人群SDHAP3(0.54 ± 0.08、1.00 ± 0.00)、IKBKG mRNA表达水平(1.32 ± 0.39、1.00 ± 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2.94、15.09,P < 0.01或< 0.05)。结论燃煤型氟中毒患者与对照人群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甲基化差异基因,其中髙甲基化的SDHAP3及低甲基化的IKBKG可能参与了燃煤污染型氟化物诱导的机体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和术后需手术干预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蒙特利尔分型、手术指征、手术所见及手术方式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需手术干预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克罗恩病患者1 048例,男性733例,女性315例。患者共接受手术治疗1 513次,初次腹部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31(17)岁,初次手术切除的小肠长度为30.0(40.0)cm。穿透型病变(OR=8.594,95%CI:3.397~21.740,P<0.01)和正在吸烟(OR=2.671,95%CI:1.044~6.832,P=0.040)是首次手术后腹腔感染性并发症相关因素,而分期手术(OR=0.360;95%CI:0.184~0.707,P=0.003)是保护性因素。男性(HR=1.500,95%CI:1.128~1.995,P=0.005),上消化道疾病(HR=1.526,95%CI:1.033~2.255,P=0.034),穿透型病变(HR=1.506,95%CI:1.132~2.003,P=0.005)和急诊手术(HR=1.812,95%CI:1.375~2.387,P<0.01)是首次手术后需手术干预复发的预后因素,分期手术较同期手术可降低该复发风险(HR=0.361,95%CI:0.227~0.574,P<0.01)。结论本组克罗恩病患者初次手术的中位年龄为31岁,切除小肠中位长度为30 cm。穿透型病变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和需手术干预复发相关,分期手术可能对术后并发症高风险患者产生近期和远期的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氢化钠对经烧伤大鼠血清(下称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表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0只8个月龄雄性SD大鼠制备正常大鼠血清(下称正常血清),取30只8个月龄雄性SD大鼠制成Ⅲ度烧伤后制备烧伤血清,取分离自10只1 d龄SD大鼠的表皮细胞(第3代)进行实验。将细胞分为用正常血清处理的正常血清组和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组,分别于培养1、2、4、6、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将细胞分为仅用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硫氢化钠处理的50、100、150、200、250 μmol/L硫氢化钠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0 min,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硫氢化钠干预浓度。将细胞分为仅用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硫氢化钠组、单纯格列本脲组、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5、10、15 min,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格列本脲干预时间。将细胞分为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硫氢化钠组、单纯格列本脲组、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按相应试剂处理时间培养结束,提取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除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检测样本数为3外,其余指标样本数均为10。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与正常血清组比较,烧伤血清组仅培养4、6 h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t=4.02、6.42,P<0.05);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组内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4、4.48,P<0.05或P<0.01)。选取培养4 h作为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0 min,与烧伤血清对照组比较,仅150、200、250 μmol/L硫氢化钠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1)。选取150 μmol/L作为后续硫氢化钠干预浓度。与烧伤血清对照组比较,单纯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5、15 min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单纯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10 min及单纯硫氢化钠组各时间点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各时间点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单纯硫氢化钠组(P<0.05)。仅单纯格列本脲组组内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1,P<0.01)。选取培养5 min作为后续格列本脲干预时间。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5 min,与烧伤血清对照组的(1.62±0.08)nmol·min-1·mg-1、0.682±0.063比较,单纯硫氢化钠组细胞CCO活性[(1.99±0.09)nmol·min-1·mg-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932±0.014)明显升高(P<0.01),单纯格列本脲组细胞CCO活性[(1.44±0.09)nmol·min-1·mg-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600±0.012)明显降低(P<0.01);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细胞CCO活性[(1.79±0.06)nmol·min-1·mg-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744±0.071)明显低于单纯硫氢化钠组(P<0.05或P<0.01)。结论硫氢化钠能够提高经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表皮细胞的存活率,与减轻表皮细胞线粒体损伤有关,并且由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介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第二代生物可降解涂层钴铬合金西罗莫司洗脱支架EXCROSSAL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CREDIT Ⅱ研究和CREDIT Ⅲ研究中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CREDIT Ⅱ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CREDIT Ⅲ研究是一项单臂研究。本研究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于全国33个中心共成功入选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33例。主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靶病变失败(TLF),即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患者相关的心血管复合终点(PoCE,包含全因死亡、所有心肌梗死及任何临床症状驱动的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和依据美国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的支架内血栓。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5年TLF及PoCE发生率。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糖尿病、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74 mm)、病变长度≥16.7 mm和多支病变对术后5年TLF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33例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年龄为(59.3±9.1)岁,其中男性579例(69.5%)。811例(97.4%)患者完成了5年随访。EXCROSSAL支架置入5年TLF发生率为10.6%(86/811),PoCE发生率为15.5%(126/811),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1.0%(8/81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直径≤2.74 mm(HR=3.20,95%CI 1.90~5.39,P<0.001),病变长度≥16.7 mm(HR=1.88,95%CI 1.18~2.99,P=0.007)和多支病变(HR=2.44,95%CI 1.60~3.72,P<0.001)是术后5年TLF的相关因素。结论EXCROSSAL支架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较好,术后5年TLF及PoCE的发生率均较低。
简介:摘要:根据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引起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是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整体事业效率提升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及质量如何,与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及优秀的阅读能力有密切关系。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浓厚则会对小学语文课文学习更为积极,而庞大的阅读量则能够帮助其在阅读课本内容时更加轻松、更易理解,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其整体语文水平,从而使得整体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对此,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以新课标要求下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参考,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对策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肉芽组织下注射微粒皮浆对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于背部制作大小为3.0 cm×3.0 cm的创面,并将钢丝圈缝于创面内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和微粒皮浆组,每组各20只。一般创面组背部造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常规换药;慢性创面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并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微粒皮浆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取大鼠右大腿外侧皮肤制备微粒皮浆注射于肉芽组织下。造模完成次日开始观察创面情况,定为观察第1天。观察第7、14、21、28天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留取观察第14天的肉芽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下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CD31表达情况与微血管密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观察第14天,一般创面组创面明显缩小,慢性创面组皮肤爬伸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大部分愈合;观察第28天,一般创面组剩余部分残留创面,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第14、21、28天,一般创面组愈合率分别为(51.09±0.94)%、(75.43±0.92)%、(86.51±0.57)%,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30±0.95)%、(35.59±1.18)%、(45.82±1.35)%,微粒皮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00±0.86)%、(64.62±0.15)%、(91.25±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993.60、6 475.02、9 984.47,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0、50.93,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1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90、116.10,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8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3、94.29,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一般创面组可见少许新生毛细血管,慢性创面组未见明显新生毛细血管,微粒皮浆组其间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观察第14天,创面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31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一般创面组棕黄色的颗粒散在分布,慢性创面组棕黄色颗粒稀疏分布,微粒皮浆组可见大量棕黄色的颗粒分布。观察第14天,创面微血管密度比较,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微粒皮浆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9.20±17.96)、(37.32±9.57)、(64.93±20.2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9,P<0.05);慢性创面组创面微血管密度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11.50,P值均小于0.05)。结论微粒皮浆肉芽组织下注射可促进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血管增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