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霜冻是影响我盟大豆、玉米、高梁、荞麦等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每年9月中下旬是这些粮食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遇有冷空气入侵造成霜冻,使粮豆作物结实受到影响,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准确预测霜冻出现时间,对调整作物品种和实施催熟防霜措施,对急取高产有重大意义。本文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通辽地区霜冻进行了预测,由于预测能够在较早时间做出,为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灰色模型 霜冻 灾变预测 气象灾害 冷空气 粮食作物
  • 简介:本文提出了将动力条件转变为热力条件预报5月和9月的暴雨的方法。

  • 标签: 暴雨 预报
  • 简介:1引言本文通过对德化历年(1960-2003年)基本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找出德化县霜发生的一般规律及降温的特点,特别是、终霜出现的规律,以求做好霜的预报,以便事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作物的冻害,为农业生产服务。

  • 标签: 长期预测 气候特征 终霜 化霜 农业生产服务 统计分析
  • 简介: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区的多次强冷空气过程降温幅度随地域和海拔高度变化的平均状况分析,初步揭示了山区地形对强冷空气降温幅度的影响程度和特点。同时,对山区强冷空气的分片预报及利用气候优势布局农林业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降温幅度 农林业生产 海拔高度 冬半年 河谷盆地 灾害性天气
  • 简介:对1951—2005年登陆中国的、终热带气旋。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陆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岛东南部最为突出。旋日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偏晚的长期趋势,终旋日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初热带气旋 终热带气旋 中国 季节变化 地理分布 年代际变化
  • 简介:11月份的暴雨机率虽小,但若发生,便会给莆田市的工农业生产(如秋收冬种,盐业生产、机砖生产等)带来很大损失。能否做好预报,将对莆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莆田市有观测记录以来,11月份共有四次暴雨过程(有一测站日雨量值达50毫米以上),见表1.

  • 标签: 暴雨成因 莆田市 工农业生产 盐业生产 社会效益 国民经济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宁单站自1980年以来出现大雨前一天的天空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将天空状况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即卷云型、积云型和层云型,对其三种情况下的单站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不同的大雨预报指标,并用各项预报指标对2001年6~9月的大雨过程进行试预报,通过检验,表明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西宁单站大雨的预报准确率,可供以后在西宁单站大雨预报中参考使用。

  • 标签: 单站 气象要素 大雨预报 云天模型
  • 简介:一、前言桐乡县地处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的杭嘉湖平原,历来是蚕茧的主要产地,同时也是桑苗的主要产地。蚕茧生产和桑苗培育是我县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蚕桑生产发展较快,桑苗需求量增加,桑苗培育数量剧增,1990年为4.2亿株,1991年为7亿株,1992年种植数量达12亿株,桑苗远销我国除台湾、西藏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年销桑苗经济收

  • 标签: 桑苗 尼龙薄膜 蚕茧生产 丝绸之府 农民经济收入 桐乡县
  • 简介:针对近两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两次暖切雷进行研究,总结预报经验,探讨预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两次暖切雷中,500hPa高度层均有浅槽存在,且500hPa高度层的正涡度区到达本场附近的时间与雷雨发生时间一致,同时低层有较强的辐合抬升;2)从雷达图像来看,两次雷雨发生时,本场附近均存在明显的速度辐合,雷雨回波为局地生成;3)相当黑体温度(BlackBodyTemperature,TBB)越低,对流越旺盛,所以TBB等值线图可以用来推断对流的发展趋势;4)在雷雨发生时段,基于风云2号气象卫星的雷暴云指数值介于0-0.5之间,雷暴云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较准确表征雷雨发生的时间。

  • 标签: 暖切初雷 相当黑体温度 雷暴云指数 双偏振雷达 风云2号气象卫星
  • 简介:一、受害概况本地1991年12月26日后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特别是28、29日,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由于该次冷空气地面降温强烈,高空湿度大,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天气,农作物冻害普遍。本地名优特产柑桔(本地原属黄岩县)也受害非浅。我们12月30、31日就在椒江市郊及洪家观测到温州蜜柑卷叶现象,从实际调查和椒江农林局反映看,柑桔冻害普遍,一般在1、2级之间(按沈德绪等的5级分),重的在3、4级。以下是1992年1月22日农林局农情反映:“最近,我市水果生产遭受历史少有的严重冻害,据初步统计,全市柑桔出现全树叶片枯萎的面积4000多亩,占总面积8%以上;冻害较重,全树叶片枯萎50%以上的面积

  • 标签: 冻害调查 柑桔类 严重冻害 农林局 卷叶 温州蜜柑
  • 简介:本文用西宁1943—1993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2℃、1℃、0℃、-1℃、-2℃不同强度、终霜冻日变化。近五十年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日数呈明显的波动式变化,霜冻日和无霜冻期近十多年为50年来最晚和最长;终霜冻日的变差较霜冻日的变差大,-2℃、-1℃较重终霜冻日变差存在增大的趋势,因此,即便气候变暖也要树立防霜意识。

  • 标签: 最低气温 初终霜冻日 变化
  • 简介:选取2008年3月21—29日奥地利地区的降水天气过程,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集合数值预报模式生成的50个全球集合预报成员出发,通过聚类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16个成员,为中欧有限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区域集合预报系统提供边值扰动,进行边条件不确定性数值试验,揭示边条件不确定性对区域集合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聚类后选取的16个成员可以较好地代表50个全球集合预报成员大尺度背景的不确定性;集合平均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奥地利中部地区降水量级偏大和北部的降水空报情况;通过聚类后的集合系统得到的预报结果与控制预报相比表明,某些集合成员对降水预报有更好的指示意义;通过连续试验的对比,两个经聚类后得到的集合系统的降水预报评分均比业务预报的评分高,且集合离散度也较大;而成对和不成对的集合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基本相似。说明直接从全球大尺度集合预报模式成员中"降尺度"构造区域集合预报模式成员是可行有效的。

  • 标签: 集合预报 初边界不确定性 聚类法
  • 简介:本文针对2004年5月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发生的寒潮(强降温)、强霜冻天气过程,从天气系统演变、气候背景、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西西伯利亚横槽转竖与高原槽叠加形成强锋区,地面有鞍型场形成,过程前期增暖显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出现了寒潮(强降温)或雪灾天气,并由此引起平流辐射强霜冻。另外,本文介绍了甘肃平凉市寒潮(强降温)、强霜冻预报模型及其在这次过程预报中的作用。

  • 标签: 寒潮 强霜冻 成因分析 预报模型
  • 简介:采用阿尔山市35年(1971-2006年)、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了其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霜日平均值为8月31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8.5d,线性趋势呈平稳微弱上升趋势;终霜日平均值为6月9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9.1d,线性趋势呈平稳微弱下降趋势;而无霜期平均值为81d,绝对变率为13d,线性趋势呈平稳增长趋势。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稳定变化趋势,对于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标签: 初终霜日 无霜期 绝对变率 线性趋势
  • 简介:通过对2008年2月发生的义乌雨凇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认为雨凇加降雪的反复交替冻结,易造成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义乌雨凇在隆冬季节的1月下旬前后居多,且有较大降水过程并伴有较强偏北风的环境中;该次雨凇过程是在较强的拉尼娜事件、异常稳定的欧亚中高纬度阻塞高压与偏强的副热带高压、南支槽的异常活跃与700hPa逆温层的长时间异常偏强、充沛而深厚的水汽层等天气背景下发生的。在探空T—lnp图上有趋强的逆温层且最强出现在800hPa层次附近,气温可达到2~3℃是冰粒或雪花融化成雨滴,在该暖层以下的低层有较厚冷空气温度达到-4℃左右,是保持过冷雨滴而形成雨凇的物理机制。雨凇过程结束时,探空迹线表现为逆温层升高并趋向消失,同时500hPa以上的高层开始变干且变干层次逐渐降低。

  • 标签: 雨凇 天气背景 T—lnp图 征状
  • 简介:基于1961-2015年东北地区的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环流和海温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了东北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外强迫的关系。研究发现,东北5月降水具有和东北盛夏降水明显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处于年代际偏少阶段,而在21世纪转变为年代际偏多阶段。东北5月降水在21世纪的年代际变化主要由5月东北亚低压强弱的年代际变化造成,在21世纪,东北亚低压相对于气候态明显偏强,有利于东北降水偏多;而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东北亚低压减弱为较浅的低槽,导致东北降水偏少。来自北大西洋的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异常波列引起东北亚上空的垂直运动异常,导致了东北亚低压的上述年代际变化。5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很可能是激发上述波列进而造成东北亚低压和东北5月降水在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的外强迫信号。

  • 标签: 东北地区 5月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北亚低压 北大西洋海温
  • 简介:利用吉林省45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积雪深度、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该省积雪、终日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吉林省积雪、终日的空间差异显著,东南山区积雪开始早且结束晚,可积雪期长;西北平原区积雪开始晚且结束早,可积雪期短。(2)吉林省积雪平均始于11月9日,止于次年4月1日,可积雪期达144d。(3)近56a积雪、终日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阶段性特征显著。其中,1980年代之前,积雪初日偏早、终日偏晚,1990年代后积雪初日偏晚、终日偏早,可积雪期缩短;积雪、终日分别在1983年和1991年前后发生显著性突变。(4)积雪、终日期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8—11月月平均气温与积雪初日呈显著正相关,而3月、4月平均气温与积雪终日呈显著负相关;积雪、终日分别受0℃开始日期、10℃终止日期的影响。积雪初日与10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积雪终日与4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吉林省 积雪初日 积雪终日 气温 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