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最近,我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郑和下西洋》纪录片摄制组召开的专家会议,在会上看到阳光卫视最近拍的郑和纪录片,不禁大为惊讶。这部片子喋喋不休地说郑和在海外大搞“霸权”,甚至不惜编造了郑和企图在锡兰国照例搞“霸权”遭到反抗而被锡兰国王给赶下海的谎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颠倒,而且是对郑和下西洋的丑化和诬蔑。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郑和研究 国王 丑化 专家 霸权
  • 简介:光辉曲折的历程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年记︹续︺钧瓷〔三〕戏曲学学科的建立与总体构架50年代,张庚就领导和参加了戏曲史论与现状的研究。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他精辟总结概括了戏曲科研的5个层面,即戏曲资料、戏曲志书集成、戏曲史、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这之中...

  • 标签: 中国戏曲研究 中国艺术 国际学术讨论会 戏曲音乐 研究院 戏曲史
  • 简介:近读郑超雄先生新著,颇有难得一见之感.如今,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已成了近年来中国汉学界的热点,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首又成立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继续启动"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研究可谓方兴未艾,成果也可谓层出不穷.

  • 标签: 文明起源 壮学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 壮族 中国社会科学院 篇章
  • 简介:2005年6月17日,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学研究所与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汉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学术座谈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会议厅召开.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主持了会议,韩经太教授做了中心发言.此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联络在京的学者,研讨汉学研究近期在国内外发展的有关态势,及如何加强汉学研究界学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以共同推进汉学研究的进展.会间,被邀专家与北京语言大学的学者们在汉学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内,展开了广泛与深入的交流.

  • 标签: 中国文化研究 学术座谈会 汉学研究 海外 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
  • 简介:马通先生的新著《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已经付梓,作为先生的弟子,欣喜之余,不禁为先生笔耕不辍之精神所感动。三年求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又浮现于眼前。借此之际,聊作小文,祝贺先生。当然,为先生撰文的人很多,我只想写写我眼中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研究的奠基人”——马通先生。为此,我拾起珍藏在记忆中的几枚贝壳,串起了以下文字。

  • 标签: 中国 伊斯兰教派 门宦制度 马通 宗教信仰 治学风格
  • 简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无论大小强弱、发展先后、水平高低,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人问鼎中原,定都北京,为对人数众多的汉族实施有效了统治,必须尽快掌握汉语。但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满族逐渐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汉语汉字,开始了汉化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满族学者也对汉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都四德《黄钟通韵》即是其中一部,为近代汉语语音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黄钟通韵》以清代辽宁语音为基础,反映的诸多语音现象,至今仍保留在今辽宁语音中,对辽宁方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满族 近代语音 《黄钟通韵》 辽宁
  • 简介:《日本客家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百年轨迹》是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主持翻译和出版的《海外客家研究译丛》之一。此书由日本学者河合洋尚主编,汇集了由日本学者或非日本学者用日语发表的客家研究成果。

  • 标签: 客家研究 日本学者 百年变迁 反思 研究成果 研究院
  • 简介:林凤眠(1900—1991年)原名凤鸣,又名绍琼,后改名凤眠。广东梅县人。画家、艺术教育家。是20世纪中国画十大师之一。父亲是石匠,又是当地的书画家。他幼年曾受父亲的极大影响。18岁时,以勤工俭学赴法国、德国学习西洋绘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即现浙江美术学院前身)。解放后定居上海,1979年被选为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后移居香港,直至1991年病逝。作品甚丰,有油画《人道》、《痛苦》、《悲哀》水墨画《乌鸦》、《水面》、《莲塘》、《宝莲灯》等。这些作品,“艺术世界依然纯洁多姿,他的线条更加老辣劲利,他的色彩愈益强烈,深植于他作品中那份孤独清寂的美,则更深蕴,更加动人。”

  • 标签: 艺术观 艺术教育家 《宝莲灯》 20世纪 勤工俭学 西洋绘画
  • 简介:余华长篇小说《活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由这部小说改编拍摄而成。从叙事学的故事情节、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活着》小说与电影两种叙事形态迥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 标签: 《活着》 叙事理论 叙事艺术
  • 简介:已故島田正郎先生开创的北亚法制史研究领域中,蒙古法制史研究是目前在欧美、日本、蒙古国、中国境内的内蒙古等各地最为活跃的领域.关于其研究动态,本稿将蒙古法制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分为通论性研究、蒙古帝国时期、北元时期、清代蒙古、1911年以后的蒙古等共五章进行介绍和评述.作为“通论性研究”,俄国学者梁赞诺夫斯基先生率先对蒙古法制史进行通论性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其未能解读以当地民族语言书写的法制史料,故其研究的价值有限.另外,岛田先生广泛并深入地搜集汉文法制史料,尤其在探明清朝统治时期的蒙古例的全貌方面功劳卓著.然而,由于未能参考满蒙文史料和西文研究成果,终与欧美研究失之交臂,故其名声未能远播.关于“蒙古帝国时期”的法制史,最近的研究焦点是:成吉思汗制定的法典《大札撒》是否作为成文法真正存在.在“北元时期”的法制史方面,多数研究者皆以文献学的角度对蒙文法典进行研究,而只有《喀尔喀济鲁姆》得到法制史角度的研究.此外,在“清代蒙古”的法制史方面,日本学者、内外蒙古的蒙古人,以及欧美等国学者在继承俄国人开创的研究基础上,对蒙古例法典及审判制度等做了广泛研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关于“1911年以后的蒙古”法制史的研究虽已开始,且以内外蒙古学者为中心,但尚未呈活跃之势.今后,对各个时期的法制史,除文献学研究外,更需要富有法学特点的研究成果.

  • 标签: 法制史 蒙古国 动态 日本学者 文献学研究 研究成果
  • 简介:汾阳善昭是北宋初期临济宗的重要传承者,他将临济宗从河南传到山西地区,培养出大量禅学人才;适应禅宗时代发展的需要,解读"公案"、巧妙运用语言文字诠释禅法,其中不仅首次明确了"代别"概念,总结出"代语"和"别语"的运用背景、方法与特色。其"代别"体现出临济宗禅师的语言观,扩大了临济宗的影响,推动了北宋"文字禅"的发展。

  • 标签: 汾阳善昭 代语 别语 语言观
  • 简介:陈桥驿先生是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郦学大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讲授之余,潜心于研究,述著丰厚,以“著作等身”称之,并不为过。陈先生是浙江绍兴人,他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写下了不少涉及绍兴的专著和论文,就其中心而言,则是对绍兴水

  • 标签: 陈桥驿 绍兴 故乡 著作 专著 中心
  • 简介:<正>探讨古人对古籍的整理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他们对整理研究古籍的贡献,而且还可以为今天的古籍整理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北宋时期,对古籍的整理研究是有成绩的。经过五代十国的长期动乱,使古籍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北宋王朝建立后,十分重视对古籍的聚集、审查、删补和整理研究,产生了《崇文总目》目录著作,编辑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鸿篇巨制。在这种风气下,不少学者纷纷从事对古籍的整理研究。例如,在文学方面,整理刻印了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的集子,在经学方面,传注家蜂起,仅《易经》一书,有名的注本不下十几种。苏轼就是这些整理研究古籍学者中的一个。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真知卓见的学者。他谈自己的治学时说:凡学之难者,难于无私。无私之难者,难于通万物之理。故不通万物之理,虽欲无私不可得也。己好则好之、己恶则恶之,以是自信则惑矣。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东坡集》卷二十八《上曾丞相书》)

  • 标签: 整理研究 古籍 苏拭 苏轼 《东坡志林》 《东坡题跋》
  • 简介:随着文学研究事业的深入,地域文学研究逐渐兴起,成为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文学史的内容。李惠玲博士《清代岭西词人群研究》是广西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收获,清代词学史研究的新收获。

  • 标签: 清代 人群 地域文学研究 文学史研究 地域文化研究
  • 简介:林庆彰,台湾台南县人,1948年10月生。文学博士。在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学习期间,师从著名学者屈万里,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培养。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研究员,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经学研究论丛》主编。从1978年5月写作《丰坊与姚士舞》算起,至今已出版专著6部,主编研究资料和目录10多种,翻译日本学者的经学专著《近代日本汉学家》、《经学史》、《论语思想史》,并有论文60多篇。

  • 标签: 经学研究 林庆彰 姚际恒 《诗经》学 乾嘉经学 《诗经世本古义》
  • 简介: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上常铸或刻有文字,这些文字通常称为'铜器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铜器铭文不但是研究汉字发展的珍贵资料,而且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史的重要材料。众所周知,研究商周史,如从古文献角度看,材料较为贫乏混乱,主要是借助于《尚书》、《诗经》等书,《史记》中的《殷本纪》、《周本

  • 标签: 先秦史 铜器铭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 汉字发展 殷本纪 文化宝库
  • 简介:本文考察汉人社会的“减肥瘾”的表征特点,呈现“减肥瘾”者可能遭受的身心健康损害。通过对比“减肥瘾”与厌食症的异同,剖析“减肥瘾”的成因及“减肥瘾”者的群体特征。最终在于说明中国的各种减肥现象依然源自古典的“自然”观,却终因个人与群体的内在心理与外在实践之“整合”,产生了地方人们认可或不认可的多种身体文化展示。

  • 标签: 减肥瘾 厌食症 “自然”观 文化展示
  • 简介:第一期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王震)史学遗产和史学研究(瞿林东)漫话各级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朱仲玉)把喀喇汗王朝写进中国通史(魏良强)中国古代史学史分期间题(陈其泰)王国维唐尺研究综论(吴泽)一一王国维在古器物和古史研究上成就总结之一宋官修国史考(葛兆光)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校补(吴怀祺)何干之的革命一生和史学思想(刘炼)方壮酞传略(岳华)评童书业著《春秋左传研究》(赵光贤)《泉州伊斯兰石刻》序(白寿彝)第二期严峻的历史和史学的虚实(李侃)从教学和研究看中国现代史科学体系的建立(王桧林)古代史官与典籍的形成及其作用(斯维至)传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周春元)读《史通》札记(瞿林

  • 标签: 总目 新史学思潮 白寿彝 司马迁 文学史研究 初考
  • 简介:执贽谒见既是古代干谒请托的主要方式,也是古人谒见之礼的重要体现。在干谒之风盛行的唐代,执贽与行卷不是同一概念,而是一对种属概念。执贽干谒的适用范围宽泛,其目的因主体身份的差异而不同。从儒家“士相见之礼”的传统层面理解,唐代文人执贽不仅是一种干谒手段,而且承载着儒家“礼”的文化精神,因此具有功利性和礼仪性的双重内涵。

  • 标签: 唐代文人 干谒 现象研究 主体身份 文化精神 属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