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析PICC置管后穿刺点局部发生皮下瘀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需要置入PICC导管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操作,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联合综合护理 ,包括选择合适的置管时机、正确的按压手法和时间、预防性的使用水胶体敷料、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发生皮下淤血积极采取干预措施等。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穿刺点局部皮下瘀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 PICC置管,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对策,可以降低PICC置管后穿刺点局部皮下瘀血发生率。
简介:目的了解2008--2009年南宁市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遗传进化特征,探讨NA基因潜在的抗原位点和活性位点(抑制剂耐药性位点)变异规律。方法提取2008--2009年20株H1N1流感病毒RNA,采用RT—PCR扩增病毒NA基因后进行序列测定,通过CTLPred软件预测NA基因上潜在的抗原位点,并对NA分子进化和其重要功能位点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将20株H1N1流感病毒毒株与北半球疫苗推荐株A/Solomon/3/2006和A/Bris—bane/59/2007构建进化树,NA进化树共分成3个类群,10株2008年H1N1流感病毒毒株聚集成分支Ⅱ,10株2009年毒株与疫苗株A/Brisbane/59/2007聚集成分支I,A/Solomon/3/2006则独立形成1个分支(Ⅲ)。2008年毒株抗原位点替换频率较高,相对于A/Solomon/3/2006氨基酸替换分布在不同的3个区域的3个位点,分别是N64H、Y100H、L367I;2009年度的毒株抗原决定簇位点相对保守。在已知NA的酶活性位点中,2009年所有毒株均在275位点发生了H〉Y的突变,而这种变异在2008年的毒株中未有出现。结论A/Solomon/3/2006落后于2008年毒株,A/Brisbane/59/2007对应的疫苗在2009年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大量H275Y耐药株的出现提示在流感病毒监测中应密切关注其耐药位点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