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SD大鼠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不同时间点神经损伤处及其邻近神经的病理学变化。方法SPF级健康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爆炸海水浸泡组、爆炸无海水浸泡组和锐性切断处理组,HE染色观察损伤神经在6小时内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单纯爆炸无海水浸泡组相比,海水浸泡后神经纤维损伤情况相似,炎性细胞浸润较严重,但神经外膜及束膜水肿较未浸泡组稍轻;所有组别都表现出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束膜及外膜水肿逐渐加重,出现炎性细胞聚集,受损的神经纤维未有明显的变性坏死。结论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所出现的病理学变化可能与在渗透压较高的海水内浸泡延缓了组织水肿的进展,而海水中病原微生物则致使创口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有关。
简介:经典神经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内的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终极细胞,其已丧失增殖能力,若失去神经元细胞只有通过胶质细胞来填充.因而,CNS损伤后CNS神经元难以再生的客观事实长久以来一直是令神经科学工作者困惑的问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发病存在上升趋势.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元难以再生,神经元丢失所遗留的神经网络环路缺失是神经功能损伤和脑中风后遗症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减少脑中风后遗症和脑脊髓外伤等所致的残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神经元再生,修复缺失的神经网络环路.而神经干细胞的发现使人们对脑中风后遗症的彻底治愈燃起了新的希望.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肝大部切除(PH)后再生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SCs)的动态变化及肝MMP-2、MMP-9的活性变化,探讨肝星状细胞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按Higgins等方法制备肝大部切除动物模型,于术后恢复不同时程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HSCs的动态变化,明胶酶谱电泳法检测肝中MMP-2、MMP-9的变化。结果(1)正常肝小叶内HSCs呈网架状分布,PH后Desmin阳性HSCs的数量递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HSCs的数量也呈递减趋势。(2)PH后再生过程中,肝脏MMP-2、MMP-9的表达逐渐增多。结论肝再生过程中HSCs的增殖反应较慢且维持的时间短,这不同于肝纤维化等肝病过程中HSCs维持较长时间的激活状态。肝再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参与了肝再生过程。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结合及氧疗法联合治疗脑外伤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将115例脑外伤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西药治疗组、常规西药及川芎嗪联合治疗组、常规西药结合川芎嗪辅助氧疗法治疗组。常规西药治疗组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常规西药及川芎嗪联合治疗组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的基础上,应用川芎嗪针1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0d,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五个疗程后停用;常规西药结合川芎嗪辅助氧疗法治疗组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及川芎嗪的基础上,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每日一次,每次30min,十次为一疗程,间断治疗三个疗程。结果常规西药结合川芎嗪辅助氧疗法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及常规西药及川芎嗪联合治疗对外伤性癫痫有较好的疗效,这与氧疗法及川芎嗪对受损脑组织功能恢复、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及降低氧自由基的堆积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常规西药结合川芎嗪辅助氧疗法治疗对外伤性癫痫疗效明显,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性简便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丁苯酞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和出院后1年内患者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都有所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都有所升高,但是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18.00%,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降低了出院后患者的病死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情况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情况及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SAS和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t=14.158,32.278;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缓解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心理状态,降低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氯雷他定联合氢化可的松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FN-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6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雷他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清IFN-γ指标水平的具体情况。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优于对照组(82.35%)(P<0.05);(2)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紫癜消退时间、关节疼痛改善时间、消化症状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L-4、IL-13、TNF-α等指标水平均较前降低,IFN-γ较前升高,观察组患儿降低、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9.41%)(P<0.05)。结论氯雷他定联合氢化可的松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清IFN-γ水平,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办出特色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其中包括中职与高职的相互衔接。为了对现阶段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改进思路进行探讨,我们在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至2012级医学专科护理、检验、药学系11个高职单招班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围绕中、高职课程衔接、教育资源衔接等热点问题。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课程体系衔接不够紧、课程内容有重复及文化基础课脱节等情况。基于此,我们提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实施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适度扩大对口招生,突破中高职生源衔接的瓶颈,加强中高职一体化的大专直通车的教学管理。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动物死后脑、周围神经干和骨骼肌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降解的变化规律。方法Kar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不同动物和不同组织内AchE的灰度值从死后0h至24h逐渐递增,即酶降解加重。三种组织内死后同一时间的AchE比较,总是大脑皮质灰度值最大,坐骨神经干内次之,腓肠肌内值最小。同种动物三种组织内的AchE灰度值在动物死后同一时间与不同时间的比较,P〈0.01;不同种动物同一组织内AChE在死后同一时间上的比较,P〉0.05。结论AchE在不同动物死后的脑、周围神经干和骨骼肌内的降解具有死后时间依从性;骨骼肌内AchE稳定性高,降解缓慢;不同种动物同一组织内AChE在同一时间上的降解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可作为法医学推断人死亡时间的检测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阿莫西林联合兰索拉唑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3例予以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54例予以阿莫西林+兰索拉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统计两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50/54),高于对照组73.58%(39/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3/54),对照组为11.32%(6/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85%(1/54),低于对照组15.09%(8/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阿莫西林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改善生活质量,且预后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