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历史学家有一把度量极严格的尺子,就是功利。功利是他审视评价一切人和事的终极准则。孰知人类社会除去经济兴衰、制度更替还有另一领域也在艰难地迈步,即人的心灵世界。历史学那双睿智而犀利的眼睛却不大关顾后者。正像今天,人们要看的是经济的潮涌携来多少财富,市场的开发开放获得多少利润,一张股票可以托起几座新兴的城市,如此等等,便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现实世界。我这里所说的"历史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指代,不过我把那种唯功利的眼光,应该改称做历史主义,或许更为确切。在历史主义看来,文学不具备获取功利的手段,或根本不存在功利的目的。且常站在他的反面说三道四,碍手碍脚,文学既非哲学、经济学,又非什么经世治国之道,修齐治平,无一致用,于社会发展可有可无,唯盼它莫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就是了。
简介: 成熟的作家都是从"观念"出发来构思作品的.当然,也可以从一个"母题"出发.后者在早期的故事当中极为常见,比如,寻宝母题,灾变母题,死亡母题,等等.这种手法一代一代沿袭下来,渐渐成为小说家们得心应手的武器.马尔克斯的"孤独",博尔赫斯的"迷宫";科塔萨尔的"流亡",余华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毕飞宇的"伤害",等等,都是这样. ……
简介:1998年12月2日,伦敦索斯比拍卖行公开拍卖一部由夏尔戴高乐撰写的《剑刃》,1932年巴黎贝尔杰·勒佛洛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普通的政治历史书,出版年代也不久远,只是因为上面有戴高乐中校的亲笔献词,献给当时的贝当元帅,而使这部书不同一般。法国近代史上的两位风云人物,在军事上相互敬重,由于政治原因又相互憎恨,还被他们各自代表的权力机关的司法部门相互判处死刑,然而在这部书的扉页上表示了彼此的钦慕,这也是一桩历史奇缘。贝当与戴高乐第一次相遇是在1912年10月那时戴高乐22岁,刚从圣西尔军校毕业,陆军少尉,选择了由56岁的贝当上校指挥的第33步兵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起,贝当晋升为将军,参加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