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体化延续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不良事件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并对比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血压值情况对比数据。结果:研究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和血压值变化情况均优于参考组,同时,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考组。且经数据软件分析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安全质量管理在药剂科西药管理中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在2018.09—2019.09在药剂西药管理中采取普通管理模式,在2019.09—2020.09年间在药剂西药管理中采取安全质量管理。对比两年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比两年间药剂科西药管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表明,实施安全质量管理比起普通管理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剂科西药管理中,通过安全质量管理可取得明显更佳的效果,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大型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不同应急医疗物资的需求紧急程度,避免出现物资紧缺或浪费的情况。 方法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应急医疗物资的需求进行分级研究。结果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评价因素集合,将125种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I至IV级),用SPSSAU软件里的层次分析法求各级权重,最终对评判结果进行需求分析。以口罩和体温枪为例,各收集调查问卷36份,快速计算出口罩的对应分级为I级(特需紧急级别),体温枪的对应级别为III级(较紧急级别)。结论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需求分级,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不同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和应急医疗资源预案的制订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门诊心血管护理对冠心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病例选取自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观察对象为我院就诊7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甲组(常规护理)、乙组(门诊心血管护理),每组各有37例,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相较于甲组,乙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21.62%<5.40%),对比存在显著差异(X2=4.163,P<0.05);乙组护理后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甲组(P<0.05)。结论 将门诊心血管护理应用在冠心病患者中,可以很好的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清单式管理在降低内科住院患者口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为减少口服药不良事件发生,对我院2019年1-6月份使用口服药治疗的1265例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的18例口服药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口服药不良事件的责任主体和发生原因。对2019年7-12月份使用口服药治疗的1322例内科住院患者中,实施清单式管理措施。对使用清单式管理后口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与1-6月份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2019年7-12月份使用口服药治疗的1322例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口服药不良事件6例,发生率为0.45%;2019年1-6月份使用口服药治疗的1265例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口服药不良事件18例,发生率为1.42%。两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医护人员的求助效能感与社会救助意愿,为提升医护人员心理资源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防治方针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河南省医护人员进行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2 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 9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0.82%。采用《疫情下的求助效能感与社会救助意愿问卷》调查医护人员求助效能感和助人意愿。用频数和率(%)分析医护人员求助效能感和社会救助意愿总体情况,不同人口学变量间差异用χ2检验。结果1 940名医护人员中,有18.81%(365/1 940)医护人员不知晓该如何获得合适的心理援助。与低年龄组比较,高年龄组医护人员具备网络信息查询能力、知识资源的占有能力、谣言和实情的辨别力和获取合适的医学帮助交通感的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具备积极配合政府行动的意愿、维持社会稳定的意愿、义务工作从事意愿的比例分别为99.43%(1 929/1 940)、98.81%(1 917/1 940)、97.11%(1 884/1 940)。结论医护人员求助效能感和社会救助意愿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心理、社会和人文关怀等资源的支持。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目前备受瞩目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但ICI也可诱发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以内分泌系统irAE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40%,对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建议从进一步加强irAE发生机制研究、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以及多学科诊疗团队建设、对接受ICI治疗的肿瘤患者进行全流程管理等方面提高内分泌系统irAE的诊治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忻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行PCI的4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按照3∶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n=318)与验证组(n=106)。建模组通过二项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2年后,建模组318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脱落,最终纳入286例患者,其中81例(28.32%)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病变血管为左主干支、病变血管支数多、病变分型为C型、左室射血分数<50%、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植入支架数量≥2支、急诊手术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验证组106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脱落,最终纳入98例患者,其中27例(27.55%)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30,敏感度为83.97%,特异度为85.28%;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值为5.496(P=0.593)。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有助于筛选高风险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云南省大姚县2例疑似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的死亡原因。方法对2020年6月15 - 20日大姚县2例疑似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尸体解剖,并采集血液及组织样本等进行常见毒物毒品定性分析。结果2例病例所在地区均为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历史重病区村,且死亡时间均发生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发病季节。2例病例间无血缘关系,死前均无明显异常症状,无特殊饮食,无农药和其他有毒化学药品接触史,常见毒物毒品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尸体解剖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病例1死于冠心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致急性心功能障碍,病例2死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结论2例病例均通过尸体解剖排除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并确定了死亡原因。提示在发生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时应尽快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积极通过开展尸体解剖,从病理学角度明确致死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阻塞型呼吸暂停(OSA)事件持续时间的整夜变化趋势,探讨机体对周期性呼吸紊乱的病理生理后果的适应能力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睡眠中心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打鼾患者89例,其中男61例,女28例,年龄23~74(44.5±12.7)岁,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非OSAHS组(10例)、轻度OSAHS组(15例)、中度OSAHS组(29例)和重度OSAHS组(35例)。将整夜总记录时间平均分为4段,比较各组平均呼吸暂停持续时间(MAD)和最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LAD)随睡眠时段变化的趋势,并与人口学指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和睡眠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此外绘制呼吸暂停次数-时间变化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结果重度OSAHS患者MAD为26.1(20.9,31.4)s,LAD为56.5(46.5,82.0)s,均显著高于非OSAHS、轻度OSAHS和中度OSAHS患者(P<0.001),且重度OSAHS患者第3时段和第4时段MAD[分别为(28.4±9.0)和(27.3±9.8)s]显著高于第1时段[(22.3±9.9)s,P=0.046],第3时段LAD[56.5(38.5,71.0)s]显著高于第1时段[41.0(28.0,53.0)s,P=0.018]。所有受试者第3时段和第4时段的MAD和LAD均显著高于第1时段[MAD分别为20.3(10.3,29.2)、18.5(11.3,24.2)和12.9(0.0,21.8)s,P<0.001;LAD分别为28.0(10.3,50.5)、28.0(12.0,44.5)和14.5(0.0,32.3)s,P<0.001]。所有受试者不同睡眠时段的最低SpO2(LSpO2)、平均SpO2(MSpO2)、SpO2<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T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与阻塞型呼吸暂停指数(OAI)呈正相关(OR=1.660,P=0.025),其余各项指标与MAD、LAD均不相关(P>0.05)。在睡眠起始(第1~31个OSA事件)平均每次呼吸暂停MAD增加0.22 s,此后平均每次呼吸暂停增加0.04 s,增加的速度减慢5.5倍。结论OSAHS患者MAD、LAD随睡眠时段的推移出现逐渐延长的趋势,且重度OSAHS患者延长趋势最明显,而SpO2的动态变化趋势不明显。OSAHS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对反复低氧发作的适应机制,且这种适应有阶段性,睡眠起始MAD快速增加,此后增加的速度明显减慢。重度OSAHS患者表现出最完全的变化形式,提示其病理生理改变最严重。
简介:摘要目的在Go/Nogo实验范式下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评估重复性亚脑震荡拳击运动员的反应抑制功能。方法选择29例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拳击运动员纳入亚脑震荡组,28例来自武汉晴川学院的大学生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64导联电极弹性帽记录头皮脑电数据的同时完成可视化的Go/Nogo实验范式。E-prime2.0软件记录行为学数据。提取脑电数据中ERP成分,对两组ERP中P3成分的振幅、潜伏期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Nogo-N2成分和行为学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Go刺激下亚脑震荡组P3平均振幅低于健康对照组[(6.327±0.497) μV比(8.007±0.505) μV,F=5.622,P<0.05],Nogo刺激下亚脑震荡组P3平均振幅低于健康对照组[(6.741±0.559) μV比(9.962±0.569) μV,F=16.297,P<0.01];在Nogo刺激下亚脑震荡组N2潜伏期时间长于健康对照组[(275.714±50.943) ms比(252.571±33.201) ms,t=-2.014,P<0.05]。行为学表现中,Go刺激下亚脑震荡组正确率低于健康对照组[(97.3±1.9)%比(98.3±1.1)%,t=-2.476,P<0.05];Nogo刺激下亚脑震荡组正确率低于健康对照组[(90.0± 6.6)%比(92.8± 3.3)%,t=-2.036,P<0.05]。结论重复性亚脑震荡拳击运动员可能存在与冲突检测和反应抑制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