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6日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临床表现为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右侧肢体抽搐起病,后表现为惊厥持续状态,左侧肢体偏瘫,好转后反复癫痫发作。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钙化灶。发作期视频脑电图检查提示右侧枕区低中幅连续性棘波、棘慢波节律。患儿好转后复查视频脑电图,间歇期:双侧半球各导联可见大量弥漫性中高幅1.5~3.0 Hz慢波活动,左侧半球明显多于右侧;发作期:监测期未见癫痫。结论在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患儿中,脑电图及特征性神经影像学异常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16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保守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07%,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3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0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探讨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劲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而为临床应用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被确诊神经根型劲椎病的94位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接受电针配合牵引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连续治疗半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应用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8%,而对照组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5.1%,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采用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劲椎病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继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方法、优点及临床诊疗体会。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间,在我科就诊的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就医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与对照组(行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各20例,主要观察与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鼻粘膜完整性、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鼻粘膜完整性、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应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手术视野清,操作简便,矫正后的鼻中隔符合正常解剖结构和正常生理功能,对患者创伤轻,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中隔矫正结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接受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实验组接受鼻中隔矫正结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呼吸困难分度以及鼻部生理功能的平均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实验组患者呼吸困难指数偏低,鼻部生理功能的平均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鼻中隔矫正结合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鼻中隔偏曲,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黏膜缝合法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需行鼻中隔偏曲手术患者65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33例患者采用缝合法缝合鼻中隔双侧黏膜代替鼻腔填塞,对照组32例患者术中采用传统填塞,术后对两组患者鼻痛、头痛、咽干、耳闷胀感及鼻腔渗血、鼻腔黏膜水肿、鼻中隔黏膜恢复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鼻痛、头痛、咽干、耳闷胀感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术后2d鼻腔渗血、4d鼻腔黏膜水肿及术后7d鼻中隔黏膜恢复,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采用黏膜缝合法代替传统鼻腔填塞,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痛苦,无明显并发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承德地区身高偏矮儿童IGF-1、IGFBP-3水平与体格发育指标的相关关系,为监测及改善儿童身高提供参考依据,减少矮身材的发生率。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儿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96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其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根据身高分为身高正常组、身高矮小组和身高偏矮组,分别测定三组儿童IGF-1、IGFBP-3水平,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身高矮小组和身高偏矮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及BMI均低于身高正常组;身高矮小组和身高偏矮组儿童的血清GH、IGF-1、IGFBP-3水平均低于身高正常组,但三组血清GH、IGF-1、IGFBP-3水平总体分布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三组儿童的血清IGF-1等级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儿童的IGF-1水平显示均与各自身高、体重、BMI呈正相关(P<0.05);GH与与各自身高、体重、BMI无显著相关性(P>0.05);儿童血清IGF-1水平与骨龄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638,P<0.01)。 结论:承德地区身高偏矮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落后与IGF-1水平关系不大。人的最终身高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