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菲利普·罗斯1997年出版《美国牧歌》,“美国亚当”和“美国田园主义”民族神话是贯穿小说文本内外重要纽带。通过聚焦一位犹太裔“美国亚当”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家庭悲剧,小说讲述了亚当“纯真”丧失和成熟,田园理想破灭与坚守,以及美国田园主义情怀对现实反思和改良意义。同时,小说以哀婉笔调,冷静地审视了美国“大熔炉”概念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同化及族裔性消弭倾向,并反思了60年代新左派主要立场和实现途径,这也为理解20世纪末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策略和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想提供了一种思路。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美国牧歌》 美国亚当 美国田园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新保守主义
  • 简介:《野草》是鲁迅长期处于“此在”压抑个体生命对存在本身孤绝领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存在者“在一世界一之中一存在”精神困顿和危机。绝望之际虚妄抗争,便是《野草》所揭示此在生命存在形式。这种形式表现为常人和他者同构无物之阵对个体存在强行吞噬、绝望和希望之为虚妄现身情态、虚无真相本真领悟和抗争性言说三个层面。

  • 标签: 《野草》 无物之阵 虚无 虚妄抗争 言说
  • 简介:本文旨在以文化不可译理论为依据,以导致文化不可译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中文原版本与英译本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对比研究,揭示英译本存在诸如姓名、习语、宗教与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缺失,并提出一些可采用翻译策略,希望为译者翻译活动提供一定借鉴,将文化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从而促进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交流。

  • 标签: 文化不可译性 对比研究 翻译缺失 翻译策略
  • 简介:《看得见风景房间》是一部借旅行叙事来表达成长主题小说。由于小说上下两部分分别聚焦于意大利旅行和英国本土生活,其叙事连贯性和主题统一性一直备受争议。这主要是由于对旅行叙事狭义界定和对旅行隐喻不完全理解造成。这种局限性导致以往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凝视活动在主人公露西身份建构历程中所起重要作用。作为延续旅行叙事和实现旅行隐喻一个关键手段,凝视活动在小说上下两部分贯穿始终。围绕凝视客体和凝视主体"意义"和"真实性"问题,小说描述了露西在凝视对象、凝视方式和凝视关系上转变,展现了她在凝视活动对他人身份进行识别和分化、对自我身份加以认识和定位成长过程。

  • 标签: 游客凝视 旅行叙事 旅行隐喻 身份建构
  • 简介:托妮·莫瑞森名著《所罗门之歌》飞翔主题以其深厚文化内涵吸引着评论界和读者浓厚兴趣。它反映了主人公奶娃在精神上成长道路,同时还让人联想起会飞黑人这一神话。从黑人神话角度解读飞翔意象,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意象对于新大陆美国黑人民族发展有着令人兴奋实用价值。基于全人类想飞共同愿望,飞翔意象又把《所罗门之歌》融入世界文化大背景中去,推动了对这本优秀作品跨文化解读,提高了它文学和文化价值。借助庄子哲学思想,我们还能够回答奶娃到底能飞多高这个似乎无解问题。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神话 民族 意象
  • 简介:才女张爱玲一生都是漂泊不定流浪者,在不断放逐找寻自我。本文以张爱玲自译英文短篇小说StaleMates—AShortStorySetintheTimeWhenLoveCametoChina个案分析,探讨其在异质文化语境如何借助自译这种对话方式,寻求自我同一性,建构文化身份认同历程。

  • 标签: 文化身份 自译 回归
  • 简介:<正>克雷洛夫一生写了二百零五篇寓言。他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反映了作家丰富生活知识和深刻民主思想。他站在现实主义立场上,在作品里揭露了社会黑暗,人生坎坷,诉说了普通人疾苦,也嘲讽了专制统治者凶残。由于他寓言风格独创性和描绘生活真实性,又富有鲜明民族特色,达到寓言创作新高峰,所以别林斯基评论说:“克雷洛夫创造了俄罗斯寓言。”

  • 标签: 克雷洛夫 寓言作家 现实主义 民族特色 民主思想 作品
  • 简介:在温特森文学创作,“故事”是一个关键词,独特故事观也是其解构主义文学思想核心。温特森认为故事核心价值是文学性真实,故事重述是对概念化生活和传统真实观挑战,是讲述者赋予世界秩序并重构世界方式;故事的话语范型是私语性讲述,用小话语突破宏大叙事,体现个人对于话语介入和构建;故事功能是延异性转变,由于故事具有重构、传递经验和隐喻功能,讲述故事可以探索可变多元主体;故事表现形式是否定性表达,由于受到“否定神学”影响,温特森在作品启动多种“防御机制”来反对确定性,用排除和否定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西方文学“故事转向”背景下,研究温特森故事观对研究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温特森 解构主义 故事观 个人话语
  • 简介: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乍看上去似乎保留了格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基本故事情节,但实际上无论它故事情节还是思想内容都与格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相去甚远。《白雪公主后传》充满了对传统童话故事调侃和反叛,是后现代文学作品典型代表,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这类文学作品普遍存在道德嬗变问题。

  • 标签: 《白雪公主后传》 后现代主义 调侃和反叛 道德嬗变
  • 简介:我们为何惯于诉诸民族标签与地理坐标(如“爱尔兰最佳当代诗人之一”“一位美国五十年代诗人”“1927年生于西班牙卡迪斯”等)来讨论诗人之作品?面对以地缘政治分析来把握当代诗歌潮流,本文以此为基础,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作为艺术形式存在诗歌与民族想象之间难以调和、甚至是相互对立关系。作者讨论围绕75位以英语为母语诗人对民族归属等问题所做出回应展开。文中涉及访谈均为本文作者及其同事以《解读伟大创作——以诗为例》为题,于2013—2015年间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资助下共同采集完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以当代主体对民族身份认同这一历史使命问题为着眼点,将访谈部分选段作了情境化处理,从而使整篇论文上升到前沿社会学研究所关注层面(布鲁贝克、卡萨诺瓦和马莱舍维奇等学者均聚焦过这一问题)。正是诗歌语言本身找寻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枚试金石,继而引发了作者“更从何处觅诗源?”探问。

  • 标签: 诗歌 归属感 召唤 特质
  • 简介:圣愚现象是一种特殊宗教文化现象,它自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2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复兴,圣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文化意蕴:圣愚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圣愚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圣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作者对圣愚形象持双重态度。圣愚现象丰富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人物体系,拓展了作品情节内容。但其新文化意蕴也表明,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信仰沾染了一定程度自由主义色彩。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圣愚现象 文化意蕴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论文集。该书所收录论文,在比较文化语境,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敬畏自然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流传与影响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敬畏自然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自然之子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
  • 简介:<正>元曲大家马致远早年积极用世,晚年历经宦海,大志消磨殆尽,对人世荣辱失去了热情,牢骚愤激之音,遂被恬澹隐逸情怀所代替。【南吕】[四块玉]《恬退》小令四首,

  • 标签: 四块玉 马致远 文化内蕴 买鱼沽酒 用世 归去来辞
  • 简介:我在后院待了不到两分钟,罗杰·特尔福秃头就从分隔我们两家栅栏上伸了过来。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只要是在我们这个街区发生事情,那就逃脱不了特尔福和他妻子艾琳法眼。如果只把他们说成是那种普通多管闲事邻居,那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他们是此类邻居中典范、标杆、楷模,将偷偷摸摸、蹑手蹑脚、疑神疑鬼、探头探脑、涎皮赖脸、粗鲁无礼发挥到了极致。

  • 标签: 生活 不公平 邻居 妻子
  • 简介: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

  • 标签: 别情》 中国 元代 王实甫 诗歌
  • 简介:祢衡作为古代文人代表,显示出古代知识分子清高不屈的人生理想。本文通过分析《狂敲史》创作背景、情节设置、角色设置和写作技巧,进而得出作品在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对比涤荡着同情与希冀,并体会作家蕴含在作品对世清人生哀叹与悲鸣。

  • 标签: 祢衡 《狂鼓史》 形象分析
  • 简介:吕本与陈与义,都是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词数量不多而质量颇高,其绝大部分词作,都是宋词精华。还有一些所谓“精绝”之作,至今广为传诵。对于并世同一流派诗人词,做个比较研究,彰显其艺术个性,或能较准确地评定他们在词史上地位。

  • 标签: 吕本中 陈与义 江西诗派 中国诗史 艺术个性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