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的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出本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进一步为临床防治MODSE奠定基础。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昆明市中医医院274例MODS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发因素中以肺部感染占首位(35.77%);总衰器官、首衰器官发生频率亦以肺居于首位(74.09%、38.32%);胃肠道在总衰器官发生频率中居第二位(73.72%);外周循环功能不全或以休克诱发MODSE患者的病死率、0R值、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累积衰竭器官的数目与死亡危险度呈正相关;MODSE衰竭期死亡率明显高于衰竭早期。结论老年人肺部感染为MODSE主要诱发因素,此与文献报道相一致。临床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积极加强雾化及排痰护理,配合使用清热化痰的中药汤药或制剂,“菌、毒、炎”并治,对切断MODSE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MODSE病程中胃肠功能不全普遍存在,故临床注重调整胃肠功能应是干预救治MODSE的关键环节;外周循环功能不全是导致MODSE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纠正外周循环功能不全对阻止MODSE的进行性恶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多器官功能衰竭 感染 临床分析 防治措施
  • 简介:慢性胰腺炎(CP)能导致胰腺实质及胰管结构的破坏和内、外分泌功能的不可逆损害[1],常合并胰管结石及胰管狭窄,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脂肪泻、血糖升高等。对胰管结石的治疗以清除主胰管内结石,解除梗阻,通畅胰液引流为原则。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内镜下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干预及体外震波碎石(extracorporealshockwavelithotripsy,ESWL)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采用ERCP结合ESWL治疗10例胰管结石,现分析如下。

  • 标签: 胰管结石 慢性胰腺炎 ESWL ERCP 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类型与焦虑障碍的关系。方法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析32例脑卒中后伴发焦虑障碍的临床特点。结果焦虑障碍的发生与卒中部位有关,基底节区、额叶占78%,其它部位占22%。结论大脑边缘系统、额叶发生脑卒中的患者较容易发生焦虑,中老年患者有较高的发病率。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伴随焦虑障碍的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焦虑障碍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对评价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价值。方法对24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单纯血压升高118例为原发性高血压组,伴靶器官损害128例为伴靶器官损害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伴靶器官损害组24h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靶器官损害数目累及3个器官组与累及1个器官组相比,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和血压负荷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血压负荷越高,靶器官损害数目越多。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 心脏病 肾脏病 脑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体内乳酸(LACT)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的住院产妇8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病情分为轻度妊高征组和重度妊高征组,选取同期住院年龄和孕周有可比性的正常待产妇40例作为对照组,早晨空腹采血测定LACT、LDH及ALT、AST、CRE、UA含量。结果研究组LACT、LDH、ALT、AST、CRE和U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重度妊高征组上上述指标与轻度妊高征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T、LDH水平与妊高征的严重程度有关。结论乳酸水平可作为妊高征生化监测指标,尤其是与乳酸脱氢酶的联合检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妊高征 乳酸 乳酸脱氢酶 转氨酶 肌酐
  • 简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占急性胰腺炎的50%~70%。其中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bilesevereacutepancreatitis,BSAP)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死亡率高,提倡“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临床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难题。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内镜介入治疗已逐步应用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为评价经内镜治疗BSAP的疗效,将我院2006年至2009年经内镜治疗的14例和同期常规治疗的21例BSAP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 内镜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肠易激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胃肠激素表达特征,探讨患者焦虑抑郁和激素分泌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焦虑抑郁分为焦虑抑郁组(59例)和非焦虑抑郁组(91例)。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胆囊收缩素、胃动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以及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结肠动力指数。结果焦虑抑郁组患者生长抑素(S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焦虑抑郁组患者(P〈0.05);胃动素(MTL)和胆囊收缩素(CCK)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焦虑抑郁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组患者空腹状态下乙状结肠动力指数高于非焦虑抑郁组(P〈0.01)、餐后0.5h和1h乙状结肠动力指数低于非焦虑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肠易激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胆囊收缩素、胃动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异常会影响患者的胃结肠反射功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激素分泌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焦虑抑郁 胃肠激素
  • 简介:家族性甲状腺癌(familialthyroidcarcinoma,FTC)约占甲状腺癌的5%~15%,非髓样癌约占FTC的5%,髓样癌约占FTC的25%[1].目前针对FTC术式选择尚不统一,手术切除不彻底往往导致二次手术加重患者负担.现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经同一术者收治的FTC12个家系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行总结,就治疗方法进一步探讨.关键词:甲状腺癌;家族性

  • 标签: 甲状腺癌 家族性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闭塞 神经症状 动脉硬化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MYBPC3基因突变类型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临床表型及不良预后的关联。方法使用panel二代测序,检测529例HCM患者和307例健康对照的8个肌小节HCM致病基因。根据携带MYBPC3突变情况,将MYBPC3突变阳性患者分为3组:仅携带1个MYBPC3错义突变(错义组)、仅携带1个MYBPC3无义或剪切位点突变(截短组)或携带至少1个MYBPC3突变的多突变患者(多突变组)。比较3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总计在93例(17.6%)患者中检测到64种MYBPC3致病突变。与未检出MYBPC3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MYBPC3突变患者的家族史阳性的比例更高,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比例更高。在携带MYBPC3突变患者中,多突变组最年轻,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在4.7±3.2年随访期间内,MYBPC3突变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未检出MYBPC3突变患者(校正HR2.00,95%CI1.06-3.79,P=0.033),心血管死亡风险存在增加趋势(校正HR1.80,95%CI0.91-3.55,P=0.091)。在MYBPC3突变阳性患者中,多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校正后HR30.4,95%CI3.01-301.12,P=0.004)和全因死亡(校正后HR25.2,95%CI4.07-156.00,P=0.001)均显著升高,而截短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则未见显著增加。尤其是携带MYBPC3复合突变的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6(75%)例发生心血管死亡。结论MYBPC3截短突变与HCM不良预后不存在相关性。携带多个突变的MYBPC3突变携带者,尤其是MYBPC3复合突变患者不良预后风险显著增。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MYBPC3 基因型-表型 截短突变
  • 简介: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trans—sphenoidalpituitaryadenomectomies,TSPA)是目前垂体腺瘤切除的主要术式,尽管死亡率不到1%,但术中血管损伤、术后脑脊液鼻漏并发的脑膜炎和张力性气颅仍威胁患者的生命。笔者回顾性总结2004年7月至2009年12月397例垂体腺瘤经蝶窦手术患者,分析TSPA后脑脊液鼻漏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脊液鼻漏 垂体腺瘤 经蝶窦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模式和生存情况,分析影响TNBC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外科治疗的37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根据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61例,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317例,non-TNBC),比较2组在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生存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与non-TNBC组患者相比,TNBC组在初诊年龄〈35岁、乳腺癌家族史、肿瘤最大径〉5cm、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阳性、肿瘤临床分期为Ⅲ期、组织学分级为Ⅲ级、Ki67及P53阳性过表达等方面异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发病月经状态、病理类型和手术方式等方面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BC组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均高于non—TNBC组。TNBC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均明显低于non-TNBC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TNBC组5年DFS的因素为:初诊年龄、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P53阳性过表达:而影响TNBC组5年0S的单因素为: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影响TNBC组5年DFS的独立因素为:初诊年龄、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影响TNBC组5年OS的独立因素为: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结论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发病年龄较年轻、有乳腺癌家族聚集现象、肿瘤最大径较大、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阳性多、肿瘤临床分期偏晚、组织学分级较高,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5年DFS和5年OS均较低;此外,患者的初诊年龄、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P53阳性过表达对判断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合并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2例膜周部VSD合并膜部瘤形成患者,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4±10.7岁(3—45岁)。采用国产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1.6%(11/12),其中包括漏斗状膜部瘤5例,菜花状膜部瘤3例,囊袋状膜部瘤3例。1例囊袋状膜部瘤患者因封堵后仍有直径3mm的中量残余分流,放弃封堵。11例患者中7例术后即刻达到完全封堵;4例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3例,另1例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总完全封堵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新出现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博心律,2天后恢复正常,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平均随访10.2±5.2个月(3~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合并膜部瘤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心脏导管插管术
  • 简介: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occultbreastcancer,O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了解患者生存状态并探讨其最佳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OBC的临床资料,并将同期320例非OBC作为对照组探讨其预后情况。结果72例均以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MRI乳腺内可疑病灶检出率为71.4%,高于钼靶X线摄影的53.5%,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6,P=0.001)。腋下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多为中-低分化,表现为淋巴结弥漫浸润的成片的大Apocrine样细胞;免疫组化CK7、CK20和TTF-1的阳性率分别为96.7%、6.7%和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10);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46.7%和36.7%,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5,P=0.033)。临床分期、术式、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OBC以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MRI联合免疫组化更有利于OB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OBC的ER、PR阳性率低,改良根治术联合辅助治疗可能是更好的治疗选择。

  • 标签: 乳腺肿瘤 隐匿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盆底康复疗法对中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遗尿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状况。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压力性尿失禁中年女性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研究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主动式训练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盆底康复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盆底肌力改善情况;于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6周对两组患者行B超或导尿测定膀胱残余尿量,进行ICIQF-SF量表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漏尿次数及漏尿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研究组为85.11%;对照组患者盆底肌治疗总有效率为62.75%,研究组为80.8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盆底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周、治疗6周后的漏尿次数、漏尿量、膀胱残余尿量及ICIQF-SF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ICIQF-SF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盆底康复疗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盆底肌力,有效改善患者遗尿、漏尿等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中年女性 盆底康复疗法 盆底肌力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总结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术同时行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中央区阳性淋巴结个数的增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及多区转移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102例侧颈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Ⅱ区阳性55例(53.92%),Ⅲ区阳性62例(60.78%),Ⅳ区阳性76例(74.51%),Ⅴ区阳性17例(16.67%).在侧颈转移过程中,Ⅳ区为最易受侵犯的区域,其次为Ⅲ区,再次为Ⅱ区,最后为Ⅴ区.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首次治疗中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特别是阳性淋巴结较多(>3)患者应同时行患侧Ⅱ~Ⅴ区淋巴结清扫.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颈部清扫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4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91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免疫分型以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3~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91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2∶1,中位年龄57(17~79)岁。AnnArbor分期Ⅰ~Ⅱ期49例(53.8%),Ⅲ~Ⅳ期42例(46.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者75例(82.4%),升高者16例(17.6%);国际预后指数(IPI)低/低中危患者73例(80.2%),中/中高危患者18例(19.8%);生发中心B细胞(GCB)患者22例(34.9%),非GCB(nonGCB)患者41例(65.1%);采用CHO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甲泼尼龙)方案治疗的55例(60.4%),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学治疗(化疗)36例(39.6%),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5.5%、9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AnnArbor临床分期、LDH水平、免疫分型以及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均P〈0.05)。结论:IPI、AnnArbor分期、血清LDH水平、免疫分型以及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对PGI-DLBCL患者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分析
  • 简介:麦默通(mammotome)乳腺微创旋切系统是一种对乳腺微小病变切除,并能取得足量乳腺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的微创技术。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对65例考虑为良性乳腺肿瘤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旨在探讨B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乳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及操作技巧。

  • 标签: 麦默通 乳腺良性肿瘤 微创旋切 超声引导
  • 简介:对触诊阴性的乳腺小肿块的定性诊断和切除是乳腺外科的新难题。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手术设备能进行乳腺良性肿瘤的微创切除,同时能获得足够的乳腺组织学标本,为乳腺癌早诊断提供了更好的方法。重庆市长寿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于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应用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完成161例触诊阴性乳腺肿块切除,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超声引导 真空辅助旋切系统 触诊阴性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