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验证HPLC法测定鱼腥草中的槲皮素含量,确定槲皮素在鱼腥草中分布及鱼腥草日常不同使用方式的槲皮素含量区别;方法:色谱条件为:采用ShisheDo spolar C18(250 mm×4.6 mm;3μm)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溶液(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70 nm;柱温为30℃;流速为1 ml/min; 结果:槲皮素在4.96~49.57ug/m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38%(RSD=0.88%)。结论:本检测方法简单,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且槲皮素在鱼腥草中集中于叶中;鱼腥草日常不同使用方式槲皮素含量较为稳定,可用于鱼腥草的质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医院中药合理使用中应用中药药剂师管理方法并且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观察时间段设置为2019年4月--2021年4月,选择观察患者为我院中药治疗200例,选择分组方法为随机分成一组与二组,选择管理方法分别是中药药剂师管理和常规管理,对比两组管理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药学服务满意度比较,一组是87.36±7.28(分),二组是73.19±6.27(分)(t=5.276,p=0.013),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不良反应率、不合理用药率比较,一组是2.00%、3.00%,二组是13.00%、21.00%,(x2=9.678,p=0.024),结果有差异。结论:医院中药合理使用中采用中药药剂师管理模式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时应用药学干预对用药合理性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来自于2021年12年至2022年9月期间在本院诊断并行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共计80例,按照所有患者入院的先后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常规用药指导和药学干预指导,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用药不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包括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在内的临床指标均少于对照组,综合不合理用药率也低于对照组。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应用药学干预的干预效果和干预质量均有良好作用,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费用压力,并大幅减少发生用药不合理的情况,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药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吸入剂使用及自我管理情况进行干预的影响。方法:COPD患者共82例,均在2022年01月—2023年06月期间入院行吸入剂治疗。按照掷骰子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执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执行药学服务干预。比较两组的自我管理情况、吸入技术掌握情况、患者满意率、生活质量评分、情绪控制评分。结果:相较于对比组而言,观察组的自我管理情况、吸入技术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率均更高(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患者情绪控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情绪控制评分评分较低(P<0.05)。结论:执行药师干预,可以使COPD患者的吸入技术掌握情况得到提升,同时,还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取本院1年内(2023.01-2023.12)内500例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40%,其中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发生率最高,分别占比3.00%、2.00%;影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中选药不合理、联用不合理为主要原因,分别占比37.84%、24.32%。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各种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疗,临床应加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提高用药安全性、规范性,以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取本院1年内(2023.01-2023.12)内500例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40%,其中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发生率最高,分别占比3.00%、2.00%;影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中选药不合理、联用不合理为主要原因,分别占比37.84%、24.32%。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各种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疗,临床应加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提高用药安全性、规范性,以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病科护理中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以优化药物使用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进行分组,并观察记录不同剂量下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程度。结果:高剂量组(>0.1μg/kg/min)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0.1μg/kg/min),且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也更高(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在心病科护理中是有效的血管活性药物,但其使用剂量需严格控制。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尽量使用低剂量方案。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物静脉给药不合理医嘱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版)》、NCCN临床实践指南、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等,分析我院2017年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比较干预前后抗肿瘤药物使用不合理发生率及其类型。结果:共审核医嘱6018份(干预前3160份,干预后2858份),不合理用药医嘱372份,干预前277份(74.46%),干预后95份(25.54%)。经干预后我院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较前明显下降(干预前不合理率为8.77%,干预后为3.32%,P<0.01)。不合理医嘱类型主要有:需避光药物未进行避光处理(20.70%);给药顺序不正确(29.30%);溶媒选择不适宜(28.23%);未按要求预处理(21.77%)等,干预前其发生率分别为1.93%、2.75%、2.44%、1.65%;干预后分别为0.56%、0.77%、0.98%、1.01%,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医嘱审核、反馈、干预后,可显著降低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的数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