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60年上海戏剧工作在三面紅旗的光辉照耀下,在百花齐放、百家爭鳴和推陈出新的方針指导下,創作与演出呈現一片繁荣景象。学术探討和戏剧評論也較之往年有了更为活跃的开展。据不完全的統計,1960年全年发表在上海各报刊的戏剧評論、研究等文章約共820余篇。文章內容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戏剧評論約有500余篇,对一年来各剧种新上演的剧目,大都作了評論。对某些比較优秀的剧目,象話剧《枯木逢春》、《英雄小八路》、《悲壮的頌歌》、《钢人铁马》,沪剧《鸿毛飞上天》,京剧《晴空迅雷》、《唐賽儿》,越剧《金山战鼓》,評彈《青春之歌》,舞剧《小刀会》,滑稽剧《满园春色》,甬剧《高尚的人》等都有数篇到十数篇評
简介:运用优秀影片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国家称之为“优秀影视片进校园工程”.我们且称之为“校园电影工作”。这项工作在全党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显现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2004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而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广发影字[2004]739号文件,以下简称《通知》1以后,全国各地校园电影工作开展有序.形势喜人。然而.有些地方有些领导(主要是教育部门的部分局长和校长们)由于未能准确理解文件精神.使校园电影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发展很不平衡.实在令人遗憾。本文试图重新解读国家六部局739文件.以帮助这些领导走出校园电影工作的几个“误区”.尽快建立持久长效的运作机制.使这项工作全面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
简介:绘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如语言、动作一样.人们通过绘画进行叙事、传达感情和表明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表现性“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油画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培养了逾百位学员。
简介:艺术家李伟、于兴泽、敖国兴、权弘毅、王海东、张月、王略均是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七位70后艺术家。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他们,却在学业结束之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上海作为人生的扎根立身之地。他们全部供职于上海的各大高校,于兴泽就职于同济大学;李伟、张月、王略工作于上海理工大学;敖国兴在上海美术学院;王海东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职;权弘毅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带给每个人两种截然不同却互为补充的生命体验——教书育人时的低调、谦和与真诚以及个人创作时的自我、独立和激情。他们在其中自由的转换,尽情地享受,不断的超越;他们将属于北方的性情带到了南方;他们将属于鲁艺的传统带到了沪上.在交融、碰撞与转化中,始终傈有在场的积极,完成了自我的确立,形成了独立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