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根治性放疗治疗老年食管癌的临床效果体会。方法:本次研究从2019年4月开始,至2021年12月为止,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的方式选择上述时间段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96人作为入组成员,将其分为了两个组别,分别为手术后放疗治疗的对照组共48例,以及通过根治性放疗方式的观察组共4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所获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患有老年食管癌的患者,相较于使用术后放疗治疗的手段,根治性放疗这一方法能够让患者获得更加接近理想状态的治疗效果,应该将这种方法投入到临床实际使用中并进行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课题主要针对乳腺癌放疗病人在病症医治操作的过程当中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对其情绪的变化以及放疗反应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21.1至2021.10期间,进入我院进行乳腺癌放疗的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并且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总结心理护理模式对病人产生的影响。结果:首先,针对两组患者在医治前后的焦虑抑郁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重点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操作的乳腺癌放疗患者产生的影响,但是在医治之前两者患者的焦虑抑郁频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之后,研究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进行分析,常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是2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是10.4%。结论:为乳腺癌放疗病人开展临床医治操作的过程当中,选择心理护理干预模式进行辅助护理,可以减少放疗的不良反应,并且缓解病人的消极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射线胸部照射对雄性成年小鼠精子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成年C57BL/6小鼠(6~8周龄)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X射线照射组(Radiation)和假照射组(Sham),每组12只。胸部照射面积为1.5 cm × 2 cm,剂量率3.04 Gy/min,8 Gy/d,连续照射3 d,总剂量24 Gy,于照射后第7天和第21天取材。剥离双侧睾丸,计算睾丸系数;HE染色法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并测量生精小管直径和生精上皮厚度;游离附睾尾中的精子用于统计精子数量;TUNEL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睾丸组织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变化,ELISA检测睾丸内干细胞因子(SC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水平。结果与假照射组相比,照射组小鼠的睾丸和附睾组织形态结构严重破坏,生精小管直径在照射后第21天,生精小管直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93,P < 0.05),生精上皮厚度在照射后第7天和第21天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24、12.77,P < 0.05),精子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30、2.98,P < 0.05);生精小管内TUNEL阳性细胞数在照射后第7天和第21天显著上调(t= -2.73、-3.74,P < 0.05);睾丸内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在照射后第7天和第21天也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96、-2.46,P < 0.05);睾丸内SCF和GDNF水平在照射后第7天无明显改变,在照射后第21天均显著上调(t = -10.46、-5.42,P < 0.05)。结论本研究条件下X射线胸部照射可损伤雄性成年小鼠精子发生障碍,其机制可能与生精细胞凋亡增加和支持细胞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一款能够实现医疗照射频次自动获取和统计的软件,并试用。方法在调研以往我国医疗照射频次调查内容并参考北京市电子病历共享上报系统的基础上,确定医疗照射人次采集的核心要素及放射诊断类别、设计采集流程并编写采集程序软件,与某综合医院的前置机系统对接试用。结果生成医疗照射人次采集字段表,成功实现对以上字段完成数据采集和统计,对某院2021年度数字X射线摄影(DR)诊断和CT诊断应用频次调查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平均用时约15 s,统计结果与放射科信息系统(RIS)源表人工统计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可实现医院医疗照射人次定期自动统计和上报,该软件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γ射线胸部照射小鼠早期肺组织免疫相关T淋巴细胞反应。方法将112只C57BL/6雄性小鼠[6~8周龄,(20±2)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4组(照射组和对照组各7组),每组8只。照射组小鼠进行单次20 Gy 60Co γ射线胸部照射,分别在照射后第3 、12小时和第1 、2 、3 、7 、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组织的白细胞、T淋巴细胞(CD3+)及其CD4+和CD8+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等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照射后的小鼠肺组织白细胞显著降低(t=3.446~7.781,均P<0.01);CD3+T细胞在照射后早期(第3小时至第2天)降低明显(t=4.413~15.430,均P<0.01);Treg (CD4+CD25+Foxp3+)显著升高(t=2.813~4.406,均P<0.05);CD4+在照射后早期(第3小时和第12小时)减少(t=5.019、4.912,均P<0.01),1 d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CD8+在照射后早期(第3小时和第12小时)无明显变化,第1天和第3天降低明显(t=6.736、4.738,均P<0.01),第7天后升高(t=7.537、3.903,均P<0.01);CD4+/CD8+比值在照射后12 h内降低(t=5.624、4.083,均P<0.01),第1天和第3天升高明显(t=13.410、5.702,均P<0.01),但7 d后又下降(t=5.505、3.928,均P<0.01)。结论胸部照射小鼠早期肺组织免疫相关细胞呈现各种不同变化,这可能与辐射导致免疫细胞损伤以及机体应激反应产生的免疫应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不同蓝光照射时间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此研究中所研讨的128例患儿均从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中随机分为两组研讨,研究组65例,对照组63例,研究组接受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清胆红素指数比较对照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2.31%比较对照组93.65%,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3.84%比对照组22.22%要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所取得的疗效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基本一致,但前者不良反应低,安全可靠,临床应用推广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