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短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肾病综合征对尿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将127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6例,常规给予泼尼松、卡托普利、潘生丁、肌苷、黄芪、抗生素等;观察组61例,在开始治疗即给予LMWHH(速碧林)0.4mL/4100IUAXa(WHO单位),静滴,每日2次,连用2周,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24h尿蛋白排泄量的变化,同时监测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结果观察组在治疗第l周和治疗第2周的24h尿蛋白排泄量减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第1周的24h尿蛋白排泄量减低幅度明显大于治疗第2周(P<0.01);结论在开始治疗肾病综合征时即应用LMWH,能快速有效地减低尿蛋白排泄,其近期疗效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对目前我国医院中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排泄率与肌酐清除率的关系进行了解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内科在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其意愿收集患者早晨未饮用任何物质的晨尿,对患者晨尿中的白蛋白/肌酐的比值,并在测算其比值的同事,对患者的血肌酐中的清楚率进行计算,观察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数值。结果对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验的结果发现,血肌酐中的肌酐清除率<60ml的患者有60例,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的患者有50例,44例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肌酐清除率的比值呈现出了一种不一样状态,并且两者产生的偏差是比较大的。结论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晨尿进行检查时,除了需要检查患者的尿蛋白的排泄率,还需要检查肌酐清除率,这样能够尽早的知晓患者的基本病症,并早一步的制定出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病理性黄疸早产儿总胆红素和血肌钙蛋白cTnI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以了解胆红素对早产儿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在临床上选择患病理性黄疸的早产儿24例作为观察组,选择22例正常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例均排除窒息史、胆道闭锁,无败血症、颅内出血及先天性心脏病等。抽取干预前后外周静个脉血2ml,分别比较肌钙蛋白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肌钙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干预前后肌钙蛋白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病理性黄疸的早产儿存在心肌损伤的几率比正常早产儿高;黄疸不是早产儿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安全策略应用于产后24 h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36例产妇,给予常规护理策略的68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护理安全策略的产妇68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及产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新生儿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科学喂养、脐带护理、臀部护理及手卫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安全策略应用于产后24 h母婴同室的产妇与新生儿中,可显著降低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并有效提高产妇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肌酐校正方法估计健康成人24 h尿碘排出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名唐山市辖内的18 ~ 59周岁健康成人(男女各半)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对象的1 d内随意尿、连续5 d的晨尿和24 h尿,检测尿碘和肌酐浓度。采用肌酐校正公式[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μg/d)=尿碘/肌酐浓度比值(μg/g Cr)× 24 h尿肌酐排出量(g Cr/d)]估计24 h尿碘排出量;对由1 d内随意尿及连续5 d晨尿经肌酐校正得到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进行变异系数研究,并将其与24 h尿碘排出量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 d内随意尿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变异系数范围为8.8% ~ 20.2%,均值为13.1%;连续5 d晨尿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和24 h尿碘排出量实测值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4.7% ~ 17.2%和4.0% ~ 10.4%,均值分别为10.1%和6.4%。在1 d内随意尿的检测中,第1、2、3、4次随意尿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均值和24 h尿碘排出量实测值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连续5 d晨尿的检测中,第1、2、3、4、5天晨尿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均值分别与同日的24 h尿碘排出量实测值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在准确获知每日肌酐排出量的情况下,经肌酐校正方法得到的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的24 h尿碘排出量。进一步研究适合中国人的肌酐排出量预测标准将有助于更好地检测对应个体的碘摄入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24 h食管pH/阻抗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效果。方法:从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实验组,再同期抽选90例健康志愿者列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采取24 h食管pH/阻抗监测,再积极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反流时间超过五分钟的次数、总PH值、卧位PH值、立位PH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百令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n=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联合百令胶囊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AE)、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UAE水平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BUN、Scr、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百令胶囊治疗可明显减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保护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尿素氮、肌酐和尿蛋白水平与帕金森病(PD)发病和病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PD患者作为PD组,选择门诊同期年龄、性别与PD患者相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2组受试者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和尿蛋白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D发病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尿素氮、肌酐对PD发病的预测价值。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PD患者血尿素氮、肌酐水平与病情进展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患者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肌酐、尿素氮、尿蛋白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OR=1.031,95%CI:1.003~1.060,P=0.030)、尿素氮(OR=1.363,95%CI:1.090~1.704,P=0.007)、尿蛋白水平(OR=1.891,95%CI:1.043~3.429,P=0.036)升高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LDL-C水平(OR=0.504,95%CI:0.308~0.824,P=0.006)升高是PD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血尿素氮预测PD发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0(95%CI:0.638~0.783,P=0.000),最佳诊断值为4.55 μmol/L。血肌酐预测PD发病的AUC为0.657(95%CI:0.577~0.737,P=0.000),最佳诊断值为4.95 μmol/L。PD患者的血尿素氮、肌酐水平与病程、Hoehn-Yahr分期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UPDRS Ⅲ)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尿素氮、肌酐与尿蛋白水平升高者易发生PD。血尿素氮、肌酐水平与PD患者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预测PD发病及病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厄贝沙坦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对患者尿蛋白、血压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110例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在正常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厄贝沙坦40mg/次/d,治疗期为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患者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苷(Scr)、血尿素氮(BU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UAER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患者治疗前后Scr、BUN、SBP、DBP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厄贝沙坦辅助治疗不仅对患者血压情况存在影响,还能够有效保护患者肾脏,降低患者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雷公藤免煎剂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足细胞的影响。方法:64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另给予雷公藤颗粒免煎剂20g/d冲服,对照组予等量颗粒模拟剂20g/d冲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尿足细胞阳性率、尿足细胞计数、24h尿蛋白定量及尿nephrin的变化,评价两组降尿蛋白的疗效。结果:降尿蛋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周、16周、24周,治疗组患者的尿足细胞计数和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尿足细胞计数和尿蛋白定量水平较对照组同期亦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16周、24周,治疗组患者的尿足细胞阳性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在治疗后24周,治疗组患者的尿足细胞阳性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24周其尿足细胞计数和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才出现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nephrin及尿nephrin/尿肌酐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P〈0.01)。结论:雷公藤免煎剂能明显减少IgA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足细胞损伤、减少尿足细胞排泄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胎儿血红蛋白(Hb)H病产前诊断情况、基因突变类型及其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本院接受胎儿产前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广西地区单胎妊娠α地中海贫血高风险胎儿中,被诊断为Hb H病的440例胎儿为研究对象。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胎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采用跨越缺口PCR(Gap-PCR)法,检测其3种常见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SEA、-α3.7、-α4.2)缺失突变情况;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其常见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点突变情况。对于上述常规方法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而地中海贫血筛查提示高风险的夫妇,则进一步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及DNA测序技术进一步进行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对本组胎儿2015-2019年每年的胎儿Hb H病检出率比较,采用线性趋势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胎儿Hb H病检出率为9.95%(440/4 421)。2015-2019年,每年的胎儿Hb H病检出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440例Hb H病胎儿中,占比前4位的Hb H病基因型分别为-α3.7/--SEA(39.32%,173/440),αCSα/--SEA(30.23%,133/440),-α4.2/--SEA(14.09%,62/440)与αWSα/--SEA(10.91%,48/440)。另外,32例Hb H病胎儿被检出同时合并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其中20例被检出合并βCD41-42/βN,6例合并βCD17/βN,2例合并βCD17/βCD17,2例合并βCD71-72/βN基因型,1例合并βCD43/βN,1例合并β-28/βN。③妊娠440例Hb H病胎儿的孕妇中,1例(0.23%)自然流产,228例(51.82%)选择人工终止妊娠;135例(30.68%)顺产分娩,65例(14.77%)剖宫产术分娩;11例(2.50%)妊娠结局不详。结论近年广西地区胎儿Hb H的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少数合并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妊娠Hb H病胎儿孕妇中,选择人工终止妊娠者的比例较高。对生育人群广泛开展地产前中海贫血筛查及其基因检测,对预防Hb H病新生儿出生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随着对早期胚胎发育各阶段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对合子基因组激活以及第一次细胞分化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早期胚胎表观遗传学遵循着严密的时空修饰机制。既往研究已确定H3K9me3和H3K27me3对基因组表达的抑制效应,明确它们在基因组中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事件,如染色质重编程、基因组印记、胚胎干细胞干性维持及体细胞克隆等,但其涉及的详细分子机制和作用机理仍不完全清晰。本文从发育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阐述早期胚胎组蛋白H3K9me3和H3K27me3研究进展,为了解胚胎发育的复杂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体外胚胎培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后生存(survival after veno-arterial ECMO, SAVE)评分联合上机24 h乳酸对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6月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行ECPR治疗的患者共59例。根据28 d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36)和存活组(n=23)。分析基线资料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CPR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AVE评分、上机24 h乳酸及两者联合检测对ECPR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ECPR患者28 d生存率为39%(23/59)。死亡组SAVE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11.67±4.60) vs. (-2.43±4.77),P<0.001],上机24 h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5.94(3.37, 12.40)mmol/L vs. 1.65(1.07, 3.15)mmol/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VE评分(OR=0.703,95%CI:0.566~0.873,P=0.001)和上机24 h乳酸(OR=1.608,95%CI:1.025~2.523,P=0.039)为ECPR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AVE评分最佳截断值为-6分,诊断敏感度为78.30%,特异度为91.70%;上机24 h乳酸最佳截断值为4.7 mmol/L,诊断敏感度为63.90%,特异度为100.00%;两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为82.60%,特异度为100.00%。SAVE评分与上机24 h乳酸联合检测预测ECPR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两个指标单独预测(0.952 vs. 0.917;0.952 vs. 0.847)。结论SAVE评分降低、上机24 h血乳酸升高是ECPR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对ECPR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PDCA循环法对新入院患者血尿标本24h采集率及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5个住院普通科室,2015年7月—2015年9月2128例血尿标本纳入对照组,按常规程序采集血尿标本;2015年10月—2015年12月2182例血尿标本纳入研究组,按实施PDCA循环法,重新修订血尿标本采集程序进行质控管理,比较2组血尿样本24h采集率、合格率。结果研究组尿样本24h采集率为97.76%,合格率为99.16%,明显高于对照组24h采集率89.61%、合格率96.01%(P〈0.05);研究组血样本24h采集率为97.76%,合格率为99.31%,明显高于对照组24h采集率97.37%、合格率97.35%(P〈0.05)。结论采取PDCA循环法可使血尿样本采集流程更加规范,提高血尿样本24h采集率及合格率,保证检测数据所具有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对照组应用12导联心电图,对比两组心律失常检出率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变化,并通过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心律失常诊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RV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SDNN为0.801,SDANN为0.959,RMSSD为0.868(P<0.05)。结论:24h动态心电图可针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异常情况具有更高的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