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1,CRHR1)基因rs1876828位点的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中度持续性哮喘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Sanger测序法,检测哮喘患儿的CRHR1基因rs1876828位点。根据基因位点碱基序列的不同,将患儿分为TT基因型组(TT组)和CC基因型组(CC组)。其中TT组22例(36.7%),CC组38例(63.3%)。两组患儿均予ICS雾化吸入及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 d、10 d、30 d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评分,记录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所需天数。结果治疗3 d后,TT组及CC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 d、30 d两组患儿病情恢复均较3 d时更好,TT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组及CC组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8.68±7.42)d和(16.21±7.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存在CRHR1基因rs1876828位点的多态性,表现为TT基因型和CC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占多数。哮喘患儿CRHR1基因rs1876828位点的多态性与ICS疗效相关。TT基因型患儿的ICS疗效优于CC基因型患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ilbert综合征(GS)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CNS)相关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A1(UGT1A1)基因的突变特征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和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归纳UGT1A1基因突变位点的特征并分析其临床相关性。结果截至2018年11月16日,共发现UGT1A1基因163个突变位点,上述位点存在以下规律:(1)GS或CNS表型相关的UGT1A1的不同外显子发生的基因突变个数,均与外显子长度呈正相关;(2)无义点突变主要发生在CNS I型;(3)GS、CNS II型的复合杂合突变位点的组合和分布存在一定规律,其中GS的4种复合杂合组成中,均有-3279T > G突变;(4)亚洲地区报道的UGT1A1基因突变位点在c.211-c.558有明显的聚集性。结论UGT1A1基因突变位点不同、报道地区不同及人群不同,其突变特征及临床相关性也不同。本研究对GS和CN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有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式,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组。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与手术效果,根据简易精神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颞浅动脉损伤和脑组织牵拉损伤较对照组少,颞肌萎缩和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1);注意力和计算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能有效减少术中脑挫伤、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s]、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ity,PLG:A)及硫酸鱼精蛋白对TT的纠正实验;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性和抗原含量;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利用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Taster、PROVEAN在线软件对变异引起的剪接位点改变和致病性进行预估和评分。结果先证者FDPs、D-D正常,PT、APTT、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降低(均<0.1 g/L);其妹与父母TT轻度延长(18.20~18.50 s),纤维蛋白原活性(1.27~1.54 g/L)及抗原含量(1.34~1.56 g/L)轻度降低;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携带FGG基因IVS7-12A>G(g.4147A>G)纯合变异,其妹及父母均携带FGG IVS7-12A>G杂合变异;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 Taster软件分析表明,该变异可产生新的剪接位点,导致第7外显子长度增加11个碱基,造成编码序列改变。PROVEAN预测为有害的变异。结论FGG IVS7-12A>G可能导致剪接位点的改变,是该先证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在体外研究结直肠癌细胞中人类无翅相关集合位点家族2号基因(Wnt2)对己糖激酶2(HK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使用慢病毒构建高表达Wnt2的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稳转株细胞(Caco2-Wnt2、Caco2-NC)和低表达Wnt2的人回盲肠癌细胞(HCT8)稳转株细胞及其对照组(HCT8-shWnt2、HCT8-shNC);通路富集分析(GSEA)探究Wnt2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转染效率和稳转株中8种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的表达;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抑制剂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AG490)分别在50 mmol/L和100 mmol/L浓度下抑制STAT3磷酸化,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Wnt2、HK2、STAT3、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Wnt2基因被富集到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通路;Caco2-Wnt2组中HK2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Caco2-NC组(1.937±0.076比1.029±0.013,t=11.7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T8-shWnt2组中HK2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HCT8-shNC组(0.375±0.029比1.064±0.016,t=20.92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aco2-Wnt2组中的pSTAT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aco2-NC组(0.350±0.004比0.170±0.008,t=19.06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T8-shWnt2组中的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HCT8-shNC组(0.275±0.014比0.530±0.035,t=6.8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Caco2-Wnt2+50 mmol/L组中的HK2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aco2-Wnt2+DMSO组(0.362±0.013比1.524±0.023,t=44.70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co2-Wnt2+100 mmol/L组中的HK2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aco2-Wnt2+二甲基亚砜(DMSO)组(0.405±0.018比1.524±0.023,t=38.74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nt2通过STAT3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Caco2和HCT8中HK2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LAg-Avidity EIA)和集合核酸法评估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的可行性。方法对2016-2017年云南省13个州(市)MSM哨点监测采用滚雪球方法采集样本进行HIV-1抗体检测,确证阳性样本进行LAg-Avidity EIA检测,HIV-1抗体阴性样本进行集合核酸法检测,分别采用LAg-Avidity EIA新发感染算法和集合核酸法检测新发感染算法计算HIV-1新发感染率,并进行结果的比较。结果研究样本共计5 363份,其中HIV-1抗体阳性样本407份(含既往阳性177份),HIV-1抗体阴性样本4 956份,完成LAg-Avidity EIA检测211份(91.7%),判为新近感染69份;完成集合核酸法检测4 469份,判定为HIV-1感染窗口期8份。LAg-Avidity EIA估算的2016年和2017年HIV-1新发感染率分别为3.36%和4.84%,集合核酸法估算的HIV-1新发感染率分别为3.27%和3.02%,2种方法估算的HIV-1新发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g-Avidity EIA和集合核酸法估算得到2016-2017年云南省哨点MSM HIV-1新发感染率一致性较好,2种方法用于HIV-1新发感染率的连续监测会有较好的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细胞特异性莫洛尼氏白血病毒插入位点1(Bmi-1)沉默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对同源性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基因(PTEN)/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通路的作用。方法将Bmi-1小干扰RNA(siRNA)序列及阴性对照序列转入PC-3细胞,设为Si-Bmi-1组和Si-NC组,稳定转染Bmi-1 siRNA序列的细胞用PTEN抑制剂胰岛素模拟物Bpv干预,设为Si-Bmi-1-Bpv组。采用噻唑蓝(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采用腋窝皮下接种法测细胞成瘤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TEN、pAkt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样本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两两样本的差异。结果Si-Bmi-1组(0.315±0.030、0.480±0.050、0.659±0.085)和Si-Bmi-1-Bpv组(0.364±0.025、0.702±0.063、0.986±0.091) MTT实验24、48、72 h的吸光度值均低于对照组的(0.401±0.035、0.871±0.071、1.135±0.097)和Si-NC组的(0.398±0.031、0.859±0.067、1.107±0.092,t=24.196,P<0.01;t=95.326,P<0.01;t=72.10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i-Bmi-1组和Si-Bmi-1-Bpv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32.37±4.25)%、(55.84±5.27)%,均低于对照组和Si-NC组[(64.08±4.91)%、(63.75±5.12)%,对照组:t=10.919,P<0.01;t=2.558,P<0.05,Si-NC组:t=10.545,P<0.01;t=2.40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i-Bmi-1组和Si-Bmi-1-Bpv组裸鼠腋窝皮下瘤块重量分别为(0.70±0.17)、(1.45±0.18) g,均低于对照组和Si-NC组[(2.35±0.28)、(2.16±0.22) g,对照组:t=15.929,P<0.01;t=8.550,P<0.01,Si-NC组:t=16.606,P<0.01;t=7.899,P<0.01]。Si-Bmi-1组和Si-Bmi-1-Bpv组PTEN蛋白相对表达量(1.84±0.09、1.06±0.08)高于对照组和Si-NC组(0.16±0.04、0.14±0.04,对照组:t=22.103,P<0.01;t=17.254,P<0.01,Si-NC组:t=22.356,P<0.01;t=6.980,P<0.01),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0.18±0.04、0.35±0.05)]低于对照组和Si-NC组(1.25±0.08、1.20±0.08,对照组:t=20.532,P<0.01;t=15.380,P<0.01,Si-NC组:t=17.192,P<0.01;t=9.025,P<0.01);Si-Bmi-1组PTE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Si-Bmi-1-Bpv组(t=11.370,P<0.01),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Si-Bmi-1-Bpv组(t=8.21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沉默Bmi-1可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可能通过上调PTEN,下调pAkt水平发挥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