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血清脂联素(APN)、血红素加氧酶-1(HO-1)含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ACS患者78例作为ACS组,根据冠脉病变程度进一步分为单支病变组(15例),双支病变组(37例)和多支病变组(26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非冠心病人员72例作为非冠心病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清APN、HO-1含量,分析血清APN、HO-1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对照组比较,ACS组血清APN[(15.27±2.31)mg/L比(5.73±0.88)mg/L]、HO-1[(55.09±8.63)μg/L比(23.17±3.09)μg/L]含量显著降低(P均〈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多支病变组的血清APN[(9.72±1.13)mg/L比(7.05±0.93)mg/L比(4.23±0.52)mg/L]、HO-1含量[(38.16±7.52)μg/L比(28.17±5.31)μg/L比(20.32±3.28)μg/L]显著降低,且多支病变组的显著低于双支病变组的(P〈0.05或〈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PN、HO-1含量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B=-2.869,-2.742,P分别〈0.05,〈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APN、HO-1含量显著降低,且其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有助于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及治疗指导。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ACS患者86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2例(SAP组),检测24小时(第一次)、5天(第二次)血浆Nt-proBNP和CRP水平,并与正常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作对照。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6个月,以心血管事件为观察终点,观察ACS组、SAP组和ACS患者心血管死亡(死亡组)、心血管事件发生(事件组)与心血管事件未发生(无事件组)患者的两次血浆Nt-proBNP、CRP浓度差异。结果①ACS组两次Nt-proBNP、CRP测值均显著高于SAP组与对照组(P〈0.01);SAP组Nt-proBNP、CRP测值高于对照组(P〈0.05)。②死亡组、事件组第二次Nt-proBNP、CRP测值显著高于第一次测值(P〈0.01)。结论ACS急性期Nt-proBNP、CRP浓度显著升高,且与患者病变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手术,后转入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治疗的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Ⅰ组(n=38)、Ⅱ组(n=40)、Ⅲ组(n=40)。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Ⅰ组给予常规治疗,Ⅱ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250ml或5%葡萄糖250ml+丹红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1/日,Ⅲ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250ml或5%葡萄糖250ml+丹红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1/日及体外反搏治疗(1h/次,1/日),连续治疗14d。PCI术前1d、PCI术后1天(24h±2h)、治疗14d时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结果Ⅰ组有2例、Ⅱ组有1例、Ⅲ组有3例由于不能耐受体外反搏或病情加重中途退出试验。与PCI术前1d比较,PCI术后1d三组hsCRP、ICAM-1和VCAM-1均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4d时,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hsCRP、ICAM-1、VCAM-1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相比,Ⅲ组hsCRP、ICAM-1、VCAM-1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联合体外反博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炎症因子水平。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患者急诊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围术期的急性谵妄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增加对这一组疾病的认识,减少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方法共检测AMI患者急诊PTCA86例,26例入选研究组。对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入院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评定谵妄的严重程度。结果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年龄、并发多种躯体疾病、心肺复苏和使用呼吸机使谵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本组患者中谵妄的发生率为25.7%。所有患者均为一过性谵妄,年龄越大,谵妄发生率越高,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变化是预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采用静脉持续注射地西泮或咪哒唑仑控制谵妄症状安全有效。
简介: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围术期口服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对冠脉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进行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28例和氯吡格雷组26例,分别于PCI治疗前口服替格瑞洛片180mg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600mg,PCI治疗后口服替格瑞洛片90mg,每天3次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d,并于PCI治疗前、后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计数(correctedTIMIframecount,cTFC)和心肌blush分级(myocardialblushgrade,MBG)评价冠脉微血管功能。结果两组分别有28例和25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PCI治疗前cTF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MBG和cTF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合并血栓抽吸术为标准将患者进行亚组比较,结果表明血栓抽吸并不影响cTFC(P〉0.05);两组ST段缓解率分别为84.85%±23.16%和70.93%±33.6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治疗围术期口服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冠脉微血管功能不优于氯吡格雷,但确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对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该临床研究所选的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就诊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共计纳入80例,按研究要求设置两组,即康复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康复组患者额外给予中药泡洗、针灸推拿及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结果康复组患者治疗前的VAS、FMA和HAD评分,与对照组相当,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HAD评分低于对照组,以上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康复组患者治疗后的躯体功能、健康状况、情感角色、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患肢功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变化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5例AC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35例血清MEF2A、PAI-1、MCP-1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组患者血清MEF2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88.70±4.38)ng/L比640.42±46.66)ng/L](P<0.05);②ACS组患者血清PAI-1、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85±2.60)U/L比(7.61±5.23)U/L,(842.2±20.86)μg/L比(408.88±29.56).μg/L](P<0.05);③ACS组患者MEF2A水平与PAI-1、MCP-1水平变化呈负相关(r=-0.739,P<0.01;r=-0.544,P<0.01).结论血清MEF2A水平与PAI-1、MCP-1水平变化呈负相关;MEF2A、PAI-1、MCP-1水平变化对评价ACS血管炎症反应和斑块的稳定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一直被认为是安全的保障。CEA后大脑中动脉(MCA)流速或搏动指数增高,被认为是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的预测因素。为了明确了解这一监测指标的有效性,有学者使用TCD监测CEA术前、颈动脉阻断前、解除阻断后1、10min和术后30min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该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两个时期组:A组(1995-2007年)对CEA术后高血压的处理尚无正式的指南性文件。B组(2008-2012年间)指南中提到对术后高血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A组中1.1%(11/1024)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明显高于B组的0例(0/426,P=0.02)。
简介:目的探讨4种不同双支架技术(Crush、Culotte、T、TAP)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左主干(leftmain,LM)分叉病变(leftmainbifurcationdisease,LMBD)后的左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LAD)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变化。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ACS合并LMBD并接受双支架技术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采用双支架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成4组,分别是Crush组、Culotte组、T组、TAP组。通过检测术后LAD的TIMI血流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各组技术的相对优劣。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M-LAD直径是双支架技术的危险因素;而LM-左旋支(leftcircumflex,LCX)直径和LM支架总长度是保护因素。Culotte组术后LAD的TIMI血流改善情况明显差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双支架技术对患者术后LAD血流的改善程度有差异,Culotte技术改善LAD的TIMI血流效果比TAP、T和Crush技术差,TAP、T和Crush技术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36例健康对照组(NC)、4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52例ACS患者(包括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IL-6、IL-8、IL-1β、TNF-α及hs-CRP的水平。结果与NC组和SA组比较,ACS组患者血清IL-6、IL-8、IL-1β、TNF-α及hs-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组与NC组比较血清IL-6、IL-8、IL-1β、TNF-α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ACS患者炎症因子的水平,有助于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及监测ACS患者疾病的进展。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妊娠相关蛋白A(PAPP—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ACS组(7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9例)。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PAPP—A、IGF—I,采用超敏免疫透视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①ACS组血浆中PAPP—A、IGF—I和hs—CR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SAP组(P〈0.01或〈0.05);②SAP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PAPP—A、IGF—I和hs—C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血PAPP—A水平在ACS患者与游离的IGF-I有明显正相关(r=0.68。P〈0.001),而与总的IGF—I、CK—MB和cTnT无明显相关性(P〉0.05);④直线相关分析发现在ACS组hs—CRP与PAPP—A显著相关(r=0.63。P〈0.01)。结论:血PAPP—A、IGF—I与hs—CRP水平在ACS患者显著升高,与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有关。可作为ACS患者的早期诊断敏感血清学标志物。
简介:目的探讨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solubleCXCL16,sol-CXCL16)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围术期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成功施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他汀治疗组,分别于PCI治疗前、PCI治疗后1d、术后2周以及术后4周测定血清sol-CXCL16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浓度.结果所有患者PCI治疗后1d血清hs-CRP浓度和sol-CXCL16浓度均较PCI治疗前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1d常规治疗组中血清sol-CXCL16浓度升高较强化他汀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浓度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及hs-CRP浓度均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他汀治疗组PCI治疗后4周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CXCL16浓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炎症程度相关,并可能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后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简介: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既往多基于危险因素及是否已经发生冠心病、卒中糖尿病等疾病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然而,约半数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于表面健康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明显升高者¨。,如何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外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atherosclerosis,PCA)的研究。PCA通常指已有客观的动脉硬化证据,而尚无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相应临床症状的情况,也有人称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subclinicalatherosclerosis)。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acutecoronarysyndrome,NSTE-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老年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标志物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肌钙蛋白T(troponinT,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的浓度;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30d,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MACE)发生率;观察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RP、TnT及CKMB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0.28±0.07vs.0.39±0.08,P〈0.05);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4%vs.84.3%,P〈0.05);随访30d,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NSTE-ACS患者,替罗非班能有效地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近期临床预后,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运用。
简介: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经导引导管和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复流现象(NR)的疗效。方法选择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实施PCI时出现靶血管NR的ACS患者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根据注射硝普钠的方式分为微导管组(n=31)和导引导管组(n=24),两组分别在NR时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50μg/次,每2-5min重复直至NR消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帧数(TFC)、不良反应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分别有29例(93.5%)和19例(79.2%)的患者TIMI血流分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治疗后,微导管组TFC由(57.7±8.2)帧减少至(10.3±5.9)帧,导引导管组由(56.8±9.2)帧减少至(15.2±6.3)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后微导管组TFC明显低于导引导管组(P<0.05)。治疗后微导管组ITFC明显高于导引导管组[(0.82±0.11)vs.(0.73±0.11),P=0.004]。术后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2例(6.5%)和5例(20.8%)住院期间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3例(9.7%)和5例(20.8%)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血管远端治疗ACS患者PCI中NR疗效优于经导引导管。
简介:目的观察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效果,探讨CPAP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OSAS患者68例,根据是否接受CPAP治疗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CPAP,均治疗14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减饱和指数(OD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I)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总有效率。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ODI和LSaO2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DI:(16±6)%比(35±21)%,(26±15)%比(36±21)%;LSaO2:(88±6)%比(75±11)%,(80±8)%比(74±11)%;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ODI和LSaO2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后,观察组ox-LDL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x-LDL:(487±90)μg/L比(548±77)μg/L,SOD:(111±10)kU/L比(94±15)kU/L,均P〈0.01]。(3)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HISS、BI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HISS评分:(5.2±2.2)分比(12.9±3.9)分;(7.6±3.1)分比(12.5±4.2)分;BI评分:(88±10)分比(52±30)分;(81±4)分比(58±30)分;均P〈0.01];观察组NIHSS、B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1.3±0.4)分低于对照组(2.0±1.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2,P〈0.01)。(4)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2%(23/31)和48.6%(18/3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8,P〈0.05)�
简介: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及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MS其他指标的关系.方法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单纯MS组(27例)、MS+CHD组(40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空腹血浆PAI-1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空腹血浆真胰岛素水平,收集MS的其他有关数据如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和血脂,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PAI-1水平健康对照组为(167.1±44.8)ng/L,MS组为(413.9±107.5)ng/L,MS+CHD组为(551.6±167.3)n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1水平与ISI呈负相关,与空腹真胰岛素、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以PAI-1为应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ISI、空腹真胰岛素、体重指数、甘油三酯与PAI-1具有相关性.结论MS患者的PAI-1水平增加,合并CHD的MS患者更为明显,并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可能在MS发展为CHD中起一定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胸痛患者162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临床资料分为uA组、AMI组、SA组、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进行BNP、hs-CRP测定。结果①ACS组患者BNP和hs—CRP水平均高于s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BNP和hs-CRP水平均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NP和hs-CRP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ACS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Gemini积分存在正相关(r=0.69、0.74,P〈O.05)。结论BNP和hs—CRP可作为临床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简介:1研究背景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artery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工作[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