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生态的关切日益加深。本文立足中西方舆论对“中国模式”所作的正反两方面的表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若干主干价值和事实,对论题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漠视浸润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历史的、有意识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模式”的竞争性置评终无可能揭示事实的真相。通过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的批判,本文指出中国发展生态其实就是邓小平称谓的“自己的模式”,如果进一步挖掘对其“是者”的认知,中国发展生态未必就不能成为一种确保全面性、常规性的经济健康、社会和谐、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的趋于至善(或人类公认为善)的人类发展取向。

  • 标签: 中国发展生态 社会主义 价值 事实
  • 简介:本文从经典诠释的视角,以儒家为中心,思考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走上"以西释中"的西化误区。我们应在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传统,以经学作为中国哲学建构的主体,在经学的基础上深化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子学、玄学、道学、佛学作为多元辅助,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诠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使中国哲学史具有西方哲学的外貌而其实质却仍是中国传统思想本身,以实现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的非断裂性转换,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完善。

  • 标签: 中国传统 儒家 经学 经典诠释 中国哲学史
  • 简介: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德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德。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德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德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 标签: 赫尔德 浪漫主义美学 移情
  • 简介: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发展一种独特的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太依赖矿物燃料(煤,气和油),因而释放二氧化碳。它需要太多太多的人离开农村的家园,迁居到本就人满为患、遭到污染的大城市。此外,它并未解决土壤退化等问题。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现代农业的发展颇多创造,但在今后的一百年,甚至一千年里,现代农业再也不能以现在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了。一种后现代社会是否可能,这取决于一种后现代农业。中国很适于发展一种在社会方面以及环境方面都很和谐的后现代农业。

  • 标签: 农业 后现代 中国 可持续
  • 简介:<正>今年七月,有机会应邀参加湖南哲学界发起的在张家界举行的《当代中国哲学》学术讨论会,深受启发。时隔数日,还留下深刻的印象,颇多联想。去年十二月,原教育部假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座谈会上,代表畅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取得的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学术讨论会 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建设 哲学概括
  • 简介:为了总结、探讨中国(以至东亚)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成就、问题和需要继续推进的空间,检思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以至东亚)的影响,关注法兰克福学派新近的发展,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于2008年9月25—28日在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举办了“批判一理论一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德方主办单位是: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中方的举办单位是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本刊将分期刊登数篇论文,以飨读者。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山大学 致辞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性出现了本土化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的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的现代性”的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的“新现代性”,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 简介:当前对于康德美学第一契机中的两个关键词“兴趣”与“实存”的误读源于脱离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康德哲学中,带有兴趣的愉悦感都与行为的理由联系在一起,任何实践活动都是要把欲求的对象变成一个直观的经验对象,反之,不带任何兴趣的审美的愉悦感与行为的理由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愉悦感的产生在于想像力能够超出对象的“实存”创造出具有某种普遍性的、与知性之机能协调一致的“形式”。

  • 标签: “兴趣” “实存” “形式”
  • 简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先生是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为庆贺其十八寿辰,去年本刊第4期曾刊发《思想史的“两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本质的诠释》。今年6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刊现特发李锦全先生此文,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矛盾 融合 承传 创新
  • 简介:"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的"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和反传统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的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和厘析.

  • 标签: 文化激进主义 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 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 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
  • 简介:由二十年前那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启动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了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先导,而随着第二次革命所带来的历史大转折,又促使思想解放运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这种群众革命实践发展与理性思维飞跃的互动、撞击、蕴育、再生,成了响彻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地的时代最强音。而思想解放运动不仅是思想、理论观点,政治、经济、文化观点的拨乱反正,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世纪伟人邓小平是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的领袖,也是当代中国思维方式革命的导师。

  • 标签: 当代中国 思想解放 革命实践 邓小平 飞跃 拨乱反正
  • 简介:中国学界往往把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解读为启蒙已经、也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转化为神话、迷信和野蛮。启蒙辩证法只有这一条不归路径。这种颇成问题的解读与讲究操作和手段的当代中国操作主义思维相结合,促生和加重着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按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法解读《启蒙辩证法》,对于正确理解《启蒙辩证法》、中和日趋严重的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启蒙辩证法 解读 操作主义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
  • 简介: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三十年来,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了党史、文化学等不同研究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梳理这些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范式及其成果,展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推进研究的建议:一是明确界定和区分研究视角,二是进一步转换研究范式,拓展理论创新的资源,三是重视“政治与学术”问题,突破二元思维模式,四是重视知识分子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阶级属性 文化 现代化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的思想改造运动,提出一条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新路径。我将重点描述,在共产党统治下,“知识分子”这个社会范畴是如何具体化的。在这场运动中,“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被一般化、普遍化,各种各样的人群被纳入这一范畴,并在此范畴内确立了多元主体的立场(multiplesubjectpositions)。这一具体化过程持续到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对中央政策、地方组织和个体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的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国家一知识分子”关系以及所谓“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历。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 具体化
  • 简介:“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是在以基督教传统为文化背景的近代西方提出的问题①,但正如何怀宏先生所指出,这里的“上帝”可置换成上天、鬼神、六道轮回等传统中国人熟悉的信仰②,因而它是个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尤其因为现代中国处于

  • 标签: 宗教信仰 现代 中国 道德问题 道德评价 社会道德
  • 简介:道安在佛教东传之初,作为博学广识的佛教学者、矢志不渝的佛法弘传者以及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佛教组织者,对佛教在中土的播扬和发展做出了诸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中土佛教的发展辙迹上深深打上了自己的思想印记。本文论列了道安之于中国佛教史的贡献和地位,指出,正是由于道安的开拓和建树,中土佛教在两晋之际才呈现一派新面貌,走上一个新时代。

  • 标签: 道安 中国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