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南北朝时期,在有关“五经”师承上,南北儒学方面如双水分流,各有渊源;另方面又互相影响,彼此修正。南方儒学在周隋之际北传,589年隋统一南北后,儒学进交融造就出如刘埠、刘炫这样兼通南北儒学大师,南学更度风行河洛。在唐初大背景下,孔颖达兼采南北,加以折衷,主持修订了《五经正义》,完成了这时期儒学初步整合和统一

  • 标签: 南北儒学 孔颖达《五经正义》 刘炫 刘埠 兼用南北
  • 简介: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大特点.这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富于时代特征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尚用形式表现出来.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姚配中承惠栋、张惠言汉易之学风,博采汉魏诸家易注,以郑玄易学为旨归,会通融摄诸家之长,能有己得。在易学上既摆脱了王弼“扫象”说义之解经路向,又不依从以虞氏易为代表汉易象数派之纯粹为寻象而寻象之解经路向,开拓出了涵具二者之长“象义”兼顾解经方法论。最终形成了以“元”理论为根基,以“爻画变化”理论为主要解经方法易学体系。其思想整体上呈现出种沟通象数、义理宏大学术视域。

  • 标签: 姚配中 周易姚氏学 元理论 爻画变化
  • 简介:霞谷是德性论者,情感与理性关系是贯穿霞谷著作条主线。其性情本源与全体之说认为“情其源头,性其全体,情其发处,性其用处”,以批评朱子;其四端七情之说主张“四端亦有气,七情亦有理”,理气性情合,批评退溪“主理”、“主气”之说;其良知说明确提出“恻隐之心即良知”,“以其全德之德而言谓之仁,以其本体之明谓之良知”,将情与知统一起来,反对将良知“专属知识边”,主张德性之知即良知是由情感说明甚至决定。霞各很推崇儒家经典中《大学》,其中尤其重视好恶之情,认为“好恶乃篇之要”,实即以德性为要,而德性之根本在情感。总之,“实心真情”是提高德性、实现万物体境界根本。这是霞谷对今人重要启示。

  • 标签: 霞各 性理学 德性 情感 理性
  • 简介:洛书式SU(5)大统一数学模型提出与论证()SU(3)夸克模型洛书·八卦解王介南拙作《洛书数字空间观照下奇点和宇宙创生问题》①中曾提到“个体积为零数学点”。这个数学点数量描述如下图1②。图1洛书式以±1+0=±1为结构常数连续极限如图...

  • 标签: 夸克模型 数学模型 洛书 大统一论 下夸克 八卦
  • 简介:<正>进入本世纪,西方科学越来越摆脱机械论泥淖,大步地向以往分析科学不能涉足临界行为、突变行为、远离平衡态系统行为以及从混沌到有序自组织行为等复杂领域迈进,相继产生了以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为代表旨在探索复杂组织系统新兴科学。随之而来是受到极大震动自然哲学界直觉地将关注重心轮回到与机械论对立古代中国有机论自然哲学。这种现实逼迫虽然无形中抬高了古代中国自然哲学价值,但却少有切中要害方法论省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要籍(譬如《周易》、《内经》、《淮南子》、《抱朴子》等)之间仍处于分立状态,并多少蒙着神秘面纱。

  • 标签: 自然哲学 营卫 协同学方法 原理 中医学 古代中国
  • 简介:唐太宗时由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正义》,以及明成祖时由胡广主持编纂《五经大全》,是中国经学史上两次最重要对经学文本统一,《五经正义》编纂是为了解决“文字多讹缪”,和“儒学多门,章句繁杂”问题,为科举考试提供统一文本,因此他们首先对注家和义疏进行严格筛选和比较,并以“疏不驳注”原则处理二者关系。《五经正义》则是为了用程朱理学纲纪人心,因此在对文本选择上存在着严重错误,在内容上墨守程朱,在编纂上疏于考证,舛误向仍。

  • 标签: 唐朝 明朝 儒学 《五经正义》 《五经大全》
  • 简介:主体对某种思想、学说和理论等确信态度是主体在任何社会实践,在切能动创造性活动中不可或缺主观特征。由于主体在自己所从事活动中,对于某种思想、学说和理论等总是在主观上面临着“信”或是“不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又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取其所“信”,舍弃其所“不信”;行其所“信”,否定其所“不信”。

  • 标签: 演化过程 本质 信仰 创造性活动 “信” 社会实践
  • 简介:<正>中国儒家学说东传,对日本政治思想、社会习俗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成为日本一千多年封建统治重要理论基础。因此研究我国儒学东渐过程与东进后演进与发展历史,就成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个十分重要而有意义课题。般说来,日本古代儒学大致经历了间接移植、直接模仿和日本化三个发展阶段。从晋武帝太康六年(285)朝鲜儒学家王仁携《论语》赴日讲学,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9)日本派遣小野妹子入隋进贡,这三百多年间,是日本间接引进中国儒学时期,也

  • 标签: 朝鲜儒学 儒家思想 中日文化交流史 儒家学说 日本学者 封建统治
  • 简介:社会契约不论在政治哲学史上或是作为种正义理论,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后来研究又将其作为种基于组织理论个体权利来加以研究,即它是种将伦理和道德合法性与合作战略和行动进行整合途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又作为经济伦理而被提出来。沿着唐纳森和邓菲研究途径进行追寻表明,如果社会契约被意识到并被作为网络治理过程加以对待,那么其将适用于组织设置过程。这洞悉有利于行政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对行政程序关注,在这程序中,信任在持续契约交往中得以创设,并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种应用于行政自由裁量新途径(如道德代理),以认识组织新兴网络形式及其竞争力和道德潜能。

  • 标签: 社会契约 网络治理 信任建构 道德代理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表述了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个“为了为了为了”手段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终极好价值源于自身,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个好而好。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终极好就是“幸福”这个至善——幸福概念是整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在现代,对自由主义主流政治思想不满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重启亚里士多德幸福论智慧时经常诉诸它。事实上,不仅政治哲学家们日益钟情古典幸福论,而且各国政府今天也正在现实政策规划中直接写入“幸福指数”。

  • 标签: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柏拉图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哲学家 朋友 主流政治思想
  • 简介: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是社会成员真实选择。儒家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兼爱到程朱分殊,不论从气还是理出发,全天下只有家人,血缘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蕴涵。

  • 标签: 无父无君 兼爱 博爱 一气 理一分殊
  • 简介: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关系;二是阳与道关系;三是道究竟是二元或是.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阳之谓道",已将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 标签: 阴阳 一元论 二元论 易之三义
  • 简介:作为公羊学核心思想之,“三世说”经历了个不断演进与“充实”过程。其初,“三世说”仅仅意味着种关于《春秋》历史世代划分方式和记事方法理论。在《公羊传》看来,“讳尊隆恩”与“辟害容身”是《春秋》“书法”两个最主要特征。进而,何休创造性地将“内外之辨”融入“三世说”,赋予后者以拨乱反正之新义,“三世说”由是具有了王道论和历史观色彩。随着清代公羊家对于“三统说”、进化论等观念引入,“三世说”遂又成为通古达今和革故鼎新象征。“三世说”演进过程表明:作为经世之学,儒学始终直面现实,关注世界变化,并试图以自己理论创新回应、解决实践中新问题。

  • 标签: 公羊学 三世说 经世济变
  • 简介:哲学存在论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正>《庄子》语言具有很强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通过特殊语言结构而展示。“寓言”、“重言”、“卮言”、“无言”、“玄言”等几种语言形式就是《庄子》书语言结构集中反映。

  • 标签: 庄子 寓言 逍遥游 语言结构 天倪 语言形式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至晚明,出现了尊重人感性生命和个性哲学思潮。汤显祖当时对人做过深刻哲学思考。他以宇宙论为这思考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个自然生化过程,天地人同质同构在宇宙间产生恒动生命效应。“生生不已”是宇宙根本属性,寓于万物万象之间具有绝对普遍性。并以此为根据确立以生命力为本体自然人性观。主张充分发挥人格化生命力,创造合乎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自然人生境界。这种人格理想使汤显祖最终关切人个性自由这现实问题。汤显祖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别,而与本世纪初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中思想家些思路大体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也有相通迹象。

  • 标签: 生生不已 生命力 人格 个性
  • 简介:王阳明知行合之说与其“心即理”核心思想有着重要内在关联,且二者都与其解决“物理吾心判而为二”思想困惑密切相关。阳明思想中“心”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之中”“投入”体验。此“理”是生活境域中“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域概念本质。生活中活理自然是“知行合。把知与行分作“两件”时,已不是“知行本体”,即不是知行原本状态了。知与行原本状态是自然,是“紧切着实”关系。“行”是“知”不可分割构成性边缘境域。

  • 标签: 王阳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现象学 境域
  • 简介:在当前与心身问题相关众多讨论中,非还原物理主义无疑是个备受争议亮点。非还原物理主义类型之即无律则元论,它认为心灵与身体之间是殊型同关系,因而不存在严格心理物理规律。戴维森在《心理事件》文中首次将随附性引人心灵哲学来解释心身殊型同关系。心灵与身体之间随附关系目前甚至成为不同类型非还原物理主义所共同接受个基本前提。然而戴维森并未提供将随附性引入心灵哲学充分理由。我们认为,随附性其实并不适合用来探讨心身问题。

  • 标签: 随附性 一元论 同一论 心灵哲学 物理主义 同一关系
  • 简介:本文对道南脉中两项重要思想史实进行考证,澄清以往相关记述中错误。本文指出:程门立雪不在元祜八年杨时41岁,而在元祜三年杨时36岁;罗从彦师事杨时时间不在政和二年罗从彦41岁,而当早于大观元年罗从彦36岁,元符三年罗从彦29岁时即已初见杨时。

  • 标签: 杨时 罗从彦 道南一脉 程门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