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先秦儒家诗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孔子诗学为代表的早期儒家诗学注重礼与实用性;孟子诗学则着眼于政教性,推动了儒家诗学向经学化方向发展;而荀子诗学强调宗经、微圣、明道,标志着儒家诗学经学化的基本形成。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引诗 说诗 经学化
  • 简介: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成就巨大,他既是著名的革命家,又是文采出众的诗人与词人。曾有外国友人评价他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郭沫若称赞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同志将自己炽热的灵魂与血肉融铸进诗词创作,

  • 标签: 毛泽东 人生 新中国 郭沫若 诗人 诗词
  • 简介:释智圆晚年与西湖为伴,创作了大量以西湖、孤山及酬唱赠答为题材的西湖,内容十分丰富。释智圆采取自注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其诗歌的内涵,有着融合儒、佛和倡导教的个性,同时也有宋诗"以议论为"的共性。虽然释智圆算不上宋代一流的诗人,其主要成就亦不在诗歌,但从西湖的发展来看,正是以释智圆为代表的居住于西湖之畔的这一批宋初诗人,开启了西湖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研究西湖诗词,既可以清晰地了解西湖文化的发展历史,又可以为推介西湖人文景观、恢复历史原貌提供历史坐标,也可以为进一步扩大西湖的社会传播效应提供艺术媒介。

  • 标签: 释智圆 西湖诗 孤山
  • 简介:本文介绍了魏源的生平,对《古微》的内容、学术渊源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作了评论,并对《古微》的版本源流作了考证。

  • 标签: 魏源 《诗古微》 三家《诗》 版本
  • 简介:张裕钊终身致力于教育、古文和书法,其诗歌创作亦多有成就.张裕钊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众体兼备;无论是感时伤世、咏史述怀、写景状物、交谊酬唱之作,其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脱俗不凡,颇具特色.

  • 标签: 张裕钊 诗歌 题材 感时伤世情怀 艺术风格
  • 简介:摘要以诗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熏陶,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学教育传统,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美学色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整个校园环境都可以变成教环境,让学生在

  • 标签: 诗歌 教育 中小学
  • 简介:日常教学中,低年段童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诗歌实际上是诗人对生活感触的一种表达,语言精练、结构精妙、韵味深远,是最美妙的语言殿堂。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在低年级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去走进诗歌奇妙的世界。

  • 标签: 低年级 诗歌 教学
  • 简介:<正>“眼说”是在文学土壤上产生的,然而,何以以“眼”说而提出眼概念,这是受到哲学和绘画理论的影响。孟子尝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章句上》)这里,孟子生动地说明了“眸子”这一局部与“人”这一整体的关系,最早涉及到了以“眼”体现人的精神的问题。我国古代绘画在魏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着重于借签得失的功能转向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在这一变化中,顾恺之的“传神论”有

  • 标签: 诗眼 述评 孟子 说诗 妙悟 句法
  • 简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兴盛的关键时期,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件雅俗共赏的事。随着文人饮茶风尚的发展,茶逐渐形成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的文人文化模式,茶与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而深广。文人不仅懂茶、爱茶,还以茶入,把茶的特性和文人的心态融入诗中。茶成为了寺庙和隐逸生活的重要内容,与竹、琴、鹤、蝉等意象有了密切关联。尤其是中唐以降,茶更成为了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文人的心理需求。

  • 标签: 唐代 茶诗 心理需求
  • 简介: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北岸为樊城,汉水南岸为襄阳城。东汉末年,刘表当荆州刺史后,将治所移到襄阳城。襄阳城北的邓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邓县境内。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标签: 襄阳 唐诗 岘山
  • 简介:李商隐各体俱有佳作,而近体(尤其是七言近体)更能体现其独特风格。于此,历代多有评述。如范温《潜溪眼》称其有“高情远意”,葛立方《韵语阳秋》引杨大年论义山,以为“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多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敖陶孙《评》称“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叶燮《原诗》则谓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 标签: 李商隐 葛立方 义山 随笔 范温 《潜溪诗眼》
  • 简介:小序》的作者问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纷如聚讼”,“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清代一些学者,从清初的陈启源,中经钱大昕、翁方纲、张澍,到晚清的陈奂等,一改宋代学者轻率攻击《序》的做法,实事求是地对《小序》的作者进行了辨析,肯定《小序》出于子夏。其中张澍在其《小序翼》的序言《小序翼题辞》中,以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毛诗笺》等的直接证据与自左丘明《左传》以来历代学者引用《小序》的间接证据相结合,论述了《小序》为子夏所作,显得全面而系统,令人信服。当代学者在“走出疑古时代”的背景下对《小序》作者问题的研究,肯定了“子夏序《》”的正确性。

  • 标签: 《诗小序》 子夏 张澍 《诗小序翼题辞》
  • 简介:诗歌的音乐美,不是因配乐歌唱而获得的,其语言本身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和押韵就是一种音乐美.

  • 标签: 押韵 平仄 对仗 双声叠韵
  • 简介: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与现代人民诗人陶行知的生活背景、个人阅历、政治理想以及艺术追求本来不可同日而语,然而笔者认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腐败、政治黑暗的动乱时代,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前者用世无成耻折腰,归隐田园身心与天游,后者艰苦卓绝办教育,爱满天下死也争自由.他们执意求真,质朴自然,踏破了做人的坎坷路,开辟了写诗的新境界.伟大的魂在于深刻的创造,不拘时俗的叛逆诗人是永远不可复制的,尽管他们的心灵世界的轨迹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历时性差距,但是诗人精神境界获得自由、生命融入自然天地却能够隔代遗传,向着更高层次回归复苏,其益人心智的神韵贯穿着相似的可比性.

  • 标签: 陶行知 陶渊明 田园诗人 新体诗 诗魂 真淳
  • 简介:对于《史记》有较多的引用,表现为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两种方式,其在引用《史记》的内容时加以引申和转化,赋予其在诗句中丰富的涵义。杜诗中自觉地引用《史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时统治者对于史书编纂与史学研究的提倡;二是杜甫自身所具有的“诗史”精神与《史记》的实录精神的内在一致性。这样的引用,使得杜语言富于变化,内涵深广。

  • 标签: 杜诗 引用 《史记》 意义
  • 简介:春秋《》文本的相关问题由于史无明证,故歧说纷如。文章通过分析《左传》逸诗以及对“逸诗”概念及范围的界定,揭示今本《诗经》的文本结构早在春秋季札观乐之前便已大体定型,其两者的结构和篇目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相似性,故“逸诗”的存在并不宜作为否定今本《诗经》结构完整性的依据。

  • 标签: 《左传》 逸诗 《诗经》
  • 简介:徐志摩在7年的时间里,持续以“康桥”为题材创作新诗,这是诗人短暂生涯里的突出现象。这一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康桥情结”的表现与产生原因,一是关于诗作情感与艺术表达的问题。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徐志摩诗作的基本问题,即吸取经典英语作家作品的优长并运用于自己创作之中的艺术目标。

  • 标签: 徐志摩 留英 康桥情结 诗艺
  • 简介:19世纪下半叶,随着我国东部沿海边患加剧,边塞创作重心逐渐转向万里海疆,当时不少诗人投身海疆边塞创作,郑观应是其中重要的一位。由于郑观应首先是启蒙思想家,又是实业家,故其诗歌成就向未受到世人重视。郑观应以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背景的海疆边塞反映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深沉的忧愤意识和迫切的变法要求,为当时诗坛增加了光彩,值得关注和研究。

  • 标签: 郑观应 边塞诗 中法战争 海疆 彭玉麟 中日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