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肝脏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在病理上多表现为实热、阴虚阳亢的虚热,致使许多临床医家忽视了虚寒的存在,甚至于目前使用的中医高等院校教材、亦未对该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对虚寒进行系统探讨,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必要,而且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肝虚寒证 诊断标准 辨证 治疗 中医
  • 简介: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效果。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中医的耳穴压豆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止痛,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止痛,并比较2组患者神经痛的缓解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急性期疼痛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有助于缓解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所引起的神经痛,且止痛效果优于仅用加巴喷丁胶囊。

  • 标签: 耳穴压豆 加巴喷丁胶囊 肝经郁热型 带状疱疹 疼痛 蛇串疮
  • 简介:《伤寒论》提出了六辨证体系,讲述了外邪入侵机体的层层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理法方药。本文通过分析六的特点和六的发病机理,分别论述了太阳、阳明、少阳、外寒直中太阴、少阴、厥阴病引起的表。从而说明《伤寒论》的表并不仅仅局限于太阳,而是根据六经传变,层层贯彻于整个六。这种思路将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 标签: 六经 表证 伤寒
  • 简介:小儿汗当以虚实辨之,虚以扶正为主,实证治从脾,不拘于补虚。

  • 标签: 小儿汗证 治疗 肝脾同调
  • 简介:本文主要对六淫侵袭太阴手之表所致病的症状、病机及参考方剂等治要点进行了系统举例,分类依照风、寒、暑、湿、燥、火的大致顺序,梳理出手太阴肺六淫表的大体框架,为临床中医表辨治提供参考,也为丰富余系的表分类试做示范。

  • 标签: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太阴病 手经 表证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不同中医患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56例高血压肝气郁结和153例高血压阳上亢患者进行血脂水平检测,并与13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阳上亢组TC、TG和LDLC均值分别为(5.62±1.24)mmol/L、(1.54±1.68)mmol/L和(3.23±1.13)mmol/L,较肝气郁结组要高(P〈0.01),也较正常对照组要高(P〈0.01);阳上亢组的HDLC均值为(1.37±0.48)mmol/L,较肝气郁结组低(P〈0.01),也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结论:血脂紊乱参与了中医辨证为阳上亢、肝气郁结高血压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中医高血压患者均有脂质代谢紊乱,其中阳上亢患者血脂水平改变较肝气郁结患者更为显著,提示不同的中医脂质代谢紊乱程度不同。

  • 标签: 高血压 中医肝证 脂质代谢
  • 简介: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厅课题《白花丹醌制剂新药临床前研究》桂科计字(2009)92号3-1摘要目的探讨白花丹醌对实验性血瘀纤维化大鼠血清学改变及侯动态变化。方法将SD大鼠40只在进行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第二周大鼠尾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及每八天大鼠尾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的基础上供给加入酒精的饮用水,并喂以高脂低蛋白饲料建立血瘀纤维化大鼠模型,第九周处死动物,检测血清谷丙氨酸转换酶(ALT)、谷草氨基酸转换酶(AST)活性、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改变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行为、体征、排便等改变。结果检测表明血清中ALT、AST、TBIL、HA、LN、CIV的含量及侯变化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过程中血清学改变及侯动态变化反应了与血瘀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成正性关系。

  • 标签: 血瘀证肝纤维化模型 血清学 证侯
  • 简介:关于乌梅丸病机,历代探讨良多,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热阳郁等诸般说法,争论至今,大多数学者多主“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论。此说法概念固然不错,然却过于笼统。笔者认为,乌梅丸病机应从中医理论的独有规律出发,将其纳入五脏范畴而言,将其病机具化为热脾寒,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一简要探讨。由此衍生出乌梅丸是治疗热脾寒泄泻主方的认识。

  • 标签: 乌梅丸 病机 肝热脾寒 泄泻
  • 简介:《伤寒论》以六辨证为指导,从气滞阳郁、胃不和,少阳邪郁、克脾犯胃,木郁化火、胃腑不通,厥阴寒、上逆犯胃,厥阴木郁、胃热脾寒5个方面阐述了胃不和,论述了胃不和相关候的因机治规律。为后世医家辨治胃不和相关候奠定了基础,对于继承和发扬脏腑相关理论,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和临床疗效亦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伤寒论 肝胃不和证 辨证论治 规律
  • 简介:断前后诸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酸背痛,手足心热,或伴月经紊乱的一组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主要和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水平下降等有关,因此在治疗上以补充激素治疗为主,但是其副作用较大[1].

  • 标签: 经断前后诸证 肝肾阴虚 谢德聪 经验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的中医候特征,为中医药治疗提供辨证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的男性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影像学及生物化学检查,根据豆状核变性及男性生殖损害诊断标准,分为生殖损害组及无生殖损害组,并对患者进行中医候调查进行候评分。分析评价男性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的中医候特征。结果:男性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组的中医候要素组成主要为痰湿、火热、气郁、血瘀、气虚、血虚、肾阴虚、肾阳虚、阳亢、阴虚、脾阳虚;随着生殖损害的发生及发展,豆状核变性候也变得越加复杂。结论:男性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的中医病因以肾虚(肾阴虚,肾阳虚)、痰湿、血瘀为主,通过对其中医候调查为中药治疗男性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生殖损害 男性 中医证候
  • 简介:基于六辨证理论,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角度出发,以《伤寒论》六病篇有关疼或痛的条文作为研究对象,对慢性疼痛中医的分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方论治作以详探。

  • 标签: 六经辨证理论 慢性疼痛 六经病篇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发病率高,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有确切疗效,而中医在IBS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检索了近5年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的文献,发现郁脾虚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目前中医药不仅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在作用机制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郁脾虚的中医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作一概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中医中药的进展做出了展望。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肝郁脾虚 作用机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