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且成功地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4例为治疗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PCI治疗40例为对照组。各组于术前及术后4h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计算QTd及QTcd。结果PCI术后4h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QTd及QTcd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术前与术后4h相比,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小(均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之间QTd及Q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及QTcd明显改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校正QT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L”形有限椎间隙开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有限的“UL”形椎板间开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01例,平均年龄53.7岁,平均病程6.8年。结果101例获得平均6.8年随访按Naika标准评定,优49例,良43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91.1%(92/101),有91.1%的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若手术适应症掌握严格,本术式在减压过程中既减压彻底,又不影响腰椎的稳定性,是一个可靠的方法,加上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椎板间开窗法 椎管减压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临床分析予以探讨。方法为我院所选的11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每个导联连续测量5个Q-T间期,取其Q-Td值开展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组Q-Td明显增大,并且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Q-Td增大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患者Q-Td增大其死亡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通过测量冠心病患者的Q-Td,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病变程度有一个间接的判断,这能够为临床上获取心室应激性恢复紊乱时的信息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Q&mdash T离散度 死亡率
  • 简介:摘要讨论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改变情况,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猝死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活动平板试验前后的QT离散度变化,研究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分析40例冠心病患者与38例正常人平板运动试验前和运动高峰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变化。结果运动前冠心病组QT离散度为(46.84±10.19)ms,运动高峰为(60.16±10.45)ms(P<0.001);而正常人分别为(22.21±14.15)ms,(21.11±13.43)ms,(P>0.05),运动前、后两组相比P均<0.001。以运动中QT离散度≥65ms判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6%,特异性87.9%,预测准确性87.3%。结论运动高峰时QT离散度进一步增加有助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提示QT离散度是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 标签: QT离散度 运动试验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藏汉民族、性别及不同海拔高度青年健康人群QT离散度(QTd)变化及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移居不同时间后QT离散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藏汉族男女学生各300名,共1200名,分别在入校时、入校后1年及入校后2年对心电图进行QTd分析。结果世居平原的青年汉族学生(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下)与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QT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入学时与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QT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与2年后QTd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及2年后与世居平原的青年汉族学生QT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同民族间男女性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健康藏汉青年学生QTd与不同海拔高度有明显关联,且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QTd的改变趋于稳定。

  • 标签: 不同海拔 移居 健康青年藏汉学生 QT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患者P波离散度的改变及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82例,均接受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其中比索洛尔组42例,对照组40例,治疗前和治疗5月后检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结果Pmax比索洛尔组(105±21)ms,对照组(122±2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比索洛尔组(28±15)ms,对照组(38±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比索洛尔使心力衰竭患者PD减少,表明比索洛尔可能减少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和房颤。

  • 标签: 心力衰竭 P波离散度 比索洛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离散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心功能II-IV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心衰死亡组、存活组,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入院后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离散度,比较3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与Q-T离散度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长Q-T离散度者预后差,死亡率高,应高度重视。

  • 标签: Q-T离散度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Bisoprolol)对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53例SCAD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疗程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QTd及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QTmax无显著变化(P>0.05),但RR间期及QTmin均显著延长(均P<0.01),QTd、QTcd均显著缩小(均P<0.01)。结论比索洛尔可显著降低SCAD患者QTd及QTcd。

  • 标签: 稳定型冠心病比索洛尔QT 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溶栓前后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的比较。方法将2008年5月-2012年11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106名早期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冠脉溶栓的方法,根据溶栓治疗成功与否,可分为溶栓成功组和溶栓失败组;对照组采用非溶栓治疗的方法。两组患者在起病14d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同时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和2周的QTd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溶检成功组HRV时域分析指标及频域分析指标较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均显著提高(P<0.01),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所有HRV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检成功组、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的QTd在治疗前均明显增大,在治疗后溶检成功组QTd显著减小(P<0.01),而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QTd恢复速度显著慢于溶栓成功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使用冠脉溶栓治疗,能减小QT离散度,提高HRV,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及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AMI) QT离散度 心率变异(HRV)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0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余50例高血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P波离散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明显增大,因此P波离散度可以作为该病的一项有效的检测指标。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心房颤动 P波 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较组(38例),治疗组加用倍他乐克,对较组常规治疗,并作治疗前后的QTd测量及比较。结果QTd与心功能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CHF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大于不伴室性心律失常者(P<0.05);给予倍他乐克治疗后CHF患者QTd明显缩短(P<0.05)。结论CHF患者QTd明显增大,倍他乐克可使QTd缩小,对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QT离散度倍他乐克室性心律失常 猝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标和ELISA检测HCV结果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输血前HCV抗体筛检的866例对象,所有待检血清均采用酶联ELISA和金标进行初筛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对。结果金标干扰因素多,假阳性率高;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理想,干扰因素少。结论HCV初筛检测是保证结果准确的首要关键,应结合临床情况两种方法进行互补性应用。

  • 标签: 金标法 ELISA法 HCV 结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医院650例体检和门诊病人分别进行ELISA法语GICA检测HBSAg。结果ELISA检测HBSAg后,阳性例数为69例,阳性率为10.63%,GICA检测HBSAg后,阳性例数为64例,阳性率为9.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灵敏度为95.5%、特异性为92.8%,GICA灵敏度为88.4%,特异性为91.6%,ELISA与GICA法相较,灵敏度较高,特异性无明显差异。结论ELISA与GICA检测HBSAg均有良好的效果,ELISA灵敏度较高适合常规检测,GICA操作简便、快速,适合普查筛查。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7例,测量QT离散度并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3例作为观察组1,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4例作为观察组2,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结果观察组1、观察组2患者的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患者的QTd、QTcd与观察组2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导致QT离散度的增加,QTd及QTcd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QT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经验,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的高能量损伤所致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的病例临床观察平均19.4个月,骨折均愈合。PnediandAllgawerⅠ型优良率100%,Ⅱ型优良率80%,Ⅲ型优良率67%。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对高能量损伤所致Pilon骨折,疗效确切,对软组织干扰小,可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

  • 标签: Pilon骨折 开放性骨折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架
  • 简介:摘要中药真伪,掺假对临床使用药效有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笔者在工作中遇到以下中药伪品及掺假,要认真区分鉴别,方法简便准确,值得推广。

  • 标签: 伪品 掺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BsAg检测的胶体金与ELISA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38例患者,采用ELISA检测HBsAg阳性标本,根据S/OD值,将其分为A、B、C、D四组,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ELISA检测438例HBsAg阳性标本,其中A组(1.0≤S/OD≤6.9)38例,胶体金检测出3例,检出率为7.89%;B组(6.9<S/OD≤12.8)40例;C组(12.8<S/OD≤25.0)350例,D组(>25.0)10例,胶体金均全部检测出,两组方法检测A组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ELISA比胶体金检测HBsAg的灵敏度高,且具有较高特异性,由于胶体金容易造成漏检,因此ELISA比胶体金更适用于临床检测HBsAg。

  • 标签: HBsAg检测 胶体金法 ELISA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