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启动子区-6754G/5G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对50例复发性流产(研究组)及50例正常对照妇女(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测定PAI-1基因启动子区-675处4G/5G基因及基因型。结果两组间PAI-1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研究组中4G/4G基因型和4G基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基因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之间存在相关性,且4G/4G纯合基因型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易感基因型,临床检测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基因多态性可帮助明确流产原因,早期治疗,提高妊娠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江浙汉族人群21个非CODIS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方法使用AGCU21+1ST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对江浙地区汉族的250个无关个体的21个非CODISSTR基因座进行扩增,统计STR基因座的遗传学参数。结果扩增后取得了21个ST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检测出6、5、8、11、9、10、15、7、13、9、6、11、13、8、7、9、6、16、8、15、9个等位基因,也获得了21个STR基因座的H,He,DP,PM及PE等的法医遗传学资料。结论21个非CODISSTR基因座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态性,适用于法医学亲权鉴定和个体识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β-455G/A(FGB-455G/A)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g)、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LEDVT患者153例为病例组,同期我院体检及住院患者中无LEDVT者262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区分FGB-455G/A基因多态性,并经测序分析证实;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FGB-455G/A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布不同;455AA+AG基因型在LEDVT组分布频率高,A-455等位基因在LEDVT组分布频率高(P<0.05);血浆Fg浓度在FGB-455G/A基因型之间有差异(P<0.05),455AA+AG组Fg浓度高于455GG组;多元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后,Fg(OR=1.718)和455AA+AG(OR=1.739)基因型进入最后的方程。结论血浆Fg浓度升高可能是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455AA+AG基因型携带者血浆Fg浓度高,A-455等位基因与血浆Fg浓度升高相关;FGB-455G/A基因多态性与LEDVT有关,455AA+AG基因型携带者LEDVT易感性增加,A-455等位基因可能是LEDVT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10启动子rs1800871和rs1800896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200例健康对照和400例HBV感染患者的IL-10启动子rs1800871和rs180089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rs1800871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在HBV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显著不同(χ2=9.625,P=0.008),TT基因型有增高的趋势。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在T隐性模式下(TT/CC+TC),两组间仍有统计学差异(P=0.034;OR为1.467;95%CI为1.028-2.094);而rs180089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10基因多态性与HBV易感性相关,rs1800871TT基因型可能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及血浆Hcy水平与脑梗塞的关系,为脑梗塞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检测86例脑梗塞患者和78例健康对照者的MTHFR基因,并测定两组的血浆Hcy水平,比较两组间MTHFR基因型和Hcy水平。结果78例脑梗死患者中MTHFR基因型为CC、CT和TT分别为65,12,和1例,频率分别为58%、36%和6%,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6%和24%。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3%、16%和1%,C、T等位基因频率为分另别为91%和9%。两组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中血浆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THFR基因型与脑梗塞无相关性,但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塞一个潜在的遗传候选因素。血浆Hcy水平可能是脑梗塞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基因启动子区-765G/C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熔解曲线不同的高通量SNP分型法方法,在中国泰安地区汉族人群中,对182例2型糖尿病变伴视网膜病变者(DR),150例健康对照者的COX-2基因-765G/C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各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结果-765G/C位点的基因型GC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明显增高(OR=2.14,95%CI=1.10-4.16)。结论泰安地区汉族人群中,COX-2基因-765G/C多态性与DR有相关关系,-765G/C位点的基因型GC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遗传易感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OGG1基因型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其在胃癌预后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选取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176例。遴选5项临床病理参数(TNM分期、临床病理类型、肿瘤局部炎症反应、胃癌瘤体的大小及肿瘤级别),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胃癌患者hOGGl基因Ser326Cys多态的基因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测并收集临床病理参数,应用卡方检验对Ser326Cys基因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结果显示hOGGl基因Ser326Cys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GGl基因Ser326Cys与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L-myc基因EcoRI多态性位于非编码区的第二内含子内,引起短型(S)和长(L)型两种基因型。研究结论不一,一般认为短型基因的携带者具有更高的肿瘤易感性和更差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这一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与胃癌的关系。方法90名胃癌患者和100名健康个体的资料被用于研究。多聚酶链反应(PCR)和EcoRI限制性内切酶反应被用于实验。结果L-myc基因型的分布在肿瘤(LL26.7%;LS40.0%;SS33.3%)和正常人群(LL8.0%;LS68.0%;SS24.0%)中没有显著差异。L-myc短基因型与肿瘤淋巴结的转移相关(P<0.05),而与其它临床资料无关。这一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也无关。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国胃癌患者中L-myc基因EcoRI多态性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川人群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Arg194Trp、Arg280His多态性与宫颈癌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PCR-RFLP检测123例宫颈癌病人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75例正常人群XRCC1Arg194Trp、Arg280His多态性分布及与宫颈癌风险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Arg194Trp基因型频率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Arg194Trp多态性可能与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相关,等位基因Trp可能增加个体患宫颈癌的风险(OR=1.617,95%CI=1.101~2.374,P<0.05),Arg280His在两组中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rg194Trp多态性可能与宫颈癌风险相关,Arg280His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无关。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作为骨骼类疾病,有着许多的原因使其形成。从目前研究资料来看,维生素D受体基因是类固醇激素的组成部分,长度超过了100kb,影响着骨密度和骨量的多少。本文就是根据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主要作用着手,来对其的骨密度和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能够有一定的发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钾通道四聚化结构域15(KCTD1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9941与壮族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对200名柳州某区小学学龄前儿童(年龄均小于7岁)分别检测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利用SNaPshot技术分析10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0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KCTD1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状况。结果肥胖组和健康对照组KCTD15基因T/T型、T/C型及C/C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0.7%、34.6%、4.7%和55.4%、39.6%、5.0%,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8.0%、22.0%和75.2%、24.8%,C等位基因的OR值为1.169,95%的可信区间为0.742-1.842。两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体重指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中各基因型间体重指数水平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其等位基因在两种人群中的分布符合遗传平衡,说明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而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所收集的肥胖组与对照组样本中分布未见显著异常。结论KCTD15基因rs29941位点多态性与广西壮族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探讨了PON1基因多态性和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中却存在着一些相反的结论。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尝试着探讨这些不一致性存在的可能原因,并期望进一步明确PON1基因多态性和乳腺癌风险相关性。方法数据库检索共收集到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并采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比值比(OR)和95%的置信区间。结果对L55M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M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呈正相关;而对Q192R分析结果表明,R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结论对于PON1基因,M和Q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和乳腺癌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同时表现为MM型和QQ型基因的个体更易诱发乳腺癌。